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商業思維,管理思維,心理學等因素的設計邏輯-室內設計師李卓

小科技前沿 2024-03-01 10:41:52

室內設計的基礎,是要實現客戶的底層需求。

商業設計,爲客戶實現盈利;辦公設計,爲企業提高生産力;住宅設計,爲增強家庭幸福情感;公建設計,爲輔助公衆需求與城市發展。

李卓先生,美術設計專業,英國桑德蘭大學MBA碩士;中國建築裝飾協會高級室內建築師,IPH國際心理催眠師;ICDA國際建築裝飾室內設計協會任理事職務,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裝飾藝術與科技工作委員會特聘專家,任裝飾藝術學科建設高級專家職務。自小在家人的熏陶下學習美術。畢業後在中國的首都北京生活,深耕室內設計領域二十余年,累計完成案例千余項。在創作中成長並突破行業局限,利用自身優勢跨界投資多項産業。循環創業中接觸不同商業的運營體系,使之在設計中融合商業思維、管理思維、心理學等知識領域,從而探討更深層次的設計精髓。

千禧年以來,中國迎來經濟的蓬勃發展期,大量基建項目投入市場,互聯網領域的萌芽期也吸引頂級國際資本進入。我們抓住市場的需求,于2003年組建設計團隊,開啓創業征程。

顧客是最好的老師,市場是最好的學校。僅2005年期間,李卓受國內一些大型建築公司的委托,設計並交付一批國家重點項目。如:國家行政學院、建設銀行總行,國機集團,國電集團、中央電視台CBD新台,民間俗稱大褲衩等工程;每一份設計項目都是幾萬至十幾萬平方米的大型工程。從平面布局開始,延展至方案設計、效果圖及動畫表現、設計思維的闡述。藝術的較量,辛苦的付出,每一次都直擊重點,凱旋而歸。

之後又陸續完成,中國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世界排行第五的“瑞華會計事務所”辦公總部、中國最大的信托基金“中融信托”辦公總部、太極集團、萬達地産、富力地産;美國三大對沖基金Tiger Management、DCM資本;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講談社、NTT電信、香港君悅酒店、東亞銀行等世界知名企業。

涉及辦公、酒店、餐飲、影院、私宅等不同類別的項目設計與工程,年均服務客戶百余家。

大量的設計任務使李卓不僅積累了豐富、高效的設計能力,還熟知不同領域的運營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

李卓講述了一個2019年的餐飲案例,客戶投資一家約1500m2的高檔餐廳,位于北京東三環富力城商圈;客單消費300~500元。與三位聯合投資人及廚師長溝通後,我們開始平面功能設計,同時統計餐廳的用餐人數,翻台率,測算營收額;計算食材、房租、雇員、損耗、稅金等成本;最後測算結果年毛利潤僅一百萬人民幣,每個股東僅能分紅三十余萬。還未計算管理團隊提成,投資攤銷等費用。由此可見,測算結果與客戶構想的利潤相差甚遠。餐廳的房租、裝修、家具、設備、人員培訓,原料購置,全部投資約一千萬,需十年回收成本!

當這條路行不通時,大家又討論是否可以轉型做其他類別的餐飲,例如海鮮自助,但分析周邊客戶群體後,依然無法達到消費標准,最終項目夭折。之後,作爲股東之一的房東將房子租賃給一家知名美國餐飲品牌,實現了更大程度的個人利潤。

這是典型案例,我們遇到不止一次,投資人開始的時候並沒有足夠的能力測算出盈利數據,當具有經驗的設計師介入時,能幫助項目從圖形轉化爲數據。而項目如果缺少設計的技術支持,資方只能憑借經驗或考察周邊同類項目的盈利標准,當盲目的投入大額資金後,卻很難達到預期目標。

許多知名的連鎖品牌都標配設計團隊,這是無法逾越的環節;基礎做好了,運營團隊便可大展拳腳,否則累死也無功。

我們經常做設計的同時幫助客戶測算盈利數據。這個案例未啓動,我們失去了一個份合同,損害了自身收益;但如果沒有爲客戶著想,僅完成一份漂亮的設計成果,卻換回一個失敗的商業産品,這並不能算成功。我們幫助客戶挽回了巨大的投資損失,培養了可信任的口碑,創造了良性的設計環境。

懂得商業運作模式的設計師,能有效的輔助投資人控制風險,這本應該是職業經理人或商業顧問的工作範疇,而在實體産業中他們缺少規劃設計的能力,許多民營企業家又缺少相應的意識。

室內設計中,平面布局是最先開始的一步,也最爲關鍵。設計師的空間感知能力需要有極強的敏銳性,要保證實用性,還要富有創造力;這需要天賦和經驗。2005年,我們投標建設銀行總行的設計,僅憑借平面布局圖的極大合理性,即一輪淘汰其他競爭對手,完成設計中標。所以,設計師要懂得企業管理,沒有足夠創業經曆的設計師很難認知到。而不同企業類型也有不同的管理方式。熟知客戶痛點比一切都重要,設計內容不能堆砌,無需太多,只要一個真正的要素擊中了客戶痛點,便是贏得了整場比賽。

再分享一個案例,李卓描述2013年投標“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的辦公樓設計,因項目體量約一萬平方米,投標的都是行內知名設計公司。這個項目與普通的辦公項目略有不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都有個相同特點,體制上屬于合夥人制企業;換句話說每個合夥人都是老板。瑞華全球排名第五、中國第一,規模龐大。主要合夥人二十多名,普通合夥人兩百余名;合夥人每人需標配一間獨立辦公室。按照大廈的結構,采光窗的面積是有限的,很難實現每間辦公室都具備采光及可開啓的通風窗。客戶負責人很清楚這一點,也是他們非常棘手的問題,至少需要協調10~15%的合夥人坐進沒有采光的小黑屋,這種不能一視同仁的區別對待,將流失得力的人才。

設計招標時甲方並沒有提出這個難點。但作爲設計師需要找到客戶的痛點,幫他們解決問題。大廈原結構柱距之間只有兩個開啓窗,設計兩間辦公室很合理,也沒有難度,但不能滿足全部合夥人的辦公室一致的需求,若改變爲三間辦公室,解決了自然采光,但其中一間沒有開啓的通風窗,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作爲設計師,如果將問題抛回給客戶很容易,但這不是我們的原則。我們了解到客戶公司架構和人員數量,改變了一個設計細節,這也是超越其他競爭公司的中標點。

將所有的獨立辦公室從窗戶向內平移1.2米,在臨窗區域設計類似內部陽台的空間,兩個柱距之間仍然設計三間辦公室,房間前後兩側均爲玻璃隔牆並開門,三個房間同時共享一個陽台,這樣每個合夥人的辦公室都是相同的面積,有采光,共同享有兩個自然通風窗。

一個小技巧解決了客戶最頭疼的問題。雖然犧牲了一部分面積,換回來的是平等,不偏不倚,保證了每個合夥人良好工作心態,提高了積極性與生産力,實現了更大的企業價值。設計彙報過程中,我們運用立體模型,動態展現了空間結構。不僅完成了兩百多名合夥人的辦公室分配問題,還余出許多自然采光空間給普通員工,這對于客戶完全是意外驚喜,讓空間價值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這個案例是設計師從管理角度考慮問題,如果我們是客戶公司的負責人,當面對這麽多名合夥人,讓誰去坐小黑屋都會不開心,未來將是人心渙散,人才流失。當痛點被我們擊破,提高了企業生産力,其他的不良連鎖反應便可以迎刃而解。

在比價環節中,其他競爭團隊提出質疑,認爲無法實現需求,此時,我們就已經穩操勝券贏得了本次競標。

任何設計都不能墨守成規,很多人覺得辦公類項目比較簡單,其實合理化空間是很難的基礎設計環節。同樣的辦公類型,央企國企與民營企業的設計方式會有不同,因爲企業的運作管理模式不同。而不同行業,如互聯網企業、金融公司、文化公司、服務型公司也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以上兩個案例,僅局限在闡述平面布局的設計範疇,若延展到裝飾風格,色彩、材料、光源、軟裝以及消防、空調等環節;還有人文因素,管理者的性格,創始人的經曆,企業風格,社會角色,都會影響設計成果。有非常多的內容需要深入探討。

設計中,一個要點可以突破全局;很多設計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不同類型的方案,幾十張效果圖、概念資料,卻不能打動客戶。正是沒有挖掘到客戶的真正需求。很多客戶並不成熟,無法正確表達出想要什麽效果,也不能正確認知到好與壞,這需要一個成熟的、有經驗的設計師或團隊在更高的層面觀察,引導,培養客戶。良性的成果也會大大減少施工過程中返工,改方案的概率,爲工程團隊、銷售團隊、預算團隊減少作業難度,節儉造價。

李卓一直深耕于室內設計領域,實踐中積累了非常豐富的閱曆,自身創業多年,期間還投資其他産業,深知企業運營的精髓;深造並取得英國UOS大學MBA碩士學位,還學習心理學等專業,全面提升個人能力,將之融合在設計領域中。

再談談大家都熟知的住宅項目。

這類項目門檻較低,初學設計師都是從這裏開始,很多人認爲住宅項目與主人打交道,要處理很多細枝末節的事情,比較辛苦,沒什麽含金量,這個問題只是停留于表面,並未深入根本。

住宅類的項目,特別是高端豪宅,最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大家無視。

設計師如果是私宅主人的多年好友,那麽肯定能夠做一份完美的設計成果,因爲足夠了解客戶。私宅的設計猶如一本故事傳記,講述主人及家人幾十年的人生;愛情的甜蜜瞬間、事業的心酸曆程,陪伴孩子和父母的快樂時光;要展現每個能感知、感動的細節。這些感情無關他人,只對主人及家人。將這些情感轉化爲具象形態,融入在空間中。難

深度挖掘家庭中曾被遺忘的幸福,讓環境不經意間提醒他,喚起他的前意識,使他回味過往,享受其中;放松自我,時刻快樂的面對人生,又無憾自己的過去。

當設計師真正從這一角度出發,這將不只是設計作品,而是助力一個家庭幸福夢想的樂園。我和很多朋友講過,如果有時間去做住宅類的項目,首先需要和主人及家人成爲朋友,陪伴、觀察他們的生活,看他們之間如何相處,怎樣對待彼此和朋友,怎樣做事業,體會他們的快樂,困苦,愛好,習慣,怪癖;看到他們最陽光的一面和最黑暗的一面。猶如寫一本書,走入內心,將文字化做設計,融入他們的家。當你精細准備的設計成果圍繞在他生命中時,也將開啓他新的人生,讓家人展現出羞澀的愛與堅強的心。

這些是我從業多年的心得,累計的感悟,思考的沉澱;在如今快餐式的社會運行軌迹中,委托人與設計師都是匆匆過客,很靜下心來思考真實的本質。我希望能夠啓發年輕人,利用自身的成長軌迹,相互彌補不足,造福自己和這個世界。

用心的尊重每個人的人生。謝謝。

室內設計師,心理咨詢師 李卓

0 阅读:0

小科技前沿

簡介:凡益之道,與時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