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古銅鏡:古法技藝盼有傳人

湖北日報視頻 2024-05-05 09:41:04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趙德龍

湖北鄂州被譽爲“古銅鏡之鄉”,市博物館藏銅鏡3000余面,五一假期迎來不少遊客,其中銅鏡展廳人氣最旺。

5月4日,鄂州古銅鏡複原複制第二代傳人仙有生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一面古銅鏡生産制作需18道工序,他們團隊一個月可制作近200面,今年以來銅鏡銷量還可以,目前只有一個徒弟,還需培育新人傳承技藝。

仙有生(左一)和同事 受訪者供圖

銅鏡的科技與審美

鄂州在三國時期稱武昌,與洛陽、會稽、徐州並稱全國四大産銅、鑄鏡中心。鄂州有2500余年鑄鏡史,出土的銅鏡居全國之首,其中以漢三國六朝時期銅鏡數量最多。

5月3日上午,極目新聞記者來到鄂州市博物館,看到不少遊客冒雨前來參觀,還有的帶著孩子。“參觀博物館既能讓孩子開眼界,還能培養孩子的藝術審美和科學興趣。”市民楊女士說。

據了解,銅鏡在古代除了照容,還有占蔔、祈福、法器、辟邪等特殊用途。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玉堂認爲,銅鏡的制作在古時代表了先進的科技水平,展現了古人的審美,同時也是曆史,“銅鏡的現實意義、曆史意義、科技文化價值,都值得進一步發掘。”

館內陳列的銅鏡,不僅注明了紋飾和文字內容,還標注了出土地。鄂州市文史專家熊壽昌介紹,其父熊亞雲是原鄂城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在1956年一次考古活動中,在現在的鄂州市華容鎮周湯村發現兩座古墓,兩座墓相距約10米,分別出土了三國時的古銅鏡各半塊。熊亞雲當時並沒有在意,後來將兩塊破鏡洗幹淨湊起來,發現完全吻合。

銅鏡上還有字:湖州念二叔銅照子。熊亞雲解釋說,這個的意思是銅鏡是湖州産的,“念二叔”是作坊名,兩塊墓地的主人生前是夫妻,其後人在兩位老人死後埋葬時,各埋了摔破的一面鏡子的半塊,希望老人到天國也能破鏡重圓。

鄂州市出土銅鏡,最爲知名的當屬四葉八鳳佛獸鏡,其中一面四葉八鳳佛獸鏡目前收藏于國家博物館。該館官方網站介紹,該銅鏡主要紋飾爲四葉柿蒂紋,葉間有4對(8只)鳳鳥,葉內各有1個佛像。用佛像作爲銅鏡的裝飾,始于三國時期。

仙有生仿制的唐代海獸葡萄鏡

古法技藝盼有傳人

晚清以後,古銅鏡制造的範鑄工藝技術一度失傳。50多歲的仙有生是鄂州古銅鏡複原複制第二代傳人,18歲跟隨師父董亞巍從家鄉陝西來到鄂州,開始青銅鏡修複和複制工作。

仙有生介紹,他們以唐朝以前的出土器物爲模板,根據古籍文獻進行研究和試驗,逐漸掌握了青銅器範鑄的18道工序,利用1比1還原古法工藝和原料配比,以鄂州出土的戰國至唐代銅鏡爲模本,經過制鏡範、澆鑄、刮削、研磨、抛光、開光(用錫汞齊)等十八道工序制作古銅鏡。每一步都是手工制作,每一個細節都是古法傳承。

近年來,仙有生一直鑽研新的銅鏡紋飾,期望能把具有當下時代特色的元素與銅鏡紋飾結合起來,如鄉村振興的新景新態、傳統節日的元素等。“時代在發展,紋飾也得跟上時代步伐。”仙有生說。

多年來,仙有生一直在物色古銅鏡制作傳人,目前只有一個年輕學徒。“制作古銅鏡不需要高學曆,也不限制專業,但要能吃苦耐勞。”仙有生說,由于這個行當偏冷門,因此找到合適的年輕人傳承並不容易。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爲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