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死時留給子孫10多億,52年後,他43歲的混血孫子竟活活餓死

張司馬講曆史 2024-04-16 13:09:23

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爲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文 | 張英編輯 | 張英

前言

中國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都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家大業大也禁不住揮金如土、坐吃山空。

時間1896年,李鴻章跌入政治生涯的低谷,便閑置在家

只因李鴻章簽約了《馬關條約》引起了朝中不滿,被迫賦閑在家。

在朝的慈禧太後和恭親王看他閑置在家也深知他的能力,決定派他前往俄羅斯帝國,商討中東鐵路的事務。

李鴻章去的的時候,維特被派與接待中國使臣,他也深知中國官員比較重視禮儀,因此在迎接隊伍、歡迎儀式等方面也做足了功夫。

可是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卻讓維特對李鴻章的印象大打折扣。

開始的時候維特,禮貌地詢問李鴻章是否需要抽煙,但李鴻章並沒有回答,反而發出了一種類似馬叫聲的聲音。

接著出來兩位中國侍者,開始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吸煙儀式。

侍者們的動作流暢而精准,仿佛在進行一場高難度的雜技表演。

旁邊維特只能搖頭歎息,自認見識淺薄。

在俄國期間,李鴻章還參觀了多個城市,包括莫斯科、聖彼得堡等。

他的排場之豪華,讓當地居民瞠目結舌。

他的隨行人員中有許多珍貴的動物,比如講英語的鹦鹉,來自雲南的大尾金雞等等。

在離開俄羅斯帝國後,李鴻章繼續他的歐洲之旅,先後訪問了德國、法國、英國等國。

最後,李鴻章來到了美國紐約市。

他的到來引起了轟動,人們紛紛走上街頭,只爲一睹這位清朝重臣的風采。

甚至連當時正在度假的美國總統也取消了行程,前來拜訪他。

此外,李鴻章還帶上了長子李經方。

李經方看著父親的奢華排場,心中也是五味雜陳。

說起李經方這個人,他並非李鴻章的親兒子,而是他六弟過繼來的孫子。

盡管自己有親生孫子降世,李鴻章依然視偏愛經方。

甚至在馬關談判的緊要關頭,他還派經方全權負責與伊藤博文進行談判,並最終簽署了喪權辱國的條約。

在1895年的時候,他在基隆口外的日本軍艦上完成交接後,便立即離開台灣,未向朝廷彙報,直接隱居上海。

然而,作爲官員,他無法完全脫離政治。

不久後,他再次回到官場。

後來李經方便在郵傳部工作,成功將郵政業務從外國人手中奪回,成爲我國首位郵政總局局長。

他對國運的影響終究有限,並不能改變什麽,卻在管理家族財産方面,他卻表現出色。

他跟隨李鴻章多年,積累了豐富的人脈和視野。

李鴻章在離世時,留下了逾四千萬大洋的遺産以及大量土地和房産,其中大部分都留給了經方。

經方也不負衆望,在蕪湖等地投資房地産,同時經營當鋪、洋坊、保險公司、船運公司等産業。

據統計,蕪湖市的房屋中,李家占據了約三分之一。

在小說《官場現形記》中的“蕪湖大戲園”章節中,描述的“大員的少爺”便是李經方。

他的人生閱曆非同尋常,但在教育後代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

他的兒子們最終貧困潦倒,甚至以破草席裹屍安葬。

李經方共娶了六房妻妾,卻無一子嗣。

在外工作期間,他又迎娶了一位英國女子和一位法國女子,兩人共育有兩個兒子:李國烋和李國焘。

敗家子李國烋的敗家之路

按咱中國的傳統老話,大兒子就是接戶口本的,李經方對這中英混血兒,那是相當寵愛。

這一寵愛吧,直接把人給寵飛天了。十來歲時,李國烋就成了當地小霸王,稍大點,成日裏往那花街柳巷鑽,還惹了身花柳病。

李國烋的生活方式讓卻他的父親感到失望,他將萬畝良田交給李國烋,希望他能學會經商之道,但李國烋對此毫無興趣,反而將田産交給莊頭管理,對賬目視若無睹,每日無所事事,沉迷于鴉片和賭博!

盡管擁有大量田産,但李國烋終究難逃敗家命運。

當手頭拮據之時,他曾試圖尋找工作,但在救濟署擔任翻譯官不到三個月,便因不適應而辭職。

在1953年,他卻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打擊。這一年,他43歲,家道中落,生活困苦不堪。

爲了生存,他不得不四處尋找工作,但始終未能如願。走投無路之時,他想到了童年時的好友左巨生。

左巨生是晚清名將左宗棠的孫兒,雖然家境也不富裕,但至少還有份穩定的工作。

李國烋找到左巨生,希望能夠得到幫助。左巨生雖然心有余力不足,但還是盡力幫他度過難關。

他們一起住在簡陋的小屋裏,靠著左巨生的微薄工資維持生計。

然而,命運並未因此而放過他們。一次意外讓李國烋感染疾病,由于沒有足夠的金錢醫治,他最終離開了這個世界。

臨死前,他口中不斷重複著祖父60年前在俄國人面前的怒吼。

左巨生無法承擔高昂的喪葬費用,只好用一張破草席包裹住李國烋的屍體,草草地掩埋了事。

李國烋的離世給左巨生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他深感自己的無能爲力。

他的死,沒有任何人來送終,更沒有任何家族成員爲他舉行喪禮,最終被匆匆地用爛草席包裹,潦草地埋葬,這樣悲慘的結局,與他祖父李鴻章和父親李經方的輝煌成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0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