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成語典故

隴右行者 2024-03-25 21:09:31

一、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爲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句話: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二、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爲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一句話:一鳴驚人,比喻一個平時默默無聞的人突然做出驚人的成績。

三、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複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于滅掉吳國。

一句話:臥薪嘗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四、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爲夷。

一句話: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五、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爲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爲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蔺相如爲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爲同生共死的交情。

一句話:負荊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給自己嚴厲責罰。

六、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爲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爲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一句話: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爲現實。

七、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一句話:三令五申,形容反複多次向人告誡。

八、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爲將,孫膑爲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膑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一句話: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九、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一句話:胡服騎射,形容學習胡人的短打扮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十、竊符救趙

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爲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裏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一句話:竊符救趙,比喻偷竊兵符,奪取兵權。

十一、唇亡齒寒

春秋時期,晉獻公想要擴充實力和地盤,決定攻打虢國。但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爲了順利通過虞國,晉獻公的大臣荀息建議送上美玉和寶馬作爲禮物,請求虞國借道。虞國國君見到珍貴的禮物後欣然答應。然而,虞國大夫宮之奇強烈反對,認爲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如果虢國被滅,虞國也將難以自保。他用“唇亡齒寒”的比喻來警示虞國國君,但後者並未聽從。最終,晉國在滅掉虢國後,也順便消滅了虞國。

十二、買椟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爲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裏面。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裏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這個成語比喻不識貨物價值,只重外表華美。

十三、畫蛇添足

楚國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壺酒,覺得幾個人一起喝嫌少,一個人獨喝又嫌多,于是讓幾個人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就喝酒。有個人蛇先畫好了,拿起酒壺准備喝,看看其他人還沒畫好,又左手拿壺,右手給蛇畫腳,還沒等他畫好腳,另一人的蛇畫好了,奪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麽能添上腳呢?”說完把酒喝了。那個畫蛇腳的人,終于沒有喝上酒。這個成語比喻多此一舉,弄巧成拙。

十四、狐假虎威

春秋時期,楚國的國君楚宣王問他的大臣們:“我聽說北方有一種動物,名叫狐狸,它經常借助老虎的威勢來嚇唬其他動物,這是真的嗎?”大臣們回答說:“確實有這樣的事情。”楚宣王又說:“我們的國家裏有沒有這樣的人,仗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百姓呢?”大臣們聽後都低下了頭。這個故事後來演變成了成語“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十五、東施效颦

越國苎羅(今浙江諸暨縣南)有美女西施,因爲心口疼,便經常手捂胸口,皺著眉頭。鄰家東施看見了,覺得姿態很美,也學她的樣子,結果卻適得其反,她變得更醜了。這個成語比喻盲目模仿別人,結果適得其反。

十六、完璧歸趙

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一塊名貴的寶玉“和氏璧”。這塊璧原本是屬于楚國的,後來被趙國得到。秦王知道了這件事後,非常想得到這塊璧,于是派使者到趙國去,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來交換這塊璧。趙國派蔺相如帶著璧去秦國交涉。蔺相如到了秦國後,發現秦王並沒有誠意交換,于是巧妙地將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了趙國。這個成語後來用來比喻原物完整地歸還本人。

十七、指鹿爲馬

秦朝末年,趙高掌握了朝廷大權。他想知道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于是想出了一個辦法。一天,他牽著一只鹿來到朝廷上,指著它對秦二世說:“這是一匹千裏馬,我特意獻給陛下。”秦二世一看,明明是一只鹿,怎麽說是馬呢?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是一只鹿,怎麽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裏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麽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衆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麽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時,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怕事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裏馬!”這個成語後來用來形容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請注意,“指鹿爲馬”的故事雖然發生在秦朝末年,但因其與春秋戰國時期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氛圍相近,故也常被提及和引用。同時,這個成語也是中國古代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典故之一。

十八、懸梁刺股

這個成語其實包含了兩個故事。懸梁講的是孫敬的故事,他爲了防止自己讀書時打瞌睡,將頭發懸在房梁上,一旦低頭,頭皮就會被扯痛,從而保持清醒。刺股則講的是蘇秦的故事,他讀書時一旦困倦,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疼痛使他重新振作精神繼續學習。這個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十九、高山流水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弦,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遊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岩石之下,心裏寂寞憂傷,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剛開始,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著,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恰在此時,樵夫鍾子期忍不住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後叫道:“好!仙樂!真是仙樂!”原來,這位樵夫也是一個音樂愛好者。

二十、諱疾忌醫

春秋時期,蔡國有位名叫扁鵲的醫生,他醫術高明,經常出入宮廷爲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去見蔡桓公。他仔細察看了蔡桓公的氣色後,說:“大王,您得病了。現在病只在皮膚表層,趕快治,容易治好。”蔡桓公不以爲然地說:“我沒病,用不著你來治!”扁鵲走後,蔡桓公對左右說:“這些當醫生的,成天想給沒病的人治病,好用這種辦法來證明自己醫術高明。”過了十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公。他著急地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去了。可得抓緊治療啊!”蔡桓公把頭一歪:“我根本就沒病!你走吧!”扁鵲走後,蔡桓公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氣色,急切地說:“大王,您的病已經進入了腸胃,不能再耽誤了!”蔡桓公聽後,生氣地撇撇嘴,沒說話。扁鵲又走了。等扁鵲第四次去看望蔡桓公時,他只看了一眼,就轉身走了。對此,蔡桓公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問扁鵲原因。扁鵲解釋說:“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我無法爲他治療了。”不久,蔡桓公果然病重身亡。這個成語比喻隱瞞疾病,不願醫治,也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二十一、亡羊補牢

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莊辛看到楚襄王沉溺于享樂,不能自拔,便前去勸谏。然而,楚襄王不但不聽,反而將莊辛趕到了趙國。後來,楚國果然被秦國所滅。楚襄王流亡到城陽(今河南息縣西北),才後悔當初沒有聽莊辛的勸告。他急忙派人去趙國找莊辛,希望他能回來幫助自己。莊辛回到楚國後,楚襄王向他請教治國之道。莊辛說:“俗話說得好,‘見兔而顧犬,未爲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爲遲也。’現在楚國雖然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只要我們振作起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補救,還是有可能恢複國家的。”楚襄王聽後深受啓發,便封莊辛爲陽陵君,並采納了他的建議。這個成語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