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示範!

江南都市報 2021-09-24 15:07:01

贛州“厚重”,在于多彩。

這裏有紅色的基因傳承。中華蘇維埃政權在此開啓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偉大預演;中央紅軍在此集結踏上萬裏長征;蘇區精神傳承至今,“爲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在此孕育成型。

這裏有綠色的生態底蘊。森林覆蓋率高達76.3%,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爲贛江、北江、東江“三江”之源。

這裏有金黃色的致富産業和黑燦燦的礦石禀賦。150萬畝臍橙,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全世界60%的黑鎢、70%的中重稀土蘊藏于此……

贛州更爲“厚重”的時代色彩,來自于發展的“成色”。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作示範”的殷切期望,正化作感恩奮進的不竭動力。《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幹意見》出台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贛州蹚出了追趕超越之路。2020年,地區生産總值3645億元,跻身全國城市百強第66位,較10年前上升43位。

《經濟日報》頭版刊發調研報道《贛州示範——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記》

長征渡口,靜水流深;贛州大地,滄笙踏歌。

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吳忠瓊說,983萬贛州人民正努力在創新發展、內陸開放、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紅色傳承、增進人民福祉方面取得新進展,爲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做示範。

示範之義:抓“特殊”機遇,破共性難題。振興發展,根植曆史,引領未來

“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工作要抓好,這具有政治意義”“抓好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讓老區人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2008年和2019年,習近平同志兩次到贛南考察,先後9次對贛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習近平總書記對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囑托,飽含深情,也道出革命老區後發展、欠發達的現實。

直至“十一五”末,贛州人均GDP等主要經濟指標,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到四成;有1419個貧困村、215.46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26.71%,更有69.5萬戶近300萬人居住在危矮破舊的土坯房中。

摘掉貧困帽子,翻越貧困大山,成爲老區人民的執念。

最根本性的改變來自2012年。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下,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親自謀劃和推動,當年6月28日,《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幹意見》出台,贛南老區走向振興發展、奔向全面小康的奮進之旅,由此開啓。

執行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中央國家機關對口支援……在國家特殊政策的全面扶持下,贛南老區用了不到8年時間,徹底告別半個世紀的滄桑,不僅實現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脫貧,一系列突出的民生問題和制約發展的薄弱環節,也取得突破性進展。

“共和國搖籃”瑞金的華屋是個“紅軍村”。上世紀20年代末,革命火種點燃贛南大地,僅有43戶家庭的華屋,家家都有人參加革命。如今村民500多人,都是烈士後代。

華屋村內,66棟白牆灰瓦的3層小樓錯落有致。新居的一側,是村民們刻意保留的7棟土坯房。“留著幾棟,是爲了讓子孫懂得感黨恩。”在村前的蔬果大棚外,村民華東林告訴記者:“10年前,這裏家家戶戶住土坯房,睡木板床,找不到一台電視機、冰箱。這些年,我們創辦種養合作社,做旺紅色旅遊,年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華屋的變遷,濃縮著一部贛南蘇區振興史,凝聚了老區人民的感恩奮進。

贛州進入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和獲得感幸福感最強的時期。2012年至2020年,累計減貧194.88萬人,1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與全國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2012年至今,地區生産總值、財政收入、規上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今年1月24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下,國務院出台《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研究支持贛州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夜幕下的贛州西站。鄒忠輝攝

爲什麽是贛州?

“加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努力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們黨的初心,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吳忠瓊說,革命老區都面臨多重政策疊加的曆史機遇,都面臨加快發展的現實需求,也都面臨基礎設施薄弱、要素資源緊缺、開放程度偏低等共性矛盾。通過8年蘇區振興,贛州在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征途上,已具備示範基礎。

“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具有特殊政治意義。我們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沒有老區的共同富裕,是不完整的。”贛州市市長許南吉說,贛州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是立足于革命老區定位和後發優勢,探索革命老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這也是示範的意義所在。

創新之變:育發展動能,通趕超之路。體系爲先,平台爲要,企業爲源

後發展、欠發達,是革命老區的共同現實。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向創新要動力是不二法門。但是,要破解好這道題,並不輕松。

難在哪?難在既要追趕,又要跨越;難在傳統産業要“轉”,新興産業要“上”;難在不僅要解決“有沒有”,還得想辦法解決“好不好”。千難萬難歸于一處:難在各類創新要素培育和集聚上的先天不足。

“南康家具還沒資格參加我們的博覽會。”南康區委書記何善錦清楚地記得這件事——2017年,他興沖沖帶隊到深圳參展,卻被深圳家具協會負責人不留情面地潑了冷水。

這樣的“傷自尊”,何善錦遭遇過不止一次。無林木資源、無市場條件、無交通優勢的“三無”南康,靠著一群返鄉木匠,敲打出了一個“無中生有”的産業,卻也因創新能力不足,抄襲模仿成風,一度在業界壞了名聲。“前幾年南康搞家具博覽會,我們貼錢請知名廠家參展,人家都不肯來,原因很簡單,怕我們抄襲。”何善錦回憶說。

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動力不強,是制約老區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瓶頸。近年來,贛州圍繞革命老區創新發展作示範,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對能夠快速突破、及時解決問題的技術,抓緊推進;對屬于戰略性、需要久久爲功的技術,則提前部署。爲此,下了三步棋。

第一步,體系爲先。

贛州圍繞構建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出台《關于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贛州的實施意見》等10余個政策文件,建起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爲企業放手試、大膽闖提供良好環境。

第二步,平台爲要。

贛州把注意力放在優勢産業頂端,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僅國家級科創平台載體,贛州就已達20個。

去年10月份,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落戶贛州,這是中科院近10年來新設的首個直屬科研院所,填補了江西無國家級大院大所的空白。

贛縣區作爲承接地,僅僅7個月,便實現一期工程竣工交付。贛江創新研究院動作更快,還沒落地,就組建起資源前沿與交叉中心、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材料與化學研究所等5個研究單元,聚焦贛南稀土、鎢等優勢資源綠色高效分離、高端材料開發。9個院士團隊領銜的200多位科研人員,與贛州市20余家重點企業建立緊密合作,科研人員赴企業擔任技術副總,迅速卡位。

位于贛州高新區的中科拓又達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公司董事長趙欣說,在贛江創新研究院科技成果加持下,他們當年投産,當年盈利,實現了産品從0到1、從1到N的裂變。通用機器人、上下料機器人、稀土冶煉機器人相繼面世,成爲國內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的引領者。

牛刀小試,鋒芒盡顯。贛州高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黃建鸫感歎:“誰擁有一流創新人才,擁有前沿學科,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贛江創新研究院是破解老區創新發展難題的‘藥引子’,進而將帶動贛州成爲區域創新高地。”

位于章貢區沙河工業園的江西青峰藥業有限公司生産線。章璋攝

第三步,企業爲源。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創新的源泉,更是強市的根基。在贛州的理解中,有了龍頭才能“出頭”,才有“奔頭”。

2019年2月份,贛州經開區的孚能科技被認定爲江西省首家“獨角獸”企業。在這家企業繁忙的生産線上,不同規格的三元锂電池次第下線。孚能公共事務部總監支譯繁介紹說,企業掌握了數十項核心技術,是全球最早産業化生産三元锂電池的公司之一,目前已發展成爲國內最大、全球前三的軟包動力電池供應商,進入戴姆勒、吉利、路特斯、紅旗等知名車企供應鏈。

孚能“花開”贛州,展現了老區企業的創新活力,折射出的則是老區在産業“趕超”上的眼界。

當年,孚能抱著自己的“獨門秘籍”四處找娘家,因爲市場還未完全發育,就連沿海發達地區的開發區也不願意“吃螃蟹”。贛州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陳水連說,當時贛州就敏銳地意識到,孚能的電池技術和贛州的高性能钕鐵硼永磁電機,可以構成新能源汽車的完美配套。

贛州愣“砸”出7000萬元入股,力邀孚能落戶。贛州不僅“砸”出500億市值的江西首家科創板企業,更“砸”出了新能源汽車上下遊的完整配套。

贛州凱馬汽車制造公司生産線上,機器正在自動焊接輕卡汽車。劉青攝

“老區創新發展,堅持高標准是前提,同時還要因地制宜,保持前瞻性。以贛州爲例,不能僅僅滿足于簡單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産業轉移,更要在新興産業的謀劃、培育和發展方面實現突破。”贛州市發改委副主任亓偉揚說,贛州目前形成的新能源汽車城、現代家居城、中國稀金谷、青峰藥谷、電子信息産業帶、紡織服裝産業帶,全都是立足自身資源禀賦,加大創新投入的結果。通過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挂帥”,支持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贛州培育出一批産業鏈“鏈主”企業、頭部企業。

這些企業就像一粒粒種子,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成長。雖然與發達地區還不可同日而語,但與自己的過去相比,贛州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0.31%提高至2020年的1.6%;高新技術企業遍地開花,由2012年的12家增至2020年的1107家,增幅全省第一。

開放之境:破封閉定式,樹“灣區思維”。博采衆長,利在兼融,勝于産業

老區之困,最大的問題是困于封閉。

“唯有開放才能進步,唯有包容才能讓進步持久。”“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開放的重要論述,正在贛州開花結果。

因爲贛江水道,因爲梅嶺古驿道,贛州鼎盛一時。“溯贛江,沿章貢二水,攀南嶺、羅霄、武夷山關隘,抵閩、粵,直指南洋……”作爲曆史上絲綢之路陸海互聯的重要節點,贛州一度“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隨著內河水運的沒落和陸路交通的“更優替代”,深鎖大山的贛州輝煌不再。

“春天的故事”如何演繹?必須砸開封閉的固鎖。故事的序章,始于《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幹意見》的實施。這一文件提出支持贛州有序承接産業轉移,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由此,一場乘風破浪的“開放之旅”揚帆遠航。

這些年,贛州高速公路實現“縣縣通”,總裏程1495公裏,約占江西省的四分之一;繼昌贛高鐵開通營運後,贛深高鐵即將橫空出世,贛州與“粵港澳大灣區”2小時經濟圈躍然紙上;黃金機場成爲江西第二個國際空港,瑞金機場計劃2022年通航,龍南通用機場即將開建,贛州成爲全國擁有最多機場的設區市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借船出海”的贛州國際陸港。

“從國家層面看,贛州被定位爲‘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並入選首批國家物流樞紐名單;從區位上看,贛粵閩湘四省通衢的贛州,承東啓西、溝通南北,是江西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前沿,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聯動內陸發展的直接腹地。”贛州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陳相飛說,贛州周邊400公裏半徑內,沒有省會城市,這就代表贛州不會被“虹吸”,而贛州周邊200公裏半徑外才有地級市,這就意味著贛州有“輻射”帶動的潛力。爲此,江西提出將贛州打造成爲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江西南部崛起內陸雙向開放新高地。

相對于東部沿海地區,贛州優質資源配置不足;相對于西部地區,贛州的要素成本不是最低;就算站在江西全省,贛州産業基礎也依然薄弱。拿什麽來吸引資本?

“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這爲我們提供了根本遵循。”贛州市商務局四級調研員張衛東說,贛州要發展,要靠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

“凡是大灣區能做到的,我們都要做到。”這是贛州上至市委書記,下至基層辦事員挂在嘴邊的一句話。“發展中的問題,看上去是營商環境,根子則是幹部的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張衛東認爲,關鍵在于變“老區思維”爲“灣區思維”,變“避責思維”爲“負責思維”。

循著灣區思維,贛州創新推出“全産業一鏈辦”改革。

“過去,下放審批權限都是‘撒胡椒面’,現在實行‘園區點單,精准下放’,對照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十大指標體系,將涉及的省、市、縣三級權限能放盡放至園區,助力園區産業強鏈補鏈。”贛州市行政審批局政管科負責人彭博說。

在龍南市,當地提出打造“龍易辦”營商品牌,讓企業和群衆辦事“容易辦、方便辦,最高效、最放心”。在贛州經開區,入園建設項目辦結時限總體壓縮159個工作日,證明材料總體精簡37個,“最多跑一次”事項比例達95%、“一次不跑”事項比例超60%。

構築內陸雙向開放新高地,放大了贛州的區位優勢,也補齊了思維短板。更爲深刻的變化,是贛州增強了市場意識,取人之長,爲我所用。

贛深“組合港”的誕生,就是一個代表案例。

何善錦說,自己最初是在報紙上看到“組合港”這個概念的,于是突發奇想:“南康的木材進境陸港,能不能和深圳一起搞個組合港?”

一開始這是一場“單相思”。“我們有什麽東西能爲人所用?”南康變換了思路,提出與深圳鹽田港集團成立平台公司,讓渡管理權,“讓利共贏”,贛深“組合港”應運而生。依托這一全國首創的“跨省份、跨關區、跨陸海港”通關模式,贛州港與鹽田港實現“同港同價同效率”。何善錦說,這一次“讓利”讓出了“新天地”:贛州出口企業資金成本節約30%,時間成本節約40%。

思路通,路路通。立足構築內陸雙向開放新高地,贛州各區縣選准首位産業,錯位競爭,既爲縣域經濟的協同,也爲與大灣區産業的對接,更爲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與融入。

在南康區的格力電器(贛州)智能制造基地,一台台機器來回穿梭。120億元的投資,將在這裏壘起涵蓋空調生産、家用電器、再生資源項目的生産基地。“南康將致力于家具、家裝、家電産業融合發展,打造全國知名的泛家居全産業鏈。”贛州市工信局副局長林小兵說,今年以來,以龍南、信豐和贛州經開區等爲重點,贛州大力推進電子信息産業“芯、屏、端、網、器”融合發展,正成爲泛珠三角重要的電子信息産業集聚地。

立足構築內陸雙向開放新高地,贛州各區縣普遍建起對接大灣區的平台。亓偉揚說,我們通過做大做強贛州經開區、龍南經開區、瑞金經開區、贛州高新區4個國家級開放平台,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推動了江西“三南”粵港澳大灣區産業合作示範園、深贛港産城特別合作區、贛閩産業合作區等重大開放平台建設。

2020年,贛州現代家居産業集群産值突破2000億元,有色金屬産業集群産值達1200億元,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産業集群産值均超900億元。今年前8月,贛州國際陸港開行中歐班列201列,同比增長55.81%,發送貨物1.82萬標箱,同比增長67.24%,覆蓋中亞五國及歐洲22個國家151個城市。

綠色之美:守三江碧水,強資源價值。治山理水,不負青山,方得金山

千百年來,章水和貢水在崇山峻嶺間川流不息,于贛州古城交彙成千裏贛江,也滌蕩出贛州之壯美。

“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綠色發展的殷切期望。“要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不斷提高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延伸産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強項目環境保護,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爲贛州指明的具體路徑。

陽明湖國家級森林公園。劉青攝

50多歲的賴東北,是石城縣贛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的護林員。他說,自己原先的職業是伐木工。伐木燒炭,是他祖輩就開始的營生。

燒炭、造紙,只是最原始的破壞。還有更爲不堪的“回憶”:“土法”開采稀土,把萃取溶液灌進山體,留下了山體千瘡百孔。贛州的水土流失,一度占到國土面積的近三成,嚴重威脅著地質安全和流域生態。

“大自然給了我們格外的恩賜,但我們沒有好好珍惜。”贛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林宗聖說,改變來自于綠色發展理念的重新樹立。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試點爲依托,贛州拿出堪比脫貧攻堅的氣魄和勇氣,打響了生態環境全面修複治理的硬仗。

贛州把全市97家持證開采的鎢礦山整合爲66家,88個稀土礦山全部整合到中國南方稀土集團,粗放式、掠奪式開采全面禁絕。

大余丫山風景區。葉功富攝

礦山修複是一道世界難題。贛州市探索出一套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遊下遊“三同治”的治理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山上地形整治,植被複綠;山下興建生態擋牆,控制水土流失。地上變廢爲寶,發展光伏發電;地下截流引流,人工濕地減汙。上遊穩沙固土,恢複植被;下遊清淤疏浚,實現水質末端控制。”贛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吳良燦說,通過“三同治”,治理區域的水土流失量降低了90%,流域水體氨氮含量則削減了89.76%。

昔日到處冒煙的贛江源頭,如今呈現出勃勃生機。倍加珍惜的賴東北也由砍樹人變成護林人。他說,現在每天巡檢在山林步道,呼吸著新鮮空氣,還能拿到工資,心情十分舒坦。

從“生態瘡痍”到“綠色屏障”,鮮明的對比背後是萬千贛州人守護綠水青山的強大合力。如今,贛州87個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和贛江、北江、東江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保持“雙100%”,榮膺“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稱號,山地丘陵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複等4項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

調研中了解到,2017年以來,贛州市花在治山理水上的“賬單”高達139.27億元。這對于欠發達的贛州來說,無疑是一筆大賬。

“咬牙花這個錢一點也不心疼,關鍵是不能再讓老區人民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許南吉說。

護住綠色這個底色,挖掘産業特色因此變得可能。

贛州努力提高稀土開發利用水平,延伸産業鏈。通過整合贛江創新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等高端科研力量,重點發展稀土高性能磁性材料、合金材料等功能材料,向稀土永磁電機、永磁變速器等深加工及應用産品延伸。

“通過聯合攻關,我們單一稀有金屬铽的消耗量由原來的7%下降到現在的4%,不僅降低了能耗,産品性能也可與國際一流企業競爭。”江西粵磁稀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建東說。

護住綠色這個底色,擦亮發展成色變得理所應當。綠色産品形成價值、綠色溢出形成價值、綠色帶動形成價值……贛州在生態資源價值轉換方面的探索,從容不迫。

在于都縣梓山富硒蔬菜産業園內,3100多畝蔬菜鋼架大棚延綿起伏。依托富硒資源禀賦,于都以“硒+X”的布局推進富硒農業發展,打造出富硒蔬菜、富硒水果、富硒大米等産品。目前,全縣建成設施蔬菜面積近4萬畝,年播種面積21.8萬畝,蔬菜産量45萬噸,産值約22億元。

于都縣梓山富硒蔬菜産業園。劉青攝

不負青山,綠能成金。群山掩映在碧樹繁花間,古樸的民宿錯落在半山腰。背靠江西首家5A級鄉村旅遊景點——丫山景區,大余縣大龍村現在吃上了“生態飯”。“如果丫山沒有綠水青山,我現在應該還是電子廠的流水線工人。”今年33歲的黃曉秀在丫山腳下長大,之前在廣東務工的她,辭職進入景區工作,學會了歌舞表演。“白天是職員,晚上是‘演員’,工資、分紅,外加才藝津貼和提成,一年下來能有10來萬元。”黃曉秀笑著說,“這裏真是山美、水美、生活更美。”

振興之治:強特色産業,賦動力勢能。以人爲本,融合城鄉,善治必達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作爲我國南方丘陵地帶,贛南地區山多田少,水湍地薄。從脫貧邁向振興,贛州仍然是江西面積最大、人口最多、鄉村數量最多的地區。全市近千萬人口中,有五成農村人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絲毫不亞于脫貧攻堅。

北緯24°29′—27°09′,東經113°54′—116°38′,獨特的地理緯度,加上偏酸紅壤,讓贛南成爲中國乃至世界聞名的臍橙優勢産業帶。

在信豐縣安西鎮,橙果挂滿枝頭。在當地政策的引導下,在外務工的王前進2016年回到老家,流轉了60畝土地,種起了臍橙。無人機噴藥、水肥一體化,有了專業技術人員悉心指導,去年王前進的果園第一年挂果就喜獲豐收,“21萬斤臍橙,賣了60多萬元,今年産量有望翻番。”

采取“公司+基地+電商+農戶”的利益聯結,贛南臍橙帶動100萬農村勞動力就業,成爲贛州名副其實的農業“當家樹”、農村“致富樹”、農民“搖錢樹”。“贛南臍橙已發展成爲集種植生産、倉儲物流、精深加工于一體的産業集群。”贛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周昱說。

瞄准粵港澳大灣區廣闊市場,贛州這幾年還從山東“搬”來蔬菜産業,累計建成25.54萬畝規模設施蔬菜基地,布局72個富硒蔬菜生産基地,並啓動大灣區“菜籃子”配送贛州分中心建設,成爲共建大灣區“菜籃子”平台城際合作城市。

目前,贛州發展農業産業基地3100多個、新型經營主體9800多個,産業聯結脫貧戶達91%。僅去年,贛州就新發展以職業菜農爲主的種植主體6446戶,培訓菜農近1.6萬人次,正成長爲振興鄉村産業的主力軍。

“口福”經濟起來了,“眼福”經濟也邁入新境界。最近,贛州市出台《旅遊産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做強“紅色故都”“客家搖籃”“江南宋城”“陽明聖地”四張名片,加快建設全國紅色旅遊一線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康養旅遊後花園、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到2023年,力爭旅遊綜合收入超過1800億元。

于都縣委書記黃法說,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縣域在城鄉一體化的格局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贛州正在縣域形成人口、産業和公共服務城鄉融合發展的趨勢。

贛州市常年在外務工人員超過200萬,勞動力資源豐富。于都是人口大縣,有120萬人口,以往由于缺乏産業支撐,大部分勞動力流向珠三角地區。

于都順勢而爲,根據外出務工人員職業技能特點,把服裝服飾確定爲首位産業,吸引大量人員帶著資本、拖著設備,回到家門口建廠房,成爲大灣區服裝企業轉移承接之地。目前,全縣已聚集大小服裝企業近2000家,從業30余萬人。

就和南康的家具産業一樣,于都紡織服裝産業在“無中生有”後,開始了“有中生優”。不僅建起了3所服裝學校,每年培養數千名“城鎮産業工人”,還建起全球面料交易與數據服務平台“FDC 面料圖書館”,促進企業面料消費、産業升級。

“人口紅利帶動服裝産業,産業吸納就業,就業拉動消費,消費促進生産,城市繁榮進而反哺農村。”黃法說,隨著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更加通暢,鄉村已成爲“內循環”的重要一環。

産業發展起來,新型城鄉關系建起來,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則保證著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贛州市通過黨建引領,各揚所長,村集體經濟“百花齊放”。2016年底,贛州市3469個行政村有近半數爲集體經濟收入“空殼村”。2020年,所有行政村經營性收入過10萬元,村均經營性收入27.77萬元,其中107個村超過100萬元。

傳承之力:揚精神浩氣,續振興之歌。行源于心,力源于志,成于實幹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長征走的是高山峻嶺,渡的是大河險灘,過的是草地荒原,但每一個行程、每一次突圍、每一場戰鬥都從戰略全局出發,既贏得了戰爭勝利,也贏得了戰略主動。這既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智慧。”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贛州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未嘗不是一場新的長征。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舊址。(資料照片)

“盡管我們實現全面小康,但發展仍滯後于其他許多東中部地區。”許南吉坦承,“贛州總體仍處于欠發達水平,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依然偏低;創新能力不足,産業層次不高;城市輻射帶動力和縣域經濟不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社會治理等領域仍有不少短板。”

許南吉說的,也是革命老區新長征路上需要共同翻越的“高山峻嶺”。

——立足新發展階段,老區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但後發展、欠發達的面貌並未徹底改變。

——立足新發展理念,與東部地區相比,革命老區經濟體量相對較小,城鄉協同、民生保障任務繁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培育、規律性認識需加快深化。

——立足構建新發展格局,國家政策疊加之下,老區空間廣闊、資源富集、市場潛力大的優勢正在凸顯,但如何更加主動擁抱和融入國家戰略,如何以更大力度推進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如何進一步提升産業鏈現代化水平,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仍是老區面臨的緊迫問題。

比如,贛州已承接大灣區大量産業轉移,但缺乏“硬核的”頭部企業、一流的研發基地,集群帶動效應不足;比如,稀土、鎢礦等優勢産業,受政策和市場周期制約,沒有形成與資源優勢相匹配的精深加工規模;再比如,支撐全面振興的現代交通網絡體系、發展現代農業所需的職業技能提升體系和政策保障體系有待完善;此外,如何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質和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做大做強城市體量、經濟實力和輻射帶動力,都是一個個需要攻克的“堡壘”……

怎麽幹?“金鑰匙”蘊含在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蘊含在赓續紅色基因,全面激發人民群衆內生動力、創造偉力。

這裏的人們是滿懷家國情懷的。郁孤台上,辛棄疾“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的千古詩篇依然回蕩。

這裏的人們是飽含哲學智慧的。通天岩下,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辨之光依然閃耀。

這裏的人們是充滿剛毅血性的。從瑞金中央蘇區舊址,到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從大余縣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爭紀念館,到興國蘇區幹部好作風陳列館……這是贛南奮進的一座座精神豐碑,也是紅色傳承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

時下的贛南大地,到處都是充滿活力的創造、日新月異的變化。老區幹部群衆正用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精神和智慧,作答老區振興發展的“每一個行程、每一次突圍、每一場戰鬥”。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曆史博物館。楊友明攝

晨曦微露,信豐縣大橋鎮竹村村脫貧戶袁長明與前來幫忙的鄰裏鄉親,正在玉米地裏忙活。袁長明夫妻倆身殘志堅,僅憑“一條腿”就走完脫貧路。如今,他還注冊了自己的抖音號,幫著鄉親們“帶貨”。袁長明說:“‘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習總書記的話振奮人心。”

豔陽高照,興國縣隆坪鄉龍下村返鄉創業青年吳永柏正在指導農戶灰鵝養殖。這些年他已經帶領上百戶村民增收致富。吳永柏說:“一人富,不算富;家家富,才算富。”

夜幕降臨,瑞金市葉坪鄉駐村幹部楊青山來到村裏,和乘涼的村民們開起“夜談會”。楊青山說:“只有深入群衆,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才能讓我們的政策措施更接地氣、更深入民心。”

“蘇區振興發展以來,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之一,是幹部群衆精氣神爲之一新,愈發自信了。”龍南市委書記鍾旭輝說,這裏的人們鼓起了向貧困說“不”的勇氣,鉚足了“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的幹勁,增強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韌性。

這些年,42個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先後派出4批161名幹部到贛州定點幫扶,成爲“進口老表”。他們架起了中央和老區的“連心橋”,老區發展腰板挺得更直了。

這些年,贛州11批次178名老區幹部被選派到沿海發達地區跟班學習,成爲“輸出老表”。他們帶著虛心學習的態度去,帶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回。老區幹部眼界更高、能力更強,信心更足了。

“曆史在贛南革命老區镌刻下一座座精神豐碑,要用好蘇區精神寶貴財富,著力把贛州打造成爲最講黨性、最講政治、最講忠誠的紅土聖地。”吳忠瓊說,我們正圍繞加快實施新時代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和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戰略,聚焦科技創新賦能、工業倍增升級、深化改革開放、鄉村全面振興、城市能級提升、美麗贛州建設、提高民生品質等重點工作,凝心聚力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示範發展,爭創新時代“第一等的工作”。

心有所信,必能致遠。因爲,這是一個追趕時代的贛州,一個自我超越的贛州。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範俊傑

審核:金路遙

0 阅读:36

江南都市報

簡介:發布江西熱文、生活、服務,你關心的就是我們發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