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時間的詩——王立群、董宇輝嵩山論史

新黃河 2024-04-29 12:00:46

4月26日,“與輝同行”河南行專場直播走進嵩陽書院。董宇輝與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進行了一場以“曆史,時間的詩”爲主題的對話。

項羽展現了亂世英雄的血性與尊嚴

活動現場,79歲的王立群以背誦《史記》原文開場,生動再現了河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諸多精彩紛呈的曆史事件。

面對董宇輝關于項羽“失敗的英雄”形象的提問,王立群指出,項羽雖敗猶榮,其短暫而璀璨的人生,展現了亂世英雄的血性與尊嚴。王立群特別強調項羽在烏江邊的選擇,認爲項羽的這一選擇,不僅是對個人生死榮辱的超脫,更是對江東子弟聲譽的珍視,展現了他對百姓的悲憫,這種擔當與人格,使之成爲“中國脊梁”的象征。董宇輝也表達了同感,說項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輸給了自己的單純。”“政治上的天真,成了性格上的可愛。”

同時,王立群也剖析了劉邦、蕭何、張良、李廣、周亞夫等人物。當董宇輝問王立群最喜歡《史記》中的哪個人,王立群毫不猶豫地回答,最喜歡的是作者司馬遷,司馬遷比《史記》中寫的任何人物都偉大。他忍辱負重著書,我們今天才能了解這幾千年的曆史,而且是他開創了爲“二十四史”所承襲的獨特史書體例,“這一份偉大的事業,最值得景仰”。

在談及對《史記》的解讀時,王立群提到,他的“王立群讀《史記》”系列,以秦始皇、呂後、漢武帝等人物爲線索,展現了“通過人物講曆史、通過曆史講人生、通過人生講精神”的獨特解讀風格。例如,在解析秦始皇時,不僅講述了一統六國的壯麗史詩,更深入剖析了秦始皇開創帝國制度、構建龐大帝國的深遠影響,揭示了秦始皇作爲“千古一帝”在曆史進程中的決定性作用。至于漢武帝,則不僅頌揚其開疆拓土、推動文化繁榮的功績,也客觀評價了其晚年決策失誤帶來的負面影響,展現了一位偉大帝王的複雜性格與曆史局限。

普通人該如何讀《史記》

《史記》卷帙浩繁,普通讀者該如何更好地閱讀?在王立群的讀史“秘訣”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或許可以給人指引。

王立群認爲,讀史有“四個層次”:第一層,是“真實的曆史”,那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兒,是曆史的根;第二層,是“記錄的曆史”,就是司馬遷等史官筆下的記載,相當于樹幹,帶著他們的觀察和篩選;第三層,是“傳播的曆史”,就像枝葉,經過口口相傳、書籍流傳,可能會添油加醋、變形走樣;最後一層,是“接受的曆史”,就是咱每個人心中理解的曆史,這可是樹上結出的果子,口味各異。所以,想要接近曆史真相,就得一層層剝開,既要看記錄,還要辨傳播,更要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

拿秦始皇來說,咱們都知道他統一六國、建長城、統一度量衡,牛得不行。但真實的曆史裏,他究竟是個怎樣的帝王?在記錄的曆史裏,司馬遷對他褒貶參半,既有贊譽也有批評。在傳播的曆史裏,影視劇把他塑造得或暴虐或英明。到了咱們接受的曆史層面,你可能覺得他是個改革家,我可能覺得他是個暴君。這就是四層曆史的體現。所以,讀《史記》時,不能光盯著故事看熱鬧,還要學會抽絲剝繭,思考背後的史實、史家的觀點、流傳的變化,以及自己對曆史人物、事件的獨立判斷。

董宇輝則以其獨特的視角,提出《史記》對于現代人的價值不僅僅在于了解過去,更在于通過曆史反思現實,爲自己的人生“去蔽”,努力地自我克制,容納他人,保持抽身事外的冷靜。

讀懂《史記》,可以了解人性的多樣性

談及與《史記》長達六十年的不解之緣時,王立群教授感慨萬分,他曾在特殊的時代,藏起一部《史記》反複閱讀,他曾在大學的講壇,反複挖掘這座智慧的礦藏,《史記》給他帶來登上《百家講壇》的重要機遇。他強調,正是豐富的人生經曆賦予了他理解《史記》的獨特視角,使他在面對這部巨著時,不僅能領略其文學價值,更能從中體悟到對人生抉擇的指引與對社會責任的警醒。

在討論《史記》對于普通人的價值時,王立群教授指出,《史記》不僅是帝王將相的曆史,更是對中華文化根與魂的生動诠釋。讀懂《史記》,可以了解很多曆史真相,了解人性的多樣性,體會到專制帝制被埋葬是今人的幸運。五千年的曆史,需要學術研究,也需要向大衆普及。

在人際交往與贊譽之道上,王立群同樣見解獨到:“贊美他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對實力相當者給予贊美,體現出胸懷的寬廣;對看似不值得贊美者予以肯定,實則是借力打力的高明之舉;而敢于贊美比自己更強大的人,更顯現出勇敢無畏的氣魄。”

對于權力的運用與定位,王立群同樣提出了精辟見解:“用權而不戀權,到位而不越位。”這句話警示人們正確看待權力,既要勇于擔當、積極作爲,又要保持清醒,不越權行事,體現了對權力邊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記者:錢歡青 編輯:江丹 校對:高新

1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