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飯不吃,中飯晚飯隨緣,夜宵才是“正餐”,24歲姑娘查出胃癌

半島晨報 2024-04-15 16:03:07

“爲什麽年輕人胃病高發?”“從胃炎到胃癌需要多久?”“胃癌幾乎都是吃出來的”“幽門螺杆菌與胃癌有明確關聯性”……

近年來,關于胃癌的話題頻頻沖上熱搜。胃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發布的“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疾病負擔情況”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胃癌發病數達35.87萬人,位列所有惡性腫瘤中發病數第5位;死亡人數26.04萬人,位列所有惡性腫瘤中死亡數第3位。

在浙江,胃癌同樣是發病和死亡均較高的癌種。從《2023浙江省腫瘤登記年報》顯示的癌症發病和死亡情況來看,胃癌分別位列癌症發病和死亡的第6位和第4位。具體到性別,位列男性癌症發病的第3位,女性癌症發病的第5位,而在癌症死亡方面,男性女性胃癌死亡均位列第3位。浙江省胃癌5年相對生存率爲40.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5.1%。

4月15日-4月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面對“不速之客”胃癌,如何早篩、早診、早治、早防?快報記者采訪了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浙江省胃癌診治領域學科帶頭人、我國知名腫瘤外科學專家程向東教授及其團隊,今天爲大家深度解析胃癌。

最小20歲,最大90歲

去年接診首診胃癌患者3196人

先來看一組數據。根據2022年浙江省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浙江省腫瘤登記地區胃癌新發病例數爲7571例,男女比約2∶1。

以浙江省腫瘤醫院爲例,2023年,醫院共接診首診胃癌患者3196人,其中胃外科接診2374人。從性別占比看,男性占68.7%,女性占31.3%;從年齡看,接診患者中年齡最小的20歲,最大90歲,小于45歲的患者占6.6%,45歲-60歲患者占23.5%,大于60歲的老年患者占比69.9%。

胃癌是起源于胃上皮細胞異常分化增殖所引起的腫瘤性疾病,是我們正常細胞的惡性突變。“胃癌其實是一種‘慢病’,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演變’才會發生。它的發生和年齡成正比,發病率和死亡率在45歲之前處于較低水平,到45歲以後快速上升,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在80-84歲年齡組達到高峰。”

程向東教授強調,近年來,浙江省的胃癌發病趨勢整體是穩中下降的,這和大家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調整、生活方式改變等息息相關。

早餐基本不吃,夜宵才是一天中的正餐

24歲電商姑娘確診胃癌

雖說從流行病學來看,45歲以下人群胃癌的發病率相對較低,但並不是說45歲以下就可以高枕無憂。每年,浙江省腫瘤醫院胃外科都會接診一些年輕的胃癌患者。

浙江省腫瘤醫院胃外科主任徐志遠主任醫師曾在同一時期先後接診了兩位20多歲的印戒細胞癌患者,同是女性。

徐志遠回憶,第一位女患者平時工作很忙,是位工作能力非常強的女性,馬上就要升職了。“她告訴我們,確診之後再回想起來,其實早就有症狀了,胃脹、胃痛,但壓根沒往這方面想,而且又不是什麽比較有特異性的症狀,工作一忙,根本沒有把心思放到這點‘小事’上。直到有一次暈倒,檢查發現貧血非常嚴重,進一步檢查,才發現了晚期胃癌。”

接診的第二位年輕女性,她在確診前不久剛結束入職規範化培訓。“看到這位患者的第一反應就是瘦,太瘦了!她說自己向來偏瘦,再加上平時忙,飲食不規律,一開始瘦下來覺得也正常。胃有不舒服,偶爾吃點藥,症狀改善了就沒再管。等情況嚴重到一吃東西就吐,再去查,已經是晚期。”

兩位年輕女患者都確診了胃癌中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特殊類型——印戒細胞癌。

“雖然同是晚期印戒細胞癌,但第二位女患者的分期相對較早一些,轉移方式以淋巴轉移爲主,而第一位女患者的轉移方式以腹腔轉移爲主,這種情況治療起來更困難。兩年後,第一位女患者不幸去世,而第二位女患者相對幸運,經過治療,整體狀態不錯,現在已經重返工作崗位。”

“借這兩個案例也是想給年輕人提個醒,早診早治真的不是空話,多多關注自己的身體。哪怕真的有什麽問題,越早發現越好解決。”徐志遠說。

浙江省腫瘤醫院胃外科副主任俞鵬飛主任醫師今年已接診了6位40歲以下年輕胃癌患者,24歲的姑娘小姚令他印象深刻。

小姚在杭州從事電商工作,常常忙到“飛起”。去年下半年,小姚吃東西總感覺腹脹,明明吃得不多,但老半天也消化不了似的。朋友建議她去做個檢查,雖然覺得有些小題大做,她還是就近找醫院做了胃鏡,這一檢查,就在胃角部位發現了腫瘤。

“查出腫瘤後,患者來到我的門診,經過檢查評估,不幸中的萬幸,相對來說分期較早,沒有出現淋巴結轉移,通過腹腔鏡手術切除了病竈,術後也不需要進行其他的輔助治療。”

手術後,小姚找到俞鵬飛,不明白爲什麽自己年紀輕輕會長惡性腫瘤。羅列出胃癌的危險因素,俞鵬飛和小姚一起逐個分析。“沒有家族史、生活的區域並不是胃癌高發區,也沒有幽門螺杆菌的感染……你平時的生活習慣怎麽樣?”

原來,小姚的生活非常不規律,工作以來幾乎沒吃過早飯,中飯和晚飯主打一個“隨緣”,每天淩晨的夜宵才是她的“正餐”,啤酒、燒烤、小龍蝦,什麽重口來什麽。

俞鵬飛說,小姚只是個例,她的習慣是許多年輕人的生活寫照。“胃是靠‘養’的,一旦生活習慣嚴重影響到了胃健康,它會發出‘警告’,如果再坐視不理,大概率會走向病變。”

10%的胃癌和家庭遺傳背景相關

這類患者往往較年輕,腫瘤惡性程度高

的確,胃癌的發生和不良的生活習慣、環境因素、飲食結構以及幽門螺杆菌感染等有一定關聯,但臨床上,還有10%的胃癌患者發病和這些因素關系不大,而跟家庭遺傳、基因突變等相關。

“這類人群要特別小心,胃癌發生的年齡可以在40歲以下,甚至可以發生在十幾歲、二十幾歲。”程向東教授說,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這類患者除了發病年齡輕,還有一個特點,腫瘤的惡性程度往往較高,很多患者查出來已是皮革胃或印戒細胞癌晚期。

程向東教授表示,根據病理類型的不同,胃癌可分爲腺癌、腺鱗癌、鱗癌等,其中最常見的便是腺癌。在腺癌中,有一種特殊的類型叫做印戒細胞癌,發病率較低,卻是一種高度惡性腫瘤,侵襲力強,進展程度快。

“從生物行爲學來說,印戒細胞癌特別容易轉移,腫瘤細胞在腹腔裏種植轉移,就像種子埋在土壤裏,後面就會到處生根發芽。最棘手的是,印戒細胞往往潛伏在胃黏膜下面,表面看起來挺光滑,如果醫生經驗不足,還不一定能看出來,但它發展又非常快。”

程向東教授表示,由于印戒細胞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大部分患者到了中晚期才發現,當出現腹腔轉移、子宮轉移,出現強烈的腹痛、乏力、腹水等症狀,這時候再進行治療,預後就比較差了。

程向東教授說,印戒細胞癌多發于年輕患者尤其是年輕女性,不少年輕女孩子愛美,平時注重節食減肥,往往覺得食量變小、容易吃飽是伴隨減肥而來的正常現象。甚至印戒細胞癌進展期內,體重減輕,人很快變得消瘦都認爲是減肥成功的效果。此外,年輕患者通常不會去做常規的胃鏡篩查,當出現症狀時往往已到晚期,甚至失去了手術機會。

胃癌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傾向

這類患者多數在五六十歲發病

前段時間,“一家四口同患胃癌”的消息引起大衆關注,不少人擔憂:胃癌會遺傳嗎?

“臨床中偶爾也會接診一家有兩個甚至多個胃癌患者的情況,這被稱爲家族聚集傾向。”徐志遠提到,一般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多人首先就會想到遺傳的原因。“確實,我們不能否認這種家族聚集性的胃癌和遺傳可能存在一定相關性,但從所有惡性腫瘤的大範圍來看,從真正的遺傳角度來說,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胃癌是一種遺傳性很強的惡性腫瘤。”

徐志遠教授想到了老朋友劉先生。他和劉先生的第一次見面是在兩年多以前,“那時候,他帶媽媽來看病,確診了胃癌,相對早期,我們爲他媽媽做了手術,效果不錯,恢複也挺好。”後來,劉先生推薦了自己的阿姨來浙江省腫瘤醫院。“因爲他的阿姨胃部不適,來醫院做了胃鏡,胃鏡下摘除了一顆形態不是很規則的息肉,病理結果證實是原位癌。非常早期,術後不需要進一步治療,目前在定期隨訪。”

兩個月前,劉先生又介紹自己的舅舅來找徐志遠教授。“患者的病情處于中晚期,暫時沒辦法手術,需要先化療,然後再根據情況決定手術時機。接診這位患者的時候,他倒是挺平靜,‘我們兄弟姐妹4個人,全是這個毛病’。”這時候,徐志遠才知道,原來劉先生的媽媽有三個兄弟姐妹,加上她自己在內,一共是4個人,全都確診了胃癌。其中一個阿姨是4人中最早發病的,在外院就醫。

徐志遠提到,分析臨床中接診的存在家族聚集傾向的胃癌患者可以發現,不管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還是兄弟姐妹之間,大多數的患者發病年齡都在五六十歲,這本身就是胃癌的高發年齡段。比如劉先生的母親和她的兄弟姐妹,4個人都是在五六十歲的年紀發病,如果存在明顯的遺傳因素、基因突變等問題,大多數發病會更年輕一些。

“腫瘤的發生發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也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我個人認爲,呈現家族聚集傾向的胃癌,多數還是可能與生活環境與生活習慣有關。”

胃不舒服先別忙著吃藥,容易耽誤病情

發現問題早處理,時間和經濟成本反而都是最小的

俗話說,十人九胃病。很多人在胃不舒服時,選擇熬一熬,或者吃點胃藥。浙江省腫瘤醫院胃外科楊立濤主任醫師特別提醒,胃不舒服不要先忙著吃胃藥。“我們常常告訴患者,即使是胃癌,很多患者在早期時靠吃藥也能有一定程度的緩解,可這樣一來往往會耽誤病情,所以建議胃不舒服先盡快做個檢查,等到檢查結果出來,再吃藥也不遲。”

楊立濤曾接診過一位40歲出頭的胃癌患者,爸媽年紀大了需要贍養,家裏還有兩個孩子。爲了照顧一家老小,他的妻子全職在家,他是家裏唯一勞動力,做著辛苦的體力活。

“剛開始也不是沒有症狀,但患者能熬就熬,熬不過就買點胃藥吃吃,直到便血、極度消瘦,沒辦法工作了才來醫院,一確診就是晚期。”楊立濤說,事後問患者爲什麽不早點來,患者說請假就沒有收入,一家老小都靠他生活,不舒服也管不了,不敢生病,更生不起病……

“其實反過來想,比起疾病進展到晚期的後悔莫及,發現問題早處理,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反而都是最小的。”

全國胃癌5年生存率爲何低?

腫瘤沒有被早期發現,沒有接受規範化治療

放眼全國,胃癌5年生存率僅約36%,生存率低的最大原因之一是患者普遍分期較晚,腫瘤沒有被早期發現,有不少患者沒有接受規範化診療。

2006年,浙江省腫瘤醫院組建胃癌數據庫,到目前已有近4萬例胃癌數據。經過對數據的分析統計,浙江省腫瘤醫院的胃癌5年生存率達60.3%。而在引領全球胃癌治療規範的日本,這一數據是60.1%。

如何做到的?“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思考和創新,並針對臨床問題開展一系列臨床研究,尋找破題方法。”程向東教授說道。

曆時十余年研究,程教授帶領團隊建立了國內規模最大的國際化、標准化、規範化的胃癌專病樣本庫和數據庫,並在此基礎上開展高質量的臨床與基礎研究。2022年,程向東教授率團隊完成的“基于人工智能數據庫的胃癌診療關鍵技術創新及推廣應用”,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程向東教授強調,胃癌患者接受治療的早晚,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大部分早期胃癌通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即可獲得根治性治療,可以說是屬于臨床治愈,5年生存率可以超過95%,哪怕是中晚期胃癌,在系統規範的治療下,3年生存率仍能達到50%左右。但有些胃癌患者接受的治療不規範,以至于短期內複發。

2023年,浙江省腫瘤醫院胃外科做了1705例胃癌手術,手術量排名全省第一,占比15.78%,而在2018年,胃癌手術量爲900例。

短短5年,翻了近一倍,怎麽做到的?在程向東教授看來,這是醫院不斷提升醫療服務和臨床診療能力的直接體現。

“這些年我們朝著打造國內一流的研究型腫瘤中心的目標不斷修煉‘內功’,好團隊、好口碑,自然而然也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我們的患者有相當部分來自省外,可以說是全國各地。”程向東教授說。

今年3月初,青海的方大伯總覺得吃東西的時候胃疼,每次吞咽之後,感覺尤其明顯。女兒和丈夫吳先生提起這件事後,吳先生便建議嶽父最好去做個胃鏡。

3月7日,方大伯在當地醫院做了胃鏡,檢查發現贲門癌Ⅲ期,周邊淋巴結有轉移,也就是說,已經處于晚期階段。冷靜下來後,王先生趕緊聯系了一位親戚。“我這位親戚也是晚期胃癌,前幾年確診的。當地治療一段時間效果不大好。一年多以前,在杭州工作的女兒把他帶到浙江省腫瘤醫院治療,做了全胃切除,後來做了化療,恢複得挺好。”親戚的女兒接到吳先生的電話後,推薦了父親的主刀醫生程向東教授。

決心是下了,從青海到杭州2000多公裏,方大伯一家難免忐忑。沒想到,第一回問診結束,方大伯的狀態反而放松許多。

“我們一進門,程教授就笑眯眯的,看著很親切。大概發現我嶽父很緊張,他開口便說,‘我以前也去過青海,青海的牛羊肉很不錯,味道很好!’”從這句話開始,診室裏的氣氛瞬間輕松下來。

在程向東教授的建議下,3月下旬,方大伯完善相關檢查後順利入院,目前,正在接受化療和免疫治療。“我嶽父現在的病情暫時沒辦法手術,程教授建議先進行新輔助治療,觀察腫瘤能不能縮小,根據評估再決定後續的治療方案。”

吳先生說,入院這些天,聽到五湖四海的口音,病友來自全國各地,“不僅僅是我們,有這麽多人長途跋涉也要來這裏看病,我們越發相信,這個選擇沒有錯”。

胃癌診療理念和方式日新月異

綜合治療爲患者帶去更多獲益

作爲全國知名的腫瘤外科學專家,程向東教授深耕胃癌外科診治領域20多年,經曆了我國胃癌診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這些年,胃癌的發生發展規律其實變化並不大,但診療理念和診療方式的變化日新月異。”程向東教授說,過去胃癌的治療手段比較單一,要麽手術,要麽無法手術。隨著臨床醫生、科研學者對胃癌的認識一步步加深,胃癌的治療手段越來越多樣化,醫生的“武器”也越來越多。

“很早期黏膜層的胃癌,內鏡下根治性切除,創傷非常小;如果比較晚期,以往沒有什麽辦法,如今通過綜合治療,將腫瘤縮小,或者將腫瘤轉移控制住,依然有手術切除的機會。此外,從手術方式來說,從過去的開腹手術到如今的微創、機器人手術,手術的路徑和設備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還有一點,不斷推出的新藥也給了醫生更多的選擇,從化療時代,到如今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的推出,讓更多胃癌患者得到獲益。”

盡可能少吃甚至不吃高鹽食物

高危人群建議定期複查胃鏡

胃鏡檢查是胃癌篩查的“金標准”,是最有效的檢查手段。程教授建議,40歲以上人群、幽門螺杆菌感染者、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胃癌前疾病患者、胃癌患者一級親屬、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的高危人群,要定期複查胃鏡。

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多食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水果,蔬菜;多食肉類,魚類,豆制品和乳制品;避免高鹽飲食,少吃鹹菜、煙熏和腌制食品,不食黴變食物。

“這裏要特別提醒在浙江沿海和山區生活的民衆,調整飲食習慣,盡可能少吃甚至不吃高鹽食物。”程向東教授說,沿海和山區,高鹽食物在餐桌上出現的頻率非常高,甚至成爲家常菜,這和胃癌在這些地區高發密不可分。“像浙江的天台、仙居、上虞、奉化、慈溪等地,都是胃癌相對高發的地區,他們的飲食習慣就是喜歡高鹽飲食。”

程向東教授說,高鹽飲食,食鹽滲入,會導致人體的滲透壓增高,直接損害胃黏膜,使胃黏膜發生廣泛性彌漫性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壞死和出血等一系列病理改變,也就是胃炎和胃潰瘍。高鹽食物還抑制胃酸分泌,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前列腺素E具有提高胃黏膜抵抗力的作用,如果其合成減少,就使胃黏膜易受各種攻擊因子攻擊而損傷,發生胃部病變。另外,高鹽食物經過一段時間會分解成硝酸鹽,它在胃內被還原菌轉變爲亞硝酸鹽,然後與食物中的胺結合成亞硝酸胺,亞硝酸胺是公認的致癌物質,長期接觸胃黏膜,就會引起胃上皮黏膜癌變。

來源:都市快報

0 阅读:121
评论列表
  • 2024-04-16 07:00

    建立抗癌基金會,在腫瘤宣傳周,全國人最低自願捐款1元支持抗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