“龍鳳呈祥”與中華文化

大道知行 2024-03-31 16:16:21

今年是甲辰年,也是21世紀的第三個龍年,龍尊貴吉祥,寓意興隆和希望。不過在崇尚陰陽和諧和骈偶對仗的中華傳統審美文化中,龍不是獨行天下的,必須有所謂“雲從龍,風從虎”“龍馬精神”“仙鶴對神龍”之類的組合,但最具有祥瑞意味的還是“龍鳳呈祥”這四個字。龍年春聯,雅一點的會寫“煙水騰麟卷春雨,雲天接翼淩秋風”,俗一點也要寫“龍騰四海迎新歲,鳳舞千山樂小康”,因爲龍和鳳是中國文化的吉祥物。我們不妨借“龍鳳呈祥”這句吉言來談談中華文化。

01

龍鳳與民族神話

爲什麽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是龍、鳳,不是獅子、老鷹或是老虎呢?這是悠久而有連續性的中華文化篩選出來的。人類學一般認爲,人類在沒有發明抽象符號或數字之前,只能用具象的事物做標記。比如《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郯子訪問魯國,講了遠古氏族如何用雲、火、水、龍、鳥紀事命官的掌故,孔子聽說後去向他請教。所以我們的祖先標記部落和氏族,一定用了五花八門的動物或植物做標志,在人類學的理論中也被叫作“圖騰”,其中也有用觀念創造的超自然神物,比如後來常說的“四靈”——龍、鳳、麒麟、玄武等,這些超自然動物我們講了幾千年都沒有被目擊過,它們完全依靠中華文化的想象力而活靈活現地存在著,並在中國人的生活場景中無處不在。

近現代的中國飽受列強淩辱,特別需要發揚民族主義,凝聚民族精神。于是,有些富有民族複興思想的學者們,運用人類學觀念解釋中國古代社會,從文獻和考古材料裏找出許多古代中國的“圖騰”,尋求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血脈。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後,一些學者將救亡圖存的使命感貫徹到學術研究中,以喚起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比如姜亮夫先生說,龍與鳳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殷夏民族考》);林惠祥先生說:“華夏”意爲以“花”爲圖騰的人(《中國民族史》)。

20世紀40年代,著名的詩人、學者聞一多先生寫了一篇轟動學界的《伏羲考》,意在揭示中華民族都是龍文化的後代。他認爲中國古代有很多用圖騰制度組織起來的氏族,比如西晉郭璞《山海經》注中說,夏人的祖先鲧(大禹的父親)死後化爲一條黃龍;《詩經·商頌》歌頌簡狄吞食了玄鳥的卵,誕生了商人的祖先:“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于是聞一多先生推測“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隨著華夏文明的傳承,古代各氏族的圖騰最後都納入了龍圖騰之中,龍是一個綜合式的圖騰。他的說法影響很大,直到今天,流行歌曲還在唱“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人類學的圖騰學說,被中國的學者和民衆廣泛利用,創造出一個現代的民族神話。

02

龍鳳與文化精神

如果從考古學的角度尋找一些實證的話,保守地講,河南濮陽仰韶文化中用蚌殼堆塑的龍、紅山文化中的玉龍、河姆渡文化中的雙鳥朝陽紋牙雕以及紅山文化中的鳳鳥玉器,都是新石器時代的作品。玉器代表著新石器時代工藝技術的巅峰,是那個時代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結晶。玉器是神聖的,或用于祭祀,或表示社會等級,人們可以通過它們與神靈或者祖先們溝通,玉石上面雕刻的動物就好像用來蔔筮的龜甲、獸骨、蓍草一樣,充當人與神的媒介,而以龍蛇鳳鳥之類最爲普遍。

進入青銅時代後,它們又頻繁地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同樣起到溝通天地人神的作用。商代的甲骨文刻寫道:“于帝史鳳,二犬。”是說鳳鳥是上帝的使者,要用兩只犬祭祀。《荀子·解蔽篇》引了一首古代詩句:“有鳳有凰,樂帝之心。”可見鳳凰就在天帝身邊。屈原在《離騷》中描繪遊曆昆侖,“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風余上征”。玉虬是不長角的白龍,鹥是鳳凰的別名,他的車以四條玉虬作馬,以鳳凰爲車,向著昆侖飛馳。《離騷》中寫乘鳳曰:“吾令鳳凰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遠遊》中寫駕龍曰“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這些場景,在1949年長沙陳家大山和1973年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戰國楚墓帛畫上都有近似的描繪,表現人們通過龍鳳前往上天和神的世界。因此,唯有駕龍乘鳳才能前往超越我們生活的時空,升華我們的精神。今天,“龍飛鳳舞”的意象,仍然代表中華文化奮發向上的精神。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龍、鳳和許多神奇珍稀的動植物與自然現象如白鹿、靈芝、連理枝、甘露等被視爲天下太平的祥瑞,古人編有《祥瑞圖》《符瑞志》之類的典籍,如果天下真的出現太平盛世,這些祥瑞就得到了應驗,所以也被稱爲符瑞或符應。《孔叢子·記問》中記載孔子之言曰:“天子布德,將致太平,則麟、鳳、龜、龍先爲之祥”。《呂氏春秋·大樂》曰:“天下太平,萬物安甯。”所以,太平的理想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理想。

龍、鳳被視爲太平祥瑞,是貫穿于家、國、天下之中的。任何文化中的個人,都可以分爲男人和女人,這是自然的性別分類。但是中國男人的名字裏往往有“龍”字,女人名字裏往往有“鳳”字,所以中華文化中的男女還擁有另一種分類,這是文化分類。當然,在不同的社會中,龍鳳都可以代表卓越的人才,比如“臥龍”與“鳳雛”,總之,龍、鳳也是中國人文化身份的象征。就家而言,男女和諧包容,家庭就能“龍鳳呈祥”了。如果由“家”擴大到“國”,再擴大到“天下”,都能實現和平與包容,就是“天下太平”。

中華文化中最精彩的“龍鳳呈祥”是一出大家都熟悉的京劇。故事是根據羅貫中《三國演義》五十五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改編的。《三國演義》的回目文字側重表現政治上的角鬥,而京劇的劇目《龍鳳呈祥》就有點文化融合的意味了。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反觀古代華夏各個朝代以及各個民族之間的關系,大概都和三國時代的情形差不多,之所以能夠分久必合、多元一統,就是因爲他們都有在華夏實現太平盛世的使命和理想。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龍和鳳代表著中國文化中的異質力量,他們之間和而不同,才能豐富、發展中華文明,呈祥獻瑞。

◎本文原載于《光明日報》(作者徐興無),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