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能過剩”背後值得反思的問題

譚浩俊 2024-05-22 08:47:23

日本汽車出口量占全部産量的比重達到50%,最高時超過85%,韓國汽車出口量占全部産量的比重達到70%,德國汽車出口量占全部産量的比重超過了75%,中國的汽車出口量只占全部産量的16%,美國卻給中國戴上了汽車“産能過剩”的帽子,要糾集歐盟等一起來打壓、制裁、限制中國汽車向歐美市場拓展。

對中國來說,顯然是不能接受的,也是要嚴厲反擊的。尤其是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訪華前,曾經多次放風,要就中國汽車“産能過剩”、政府補貼問題,與中國官方進行商談、溝通,且語氣十分強硬。雖然中國可以不予理睬,不被美國的“欲加之罪”所嚇倒,也沒有在與耶倫商談時給予讓步,而是依據自身實際,發展汽車産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産業。但是,也不能不看到,中國的汽車産業發展,確實存在一些軟肋,一些可以被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可鑽的空子,需要中國在汽車産業發展,也包括其他産業發展中好好反思。

首先需要反思的,中國的汽車企業參差不齊、良莠不齊。別看中國汽車銷售和出口都成功超過日本,成爲全球第一。但是,真正起支撐作用的就那麽幾家企業,尤其是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比很高,今年4月份已經超過了40%,銷售量也超過了31.2萬輛。其他一些企業,則數量非常有限,排在第二位的企業,銷量只有比亞迪的1/6。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汽車産業的競爭力到底如何,還很難預料。如果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實施嚴厲打壓和限制,按照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技術能力和産品競爭力,能否在國際市場保持持續的影響力,目前還很難說。過多的小汽車企業,不僅占用了大量資源,也讓中國汽車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出現了下降,使市場秩序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和影響。美國抓住中國汽車“産能過剩”問題不放,很大程度上也與中國汽車企業數量過多有一定關系,他們會利用過多的中小汽車企業做文章,故意擴大中國汽車的産能,從而制造“産能過剩”的言論。

其二需要反思的,就是中國汽車産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盲目跟風、一哄而上。爲什麽會有如此衆多的小汽車企業,且良莠難分,很重要的一點,是盲目跟風、一哄而上。投資者看到新能源汽車産業有機會,不顧一切地投;地方政府看到新能源汽車産業有機遇,不切實際地出台政策,吸引企業和投資者上馬新能源汽車,結果,讓一些投機者鑽了空子,開始了圈地、圈資金等方面的行爲,甚至留下了許多問題。勉強建成的項目,也因爲沒有足夠的競爭力,汽車産量很難做上去,産品質量也很難提高。有些企業甚至出現了投資者跑路等方面的問題,給中國汽車産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也給美國等西方國家留下了誣陷中國汽車“産能過剩”的話柄。

第三需要反思的,就是中國汽車企業在競爭中的內耗現象嚴重。中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有一種非常不好的現象,那就是喜歡內耗。內耗來自于誰也不相信誰,誰都想當老大,誰都認爲自己的技術和産品比別人的好。于是,相互挖牆腳,相互拆台。結果,産品還沒推到市場,或者進入市場還沒見效,就已經遍體鱗傷,甚至連拓展市場的力氣也沒有了。相反,國外汽車企業之間,也有競爭,但都是規範競爭、有序競爭,不做無謂的內耗,也不做無效的競爭,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公平競爭狀態,最終推動企業和技術、産品等的共同進步。殊不知,內耗傷的不只是企業,而是行業的健康發展,也會給外國企業留下戟的機會。而美國能夠在中國汽車産業剛剛有點起色的情況下,就用“産能過剩”來打壓中國汽車産業,不排除有這方面的因素。

也正因爲如此,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用“産能過剩”來打壓中國汽車企業、中國汽車産業,在進行必要反擊的同時,也要好好反思,特別圍繞問題的反思。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不僅不利于中國汽車産業的發展,也不利于中國汽車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只有自己做好了,反擊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打壓、制裁、限制等才有力量、才有威力。

0 阅读:18

譚浩俊

簡介:著名財經評論員,媒體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