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吃不飽飯,70年代吃糠咽菜,80年代粗茶淡飯,那麽現在呢?

擁有聊趣事 2024-05-13 02:26:44
前言

中國,作爲一個擁有悠久飲食文化的國家,其飲食在不同時期都有著不同的特點。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的影響,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從60年代的饑荒時期,到如今物質豐富的21世紀,中國的飲食之路可謂是一部撲朔迷離的曆史長卷,而這其中的變遷,也正是中國人飲食觀念和生活方式的縮影。

一、60年代:米飯中摻雜著米殼的年代

在60年代那個食物匮乏的年代,整個國家飽受饑荒之苦,而糧食更是供不應求,許多人爲了填飽肚子,只能將一些雜草的籽粒和樹葉當成食物來吃,甚至是在米飯中摻雜著一些米殼來充饑。

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大米成了最奢侈的食物,而一般家庭的主食,則是由紅薯、地瓜、山藥等代替性的糧食所構成,而這些糧食,相對于大米來說,無疑是要差上許多。可以說,60年代是中國飲食史上最爲艱難的時期,而那段關于“米飯”的記憶,也依舊深刻留在許多人的腦海之中。

二、70年代:逐漸走出糧食危機的歲月

進入了70年代,我國的糧食産量逐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和增長,人們的口糧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可以說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社會才慢慢地走出了整整二十年的糧食危機。

雖然糧食的供應逐漸穩定,但是由于當時國家的整體經濟條件依舊比較貧困,所以一般家庭的主食結構,並沒有出現太大的改變,依舊是以雜糧爲主,而粗糧所含有的各種營養元素,也成爲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肉類、蛋類之類的食物,依舊是與普通百姓的生活無緣,甚至是連大米都很少能夠吃上一口,可以說是“肉是山味,油是水味,大米是寶貝”,這樣的一句民謠,也是再一次地诠釋了當時人們對糧食的珍惜。

三、80年代:餐桌上的肉類和奶制品

隨著時間進入80年代,中國的物質生活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日常飲食結構,也在這樣的大潮中,悄悄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80年代那個特殊的年代裏,隨著國家整體經濟條件的逐步改善,人們的日常消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各種基礎食材,也不再是那麽的奢侈和稀缺,而肉類、蛋類、奶制品之類的食物,也開始逐漸地出現在普通百姓的餐桌之上。

可以說,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肉是最好的食補佳品,而牛奶和雞蛋,則是最好的營養來源,人們也是通過各種各樣的烹饪手法,將這些食材變化出千百種的美味,豐富了自己的飲食選擇,也讓整個餐桌,充滿了勃勃的生機和活力。

四、21世紀:追求健康美味的飲食時代

時光荏苒,轉眼間就來到了21世紀,而在這個物質豐富的當下,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正悄悄地迎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人們的生活觀念也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他們不再滿足于填飽肚子的簡單需求,而是開始追求那些真正的健康美味,開始在飲食中尋找各種各樣的養生之道。

結語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承載著無數人的熱愛和情感,而這其中的變遷和發展,也正是中國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的真實寫照。

1 阅读:221
评论列表
  • 2024-05-14 19:56

    胖紙,會所!那個時候沒胖紙

  • 2024-05-14 18:53

    70年代農村的人各戶基本上一日早上和中午都是吃粥的,晚上吃飯但是沒得吃飽的,總是感到肚子餓。

擁有聊趣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