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周總理得知孫中山守靈人20多年沒發饷,忙問:他給你多少錢?

紅色風雲錄 2024-05-15 08:55:01

“我這次到北京去,是去奮鬥的,就是死了,也可以安心!”孫中山一番慷慨激昂的講話,讓台下受檢的黃埔學生心潮澎湃,而坐在一旁的宋慶齡,心中卻泛起了一絲莫名的擔憂。

長期和孫中山生活在一起,宋慶齡知道丈夫面臨著怎樣的壓力。盡管孫中山對于生死已經看淡,但宋慶齡卻最害怕從丈夫口中聽到“死”這個字。

參加完蔣介石的歡送宴後,孫中山一行又登上軍艦繼續北上。此前,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而孫中山此行的目的就是前往北京共商國是。經香港、上海,再繞道日本,近一個月的海上漂泊,孫中山一行終于抵達了天津。

按照事前約定,孫中山一行抵達天津之後,要去拜訪張作霖。當天晚上,孫中山就突然感到腹部疼痛難忍,醫生起初按照感冒和胃病開了一些藥,之後又診斷爲膽囊炎,勸說孫中山停止工作住院治療。

但之後的幾天,孫中山還是忙于處理各種事務,同時還要應對北方各方面的問候和接待。在聽說段祺瑞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外崇國信,尊重條約”時,孫中山怒斥前來谒見的段祺瑞代表:

“你們怕那些外國人,要尊重他們,爲什麽還來歡迎我呢?”

突然的生氣讓孫中山身體上的病痛愈發嚴重,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孫中山的病情開始不斷惡化。在段祺瑞不斷派人或來電催促孫中山入京的情況下,孫中山帶病登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車。

面對上萬人的熱烈歡迎,已經病得無法起身的孫中山,只能點頭表示感謝。

到了北京的當天晚上,國民黨方面就請來各國專家給孫中山會診,最終診斷孫中山患上了肝癌病症。沒過多久,孫中山就出現了體溫忽高忽低的情況,身體日漸消瘦,眼睛也開始出現黃暈。

在接受中西醫各種治療方法後均沒有好轉的情況下,孫中山只得同意接受手術治療。當醫生打開孫中山的腹壁後,發現情況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嚴重,已經到了無法治療的地步,最終只能默默將傷口縫合起來。

經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成員同意,專家們將真實的病情告訴了孫中山。令人奇怪的是,孫中山聽說自己患有肝癌無法治愈的消息後,居然表現得十分平靜。直到此時大家才明白過來,孫中山對于自己的病情早有預料,平時他所表現出的豁達,完全是做給大家看的。

在放射治療宣告無效之後,孫中山決定離開醫院,移居他處安心養病,從此不再過問軍國之事。在給遺囑簽字的當天下午,孫中山和宋慶齡主動談起了自己的身後事,希望能像列甯一樣,以防腐藥品保存遺體,葬于南京紫金山麓。

交代完身後事幾個小時後,孫中山陷入了半昏迷的狀態,口中時而用中文,時而用英文反複喃喃著同一句話:“和平,奮鬥,救中國。”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由于定制列甯使用的水晶棺尚需要一些時日,因此在孫中山病逝之後,醫院對遺體進行了防腐處理,將棺木暫厝在北京的碧雲寺中,由6名貼身衛士擔任守靈人,日夜保護孫中山的遺體。

北伐戰爭開始之後,隨著各路軍閥連續失利,迷信的張宗昌揚言要燒毀孫中山的遺體,“以絕後患”,甚至還跑到碧雲寺孫中山的靈柩前大罵。盡管當時張宗昌沒有真的動手,但6名守靈人之一的譚惠全卻立刻跑去找張學良。

張學良得知此事後,找來張宗昌痛罵一頓,然後將此事告知了南京方面,請他們立刻將孫中山的遺體運回南京,以免遭遇不測。原本守靈的衛士打算將孫中山的遺體送到醫院做防腐處理,之後就留在醫院,結果院長擔心無法保護,無奈之下,衛士們只好將孫中山的靈柩隱藏到西山的一個山洞裏。

1928年,張作霖在返回東北的途中遇害,孫中山的靈柩才重新移回碧雲寺。

南京中山陵修建完成之後,守靈處在移靈前接到通知,在碧雲寺爲孫中山設立衣冠冢,由譚惠全留守。在送走了孫中山最後一程,譚惠全就回到了北京,繼續精心守護著孫中山衣冠冢。

抗戰全面爆發後,國民黨政府就停發了譚惠全的薪金。當時譚惠全已經在碧雲寺安了家,由于沒有了收入,一家人過著無米無糧的日子,無奈只能在山上開出一小塊荒地,種些糧食勉強充饑。

盡管日子已經到了如此艱難的地步,譚惠全也從未想過離開,繼續堅守在碧雲寺,寸步不離守護著孫中山的衣冠冢。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譚惠全才被安排在園林部門工作,全家人才脫離了苦日子。

1956年孫中山誕辰90周年之際,周總理帶領各界代表來到碧雲寺,參谒孫中山衣冠冢。當時已經83歲高齡的譚惠全,穿著當年孫中山親手發給自己的黃呢制服,佩戴著宋慶齡親自爲他頒發的平叛獎章,高興地出面迎接到訪者。

“這是不是那個十一年討賊有功獎章?”周總理看到獎章之後,立刻問道。譚惠全激動地連連點頭稱是。

當年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兵變之時,正值孫中山開始實施北伐,廣州城內只有500余人的部隊。陳炯明下令對孫中山駐地包圍之後,譚惠全等五名貼身衛士,給孫中山套上白大褂,假扮成出診的醫生,突出了重圍。

爲了感謝譚惠全保護孫中山有功,宋慶齡專門托人刻了一枚銅制名章,還專門將譚惠全的名字改刻成“譚衛全”。在中華民國成立十三周年的典禮上,宋慶齡爲每一位討伐陳炯明有功的將士佩戴勳章,其中就有譚惠全。

“那你當時有沒有恩饷?”周總理忽然問道。譚惠全聽到後有些吃驚,畢竟發放恩饷屬于人情私密,很少有人知道,因此他如實地點了點頭。周總理又追問有多少錢,譚惠全回答說有60塊。

在得知譚惠全後來就沒有收到過恩饷後,周總理當場表示,這筆錢政府要補發給他。也正是從那個月開始,譚惠全每個月收到的工資都會多出60元,讓譚惠全一家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在譚惠全的帶領下,周總理一行開始對碧雲寺的參觀。周總理一邊攙扶著譚惠全,一邊詢問孫中山衣冠冢的保護情況,贊揚譚惠全對孫中山的忠心耿耿。回憶起往事,周總理感慨地對譚惠全說:

“您是對國父有恩的人。”

1961年,88歲的譚惠全病逝。後來宋慶齡病重之後,曾打電話通知譚惠全的家人,可惜譚惠全的家人當時沒有接到這一通重要的電話。2006年,譚惠全的兒子將宋慶齡刻給父親的那一枚銅制名章,無償捐獻給了宋慶齡故居,讓譚惠全的忠心耿耿被世人所熟知。

參考文獻:

[1]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編著. 宋慶齡文物故事.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08.

[2]汪智.孫中山遺體今安在[J].山東農機化,2014(03):52.DOI:10.15976/j.cnki.37-1123/s.2014.03.043.

[3]程薇薇.孫中山遺體的六殓四棺[J].檔案與建設,2013,(05):53-56.

0 阅读: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