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結贊推動清水會盟,朱泚之亂後因攻唐失利,隨即設計除去唐朝名將

史海撷英 2024-02-05 15:14:01

唐朝和吐蕃二者可謂是同生共死的老冤家了,而且二者在發展軌迹上也很相似。唐太宗締造貞觀之治的時候吐蕃方面就是松贊幹布領導吐蕃進行一系列建設;唐朝出現武則天專權甚至稱帝的時候,吐蕃也出現了掌權的女子赤瑪倫;到後期唐朝奄奄一息的時候,唐武宗大力滅佛,吐蕃這時候出現了朗達瑪滅佛,最終以朗達瑪遇刺,吐蕃分裂而告終。

在近三百年的唐蕃曆史中,雙方都出現了很多名臣名將,吐蕃大相尚結贊就是其中之一。

尚結贊出身于吐蕃四大尚族之一的那囊氏。這個家族早在雅砻河谷的部落聯盟時期,就已經是吐蕃王室悉勃野家族的家臣了。在敦煌文獻的《贊普傳記》中記載,止貢贊普被殺後,那囊氏家族的贊雄甲與哈牙木胡西庫二人用塗有劇毒的藏獒毒死羅昂達孜,爲止貢贊普報了仇。之後其家族成員還曾出任過大論,不過此時那囊氏還未與王室聯姻,不能稱爲“尚族”。

這個家族最早跟著吐蕃王室打天下,但跟王室聯姻卻是四大尚族中最晚的。直到尺帶珠丹時期才跟王室聯姻,並生下了下一代贊普赤松德贊。也正是因爲贊普母族的關系,那囊氏在赤松德贊時期冉冉上升,最終權傾朝野,隱隱有了向噶爾家族致敬的意味。這段權臣歲月的代表人物,正是尚結贊。

尚結贊第一次在史料裏出現是在唐代宗大曆十四年(779年)。這一年桑耶寺建成,赤松德贊特意主持一次興佛盟誓,尚結贊作爲參會的大臣,名字出現在興佛證盟诏書之中。此時,他所擔任的官職爲宰相同平章事,也就是吐蕃衆相之一。

從名字的排序上看,尚結贊的名字排在尚結息、恩蘭・達劄路恭之後,位列第三。

唐蕃形勢圖

尚結贊的名字位列尚結息和達劄路恭之後,倒也很好理解。

尚結息的名字在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就出現在了《吐蕃大事記年》裏,而且是冬季盟會的主持人。到了寶應元年(762年),尚結息已經成了吐蕃軍隊的主帥,帶領著尚・東贊、達劄路恭(馬重英)、尚・贊磨等一幹猛將,在河隴開疆拓土,最終攻克隴山,直接殺進了長安。在這次軍事行動期間,尚結息被調回拉薩,有可能就在這個時間節點附近,成爲了吐蕃大相。

至于達劄路恭,他起步于尺帶珠丹去世後的亂局,以狀告朗氏、末氏謀反走進了權力核心圈。之後,他又力主對唐朝實施懲罰,帶領吐蕃軍隊打進長安。有如此不世之功,名字排在大相之後也是實至名歸。

對于尚結贊來說,由于《吐蕃大事記年》在鹹亨四年(673年)以後的部分殘缺了,不知道從鹹亨四年(673年)到大曆十四年(779年)之間,尚結贊是怎樣一步一步走上來的。只知道,在鹹亨四年(673年)大事記年裏沒有尚結贊的名字,可見那時候,他還是個不入流的官員。不過到了大曆十四年(779年)的時候,尚結贊進入了吐蕃權力結構的核心圈。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他之後的道路,藏文史料裏已經沒有了記載,所幸唐史的記載可以補充一些藏文史料的缺失。

在《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建中三年九月,唐使崔漢衡與蕃使區頰贊至。時吐蕃大相尚結息忍而好殺,以嘗覆敗于劍南,思刷其恥,不肯約和。其次相尚結贊有材略,因言于贊普,請定界明約,以息邊人。贊普然之,竟以結贊代結息爲大相。”

赤松德贊

這條史料可以透露幾個信息:尚結贊成爲大相的時間點,約在建中三年(782年)附近;此時的尚結贊屬于吐蕃大臣裏的主和派;此時的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希望戰事平息,用主和派替代了主戰派。

但僅知道這三點,還是略顯單薄,還可以通過還原背景的方式來補充一些內容。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李豫駕崩,唐德宗李適即位。

李適由于對做太子時,受到回纥的侮辱念念不忘。上位以後,立刻就改變了唐朝的對外政策,遣使入蕃、釋放俘虜,積極與吐蕃改善關系。這種政策轉向讓吐蕃君臣有點措手不及,大臣們分成了泾渭分明的兩派,尚結息和達劄路恭屬于強硬派,主張不管唐朝的態度,繼續發動進攻;尚結贊則敏銳地察覺了赤松德贊的想法,力主會盟和談,實現和平。正是因爲猜對了領導的心思,他才得以更進一步,爬上了權力巅峰。

要注意一點,尚結贊登頂的前提是緩和唐朝關系,他成爲大相之後的第一件工作,恰恰是主持與唐朝的談。換句話說,與唐朝和談的成功與否,決定著尚結贊的政治命運。

但唐史的記載,畢竟是來自于外部的觀察,不可能洞悉吐蕃內部的所有細節。

當時吐蕃內部的權力鬥爭,並非僅僅因爲主戰與主和的意見分歧。據敦煌曆史文書P・T・1287號《贊普傳記》記載,在尚結息與尚結贊之間,實際上還有一任大論恩蘭・達劄路恭。

從時間順序上說,尚結息做大相的終止時間在建中三年(782年),之後由達劄路恭接任。他只幹了一年的大相,建中四年(783年)尚結贊繼任,並一直幹到了貞元十二年(796年)去世。也就是說,在戰和之爭以前,吐蕃的政治版圖就已經開始變換了。

達劄路恭不過是兩個尚族豪門之間的過渡性人物,納囊氏家族正在發力,取代了尚結息代表的琛氏家族。這種納囊氏取代琛氏的權力變換,相當于尚族之間的換擋,由赤松德贊的母族替換尺帶珠丹的母族。這種權力置換屬于隱性因素,不容易被人注意,但他的影響力卻不容忽視。

成爲大相之後的尚結贊立刻著手推動唐蕃會盟,這次盟會的最終結果就是唐蕃劃定疆域的清水會盟。

在盟約簽訂之前,尚結贊展示了他文學才能。他對唐朝國書中使用“貢”、“賜”等字提出了異議,並成功迫使唐朝修改成了“進”、“寄”等字眼。這種在外交活動中提高吐蕃地位的舉動,將吐蕃與唐朝的地位拉到了平等相對的地步,無疑博取了赤松德贊的歡心。

但在之後面對面的會盟時,唐朝大臣又使出了一個小伎倆。唐朝參加盟會的大臣,品級明顯低于吐蕃大臣。吐蕃參會的大臣以時任大相尚結贊爲首,輔以次相論悉頰贊、論臧熱。唐朝的首席會盟使爲張镒,官職僅爲中書侍郎、鳳翔隴右節度使,其他官員也就是銀青光祿大夫、鴻胪卿、都官員外郎。

據記載,唐朝得知尚結贊親自領銜之後,本來准備派出具有宰相身份的朱泚爲主盟代表,但在宰相盧祀的主導下,最後僅僅派出了張镒。這說明,不光吐蕃內部有強硬派,唐朝內部也有一幫人不希望合盟成功。

清水會盟

尚結贊一反審查國書時的锱铢必較,居然沒有提出異議。以尚結贊心思缜密的程度,這種明顯的不對等,他不可能察覺不到。但他沒提出反對,恰恰說明唐蕃會盟的成功與否對他的政治地位有明顯的影響。他以主和登頂,必須要給會盟一個完善的結局。

此次會盟會盟涉及的疆域劃分,由吐蕃一方提出,唐朝照單全收。這個重大成果已經非常豐碩了,尚結贊不希望節外生枝,出現其他變故。這種適度的退讓,是不是可以理解爲他也受到了國內強硬派的壓力,必須盡快了解此事,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等到盟會結束,尚結贊坐穩了大相之位,他下一步的舉動會是什麽?保持唐蕃之間的長久和平嗎?當然不是!他要做的是爲吐蕃謀取更大的利益!

唐蕃之間的矛盾是結構性的,是一種獲取更大生存空間的博弈。這種博弈從祿東贊手裏發起,已經持續了一百二十年,早就形成了強大的慣性。以尚結贊的智商不可能做螳臂當車的舉動,堵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去維護唐蕃和平。再加上,唐蕃之前又不是沒有會盟過,這些盟誓的文書通常都是墨迹未幹便遭到撕毀。

唐蕃的赤嶺會盟斷斷續續談了四年,總算達成了協議,雙方還宣喻邊將不得互相襲擾。但三年之後,河西節度使崔希逸便率軍殺入吐蕃境內兩千余裏。

之後的會盟壽命就更短了,肅宗寶應元年(762年)正月唐蕃盟誓,到了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便攻入了長安,和平僅僅維持了1年零9個月。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三月,唐蕃再次盟誓,同年九月吐蕃便參與仆固懷恩之亂,對唐朝發動了進攻,盟誓的有效期只有6個月。

唐蕃雙方都清楚,會盟就是個階段性成果。身爲大相的尚結贊不可能不清楚這點,他要做的只能不斷獲取新的利益,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唐朝內部發生了動蕩,先是河北四鎮之亂,而後是泾師之變,再後來是朱泚之亂。走投無路的唐德宗以割讓安西四鎮、北庭爲代價請吐蕃出兵平叛,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尚結贊當然不會放過,雙方在奉天城內草草盟誓之後,吐蕃大軍開進關中,給了朱泚叛軍致命一刀。

結果等叛亂平息,唐朝反悔了,不想割讓四鎮北庭,就想花錢平事。

對尚結贊來說,到口的烤鴨愣是自己飛走了。這讓他實在沒法對贊普和各位臣僚交代,怒火中燒之下,尚結贊失去了往日冷靜精算的本質,倉促動員軍隊攻打隴山實施報複。但他的軍事行動失利,李晟帶兵重創吐蕃,尚結贊幾乎被俘。經過這場失利後,他蛻變成了一個強硬派的大臣,力主對唐朝實施軍事打擊。但他也認識到,唐軍的戰鬥力已能與吐蕃相抗衡,尤其是唐軍中的幾位將領更是很大的威脅。

于是他開始謀劃一盤大棋,使出了一條環環相扣的反間計,目的就是“唐之良將,李晟,馬燧,渾瑊,當以計除之。”隨後,平涼劫盟的大戲上演,李晟、馬燧都因尚結贊的計謀而失去了兵權,只剩渾瑊一人幸免。尚結贊運作的連環計也算成功了三分之二。

但平涼劫盟只能算尚結贊個人的高光時刻,這次事件重創了唐蕃之間的外交聯系。要知道,之前唐蕃雖然打得昏天黑地,但使臣之間的互訪並沒有中斷,雙方對使臣都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可平涼劫盟事件的爆發讓雙方之間的互不信任從戰場彌散到了朝堂上。

唐德宗幹脆于貞元三年(787年)八月斷開與吐蕃的聯系,雙方信使不通長達16年,直到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五月才恢複使臣互訪。

與此相應,唐德宗還在李泌的建議下,開始實施“西聯大食、北和回纥、南結南诏”的困蕃之策。從某種程度上說,德宗能放下對回纥的心結,接受李泌的困蕃之策,還是拜尚結贊所賜。

到了平涼劫盟以後,尚結贊已經徹底坐穩了大相之位,又一段權臣當道的歲月在吐蕃政壇上展開。

貞元九年(793年)南诏王異牟尋給劍南節度使韋臯的信中,對吐蕃國內的朝政有過一段描述:“天禍蕃廷,降釁蕭牆,太子弟兄流竄,近臣橫汙,皆尚結贊陰計,以行屠害,平日功臣,無一二在。”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