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行軍包曆史介紹

擦菠蘿的海綿寶寶 2024-05-14 08:57:25

一戰前,德軍士兵M1895行軍包爲淺棕色,行軍包兩側爲棕褐色皮革,正面和背面是毛皮覆蓋的小牛皮或馬皮。一戰期間,因爲對行軍包的需求大大高于生産量,所以行軍包開始使用帆布和替代材料來代替毛皮和皮革。行軍包框架爲木制,內部是防水帆布。除了主背包空間外,在背包翻蓋上還有個存放衣物的隔間,兩個存放額外子彈的隔間。行軍包頂部可以安放防水帳篷布的配件帆布包。

下圖左邊是早期毛皮行軍包,右邊是帆布行軍包

行軍包背面有兩條皮革背帶,一端用快速拆卸式螺栓固定在行軍包頂部,另一端穿過肩膀,用可調節長度的金屬鈎固定腰部子彈袋上面的D環。每條背帶上還有一條小輔助帶,固定在可轉動軸心上,輔助帶可調節長度,可穿過腋下,然後固定在行軍包底的鈎子上,正是輔助帶承受了行軍包大部分重量。總結下是輔助帶類似于背包帶,皮革背帶是腰帶支撐帶。

除了輔助帶可以調節外,皮革背帶固定在行軍包上的螺栓可拆卸,而且有三個調節孔;皮革背帶的金屬鈎也有幾個調節孔。行軍包共有三種標准尺寸:高度分別爲29.5厘米、31.5厘米和33.5厘米。通過背包尺寸和背帶調節,可以按照要求使行軍包和士兵背部緊密貼合,這樣做有一個缺點是容易讓士兵背部出汗潮濕。

在行軍包正面,頂部和兩側有多個皮革環,用來固定野戰飯盒、防水帳篷布、軍大衣和防水帳篷布配件帆布袋。

行軍包裏的裝的物品大致有應急口糧、肉蔬菜罐頭、調料、餐具、短靴、衣物、個人清潔用品、步槍清潔用品、士兵證等,具體內容會在後續文章專門介紹。

二戰期間,國防軍士兵共使用過兩款行軍包:M34和M39行軍包

M34行軍包于于1934年11月1日正式推出,設計基于一戰時期的德軍行軍包,外觀變化不大,行軍包的木制框架被取消,爲了節約皮革,行軍包兩側改爲了帆布。從1941年4月帆布的顔色爲橄榄綠,只在行軍包翻蓋上用小牛和馬的皮革,上面覆蓋動物毛皮,其他部位均爲帆布。

M34行軍包頂部固定了兩條和一戰時期一樣的可調節皮革背帶和輔助帶。行軍包上有多個皮革環可以固定一些裝備。主包體的可以左右打開,用三根皮帶扣開合。M34行軍包還自帶一個存放野戰飯盒的帆布袋(圖6)。早期34行軍包的金屬配件都是鋁制。

1939年4月18日推出了新款的M39行軍包,同時還推出了配套用的Y形支撐帶(Koppeltragegestell)和A形裝備架(Gurtbandtragegerüst),會在後續文章專門介紹這兩件裝備。

M39行軍包相對于M34的變化有:

1.取消了兩條皮革背帶和輔助帶,行軍包頂部增加了皮革固定的金屬鈎,用來連接Y形支撐帶上的D環,這樣可以將Y形支撐帶作爲M39行軍包的背包帶。

2.M39行軍包頂部增加了兩個金屬D環,可以固定A形裝備架上的金屬鈎;行軍包正面的皮環也是用來固定A形裝備架,然後其他裝備可以固定在A形裝備架上。

3.M39行軍包內的野戰飯盒帆布袋取消了。

4.M39行軍包的金屬配件都爲鋼制,並塗成灰色。

5.戰爭初期行軍包的皮革都是天熱棕色,隨著戰爭進行,所有皮革都塗成了黑色,一些M34行軍包的皮革也塗成了黑色。

非洲軍團進入北非作戰的時候,M39行軍包改爲了全帆布制造。在戰爭後期,因爲皮革短缺,所有德軍的M39行軍包都使用帆布制造。

行軍包裏主要物品:

1.外面爲打包卷成長條形,並用皮帶固定在行軍包外一圈的軍大衣(看天氣攜帶), 毛毯和防水帳篷布。

2.翻蓋上的口袋裏是個人洗漱用品、縫紉工具,內衣和毛巾。

3.主包體是襪子、野戰飯盒、左右兩只鞋子和擦鞋工具、98K清潔盒、肉類罐頭和帳篷繩。

4.還可以在裏面增加毛衣、手套、圍巾和船形帽。

圖中是現代收藏家還原的德軍行軍包所裝的物品

圖中分別是打包好的M34和M39行軍包

圖中分別是M34和M39行軍包佩戴在士兵身上。

資料來源:www.militariacollectors.network和https://www.ir63.org

全文完

1 阅读:88

擦菠蘿的海綿寶寶

簡介:曆史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