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圖公布!十堰最大的不夜城,五一開街

十堰堰之鑿 2024-04-23 02:14:18

剛剛,竹山縣桃花源街區效果圖公布了!

十堰最大的不夜城——竹山縣桃花源街區計劃“五一”開街,項目占地8萬㎡,建築面積7萬㎡。

包括水上景觀區、廣場光影藝術區、沉浸式商業夜遊區,設置心向桃源、聖母祈天、至味人間、一步千年、霍河景廊、夜遊街區、實景大秀等多節點體驗空間。

涵蓋綠松石展銷、休閑茶館、特色民宿、餐飲娛樂、文化創意等業態。

可滿足遊客吃、住、遊、購、玩等系列需求,致力打造全國首個全域互動化沉浸式文旅街區。

千年古縣

竹山建縣于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

竹山在建縣之前還有古庸國曆史可考,古庸國已存在4000年,都城在竹山上庸鎮一帶。這裏被研究學者稱爲“東方古羅馬”,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在影視劇中作品中,我們也不難尋找到竹山古庸國的痕迹,芈月傳中的上庸,就是竹山的古稱。

竹山縣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根據考古研究和曆史記載,早在80—100萬年前,堵河流域就有人類生存與繁衍。殷商時期,竹山爲侯國,名庸,曾名列八國之首。商末助周武王伐纣得周襲封,都方城,盛時轄今鄂川陝邊境十八縣。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庸率群蠻攻楚,爲楚所滅,乃置上庸縣。後縣境時秦時楚,秦時屬漢中郡。

兩漢時期至南北朝時期,上庸一直作爲行政區劃單位,在南北朝時期,由于境內茂林修竹、山清水秀,上庸縣改稱爲“竹山”。隋唐時期,竹山縣曾屬于房州房陵郡。五代宋初時期,竹山縣曾屬于梁州。元朝時期,竹山縣屬于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襄陽路。

明清時期,竹山縣屬于湖北省鄖陽府。民國初期,竹山縣屬于湖北省襄陽道。1949年以後,竹山縣屬于兩鄖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竹山隸屬中南行政區湖北省鄖陽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改屬鄖陽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襄鄖合並,隸屬襄陽專區專員公署。1965年,襄鄖分設,竹山隸屬鄖陽專區行政公署。1970年,專區改稱地區,竹山隸屬鄖陽地區行政公署。1994年10月,鄖陽地區建制撤銷,與十堰市合並,竹山隸屬十堰市。

關于竹山名稱的來曆,有多種說法,代表性的說法,有如唐代李吉甫《元和部縣圖志》記載:“縣邑之北百裏,有黃竹山。昔時山多竹,其色皆黃,故西魏命邑名曰竹山。”再如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築山,在縣西五裏,築水所出,後訛‘築’爲‘竹’,稱竹山,縣因以名。”

武陵真源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1600多年前,東晉詩人陶淵明落筆寫下《桃花源記》。

兩晉時期,上庸郡覆蓋中國腹地秭歸、興山、竹山、房縣的廣大原始森林地區,成爲逃避戰亂和苛政的最佳避難所。于是,上庸郡治下的武陵縣漁人闖入桃花源的故事,成爲千古佳話。

《桃花源記》所敘晉太元年間,中國版圖上叫“武陵縣”的只有竹山。竹山古稱武陵縣,屬漢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晉時,武陵縣屬上庸郡。而竹山境內的堵河舊稱武陵河,河中峽谷至今還叫“武陵峽”。尤其是,峽谷入口處的村子叫桃花源村,屬竹山縣官渡鎮;出口處的村子叫桃花源鄉,屬竹溪縣。

位于竹山縣官渡鎮桃園村的武陵峽,被譽爲華中地區最長、最深、最窄的奇特大峽谷,山巒俊秀陡峭,飛泉流瀑、九曲回腸、青天一線,是8億年前地球第一次造山運動留下的最古老的斷裂帶,早于雅魯藏布大峽谷約7億年。兩岸嶙峋巨石,峭壁頂端直插雲霄,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倒映進碧綠的潭水中。

“武陵何處覓真源?莫見桃花便泊船。鄰郡若逢劉子冀,問津焉肯到湖南。”是著名庸巴文化的開創者、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良臯先生爲武陵峽作詩惠存,有力證明了“武陵真源在竹山”。

女娲文化

女娲補天地,人間桃花源。

女娲是古往今來在中華大地流傳最廣泛、影響力最大的神話人物之一,女娲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女娲傳說在竹山家喻戶曉,世代相傳,女娲故事、歌謠人人耳熟能詳。女娲傳說形式多樣、題材豐富、語言原始、風物互映,留存著顯著的早期神話人神一體的特征,彰顯著鮮明的竹山地域文化特色。

近年來,竹山縣通過女娲文化節的舉辦以及相關文化資源的挖掘,不僅擴大了地方的知名度,而且有利于招商引資,帶動了旅遊等産業的發展。

在竹山縣寶豐鎮南,有一座女娲山。據《山海經》、《康熙字典》記載,女娲曾在此煉石補天,寶豐鎮尚存有《女娲煉石補天天真》石碑。《史記五帝紀》載:女娲煉五色石補天,又女娲山在鄖陽竹山縣西相傳煉石補天處。

從2005年7月開始,寶豐鎮開始著手進行女娲山風景區建設。當地不僅修建了女娲雕像,而且建造了一系列與女娲相關的人文景觀。此後,竹山在女娲山風景區連續舉辦了多屆“女娲文化節”,公祭“華夏始祖、東方聖母”女娲。

2007年,竹山縣出版發行的由全國20多位專家學者編寫的《女娲文化研究》一書,被著名曆史學家、武漢大學資深教授馮天瑜譽爲“堪稱女娲文化研究的前沿作品”。

2020年12月18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竹山民間文學《女娲傳說》項目是本次十堰唯一入選國家級的非遺項目。

老城蝶變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夜間消費經濟逐漸嶄露頭角,成爲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也爲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如何跳脫出傳統文旅刻板的展現方式,將地方文化活化,爲街區互動演繹和産品展現賦能,竹山縣桃花源街區應運而生。

在夜經濟項目的建設中,只有與衆不同方能出衆。這其中,關鍵就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曆史底蘊的特色街區,只有將夜經濟本質與傳統文化和現代元素結合,才能在夜間呈現出別樣的風情。

針對桃花源街區的打造,竹山縣立足女娲文化、武陵文化,深耕本地民俗特色,以傳統特色文化爲依托,通過文化展示、情景再現、情景演藝、創意科技等手法,將桃花源街區打造爲集文化體驗、美食暢享、夜間休閑、民俗娛樂、文創潮玩等于一體的全域互動化沉浸式文旅街區。

很多外地遊客就是在旅遊中認識十堰曆史文化的。文旅融合能夠將優秀曆史文化與富有特色的旅遊景點相結合,展現本土優秀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這也是講好十堰故事的一個重要方式。

如何將流量轉化爲“留量”,實現長紅發展,是每個“網紅城市”都在思考的問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只有挖掘曆史、彰顯自身獨特性,才能加強城市生命力。一方面要讓遊客深入沉浸地感受當地風土人情,另一方面也要用好新媒體、社交媒體平台,充分運用當地風土人情,創設優質文旅品牌,給廣大遊客一個“還想再來”的機會。

秉持遊客至上的理念是城市發展旅遊的重中之重,完善周到的公共服務是“留”住遊客的重要一環。更重要的是,服務意識是長期形成的,短期、集中爲旅客作出改變,或許能解一個旅遊旺季的燃眉之急,但建立更加平等的“友好型市格”、不斷完善配套和公共服務,才會讓“網紅城市”紅得長遠。

0 阅读:0

十堰堰之鑿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