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臨終瘋狂布局,毀了建文帝,成就了“永樂盛世”

長安墨韻 2024-03-26 13:10:09

作爲執掌大明帝國三十逾載的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愈發感覺時間寶貴,想順利完成皇位交接任重而道遠。已經曆練了五、六載的皇太孫朱允炆,在朱元璋眼中仍是個“小孩子”。朱允炆是自己精挑細選的皇位繼承人。朱元璋要用自己最後一口氣,給孫子敞開一條血路,留下一個完美的江山。

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應天府三年一度的會試隆重舉行。朱元璋對此頗爲重視,特命備受滿朝榮寵的明初“三老”之一翰林學士劉三吾出任主考官。最終上千士子在劉三吾及其他考官的反複閱卷篩查後,挑出宋琮等52名優秀士子,晉級殿試。待到放榜之日,衆人卻傻了眼。此次科考,自狀元以下,榜眼、探花以及晉級的另外49位進士,全部都是南方人。

事情傳進了朱元璋的耳朵裏。朱元璋個人判斷,此次科舉大抵沒有舞弊之嫌,但會試通過的全都是南方士子,也是破天荒頭一次,概率之低,極難服衆。于是,下令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彜、贊善王俊華等11名儒官各閱十卷,增錄北方人入仕,以解決此次科考爭端。

不料,張信等人複閱試卷後一致認定,錄取進士皆才學俱佳,不存在作弊之嫌。沒想到這個結果仍無法令北方士子滿意,他們聯名上書稱,張信乃前科狀元,也是南方人,難免與士林領袖劉三吾有牽連。

國家最高規格的“人才選拔考試”形同鬧劇,這顯然讓朱元璋無法接受。結果就是複閱試卷的前科狀元張信、新科狀元陳䢿以及主考白信蹈等人皆斬首棄市,劉三吾因年事已高爲由,改充軍戍邊。

朱元璋命令朝廷重開科舉,最終經過朱元璋禦批,山東人韓克忠成爲此次科考的狀元。盡管“南北榜案”殺人甚衆,但作爲北方衆矢之的的主考官劉三吾卻安然無恙。那麽年邁的朱元璋到底在擔心什麽呢?一個字“亂”。可惜朱元璋想安度晚年的心思,沒幾個人能懂。

“南北榜案”剛剛落下帷幕,“歐陽倫案”又攪得他心神不甯。明初,鹽、馬、茶這三樣是朝廷極度重視的專賣戰略物資。朱元璋即位後,立即執行“以茶易馬,固番人心,且以強中國”的政策,在川、陝、甘等茶馬古道經過的區域設置“茶馬司”,促成官方茶葉與戰馬交易。

洪武三十年(1397),川、陝地區私茶販運日盛,嚴重影響國家稅收,朱元璋遂命佥都禦史鄧文铿前往當地稽查處理相關事宜。鄧文铿剛到,便遇到了一件大案——當朝驸馬歐陽倫的家奴周保狗仗人勢,糾集數十輛車馬,公然將茶葉從陝西商洛運至關中藍田縣進行私下售賣,不但將河負責收稅的小吏打成重傷,還囂張地拆毀了河橋巡檢司衙門。

面對如此嚴重頂風作案挑戰政府權威的行爲,朱元璋立即做出裁決:將主犯歐陽倫賜死,周保等人斬首棄市。做完這些,不堪政務煩擾的朱元璋徹底病倒了,當年十二月,病中的朱元璋一度陷入深度昏迷狀態。

爲了讓朱允炆順利傳繼大統,以保大明王朝萬世永昌。在身體稍微好轉後,他將掃清帝位傳承障礙的“主戰場”,搬到了後宮,挪到了宗藩。要想安全將江山傳承下去,朱元璋必須學會地主家分財産的思維。他只有通過有目的性的殺戮,替孫子朱允炆清除登基道路上的絆腳石。隨即晉王朱棡的親家傅友德和周王朱橚的親家馮勝,因不可告人的目的被殺。兩位功臣人頭落地,是朱元璋著手對付宗藩問題的信號。

那些他原先設想用于拱衛大明江山的藩王,此時,成了他心中拔不掉的刺。正如皇太孫朱允炆曾提出的疑問——“虜不靖,諸王禦之;諸王不靖,孰禦之”,朱元璋也同樣找不到合適的答案。

朱元璋必須與老天爭時間,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八,朱元他連發兩道聖旨,一道先是褒獎晉王朱濟熺,要其學習後唐莊宗李存勖,做個對自己、對家族、對國家都有用的賢王;另一道則讓自己最信任的左軍都督楊文,到北平接管北平都司及行都司的兵權。種種迹象,都表明他想要趁機毀掉燕王在北方多年打下的基礎與聲望。

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他在遺诏稱,“皇太孫朱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輔佐,以福吾民”朱元璋的話,最終確定了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的合法性。但朱元璋他最擔心的“諸王不靖”的隱患在建文帝繼位不久還是發生了。

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宮中燃起大火,從此下落不明。朱棣終于登上了帝位,在他的手上,大明江山也確如朱元璋生前希望的那樣,國運昌隆,福壽綿長。可縱然朱棣有五征漠北、開疆拓土之功,他也始終不是朱元璋認定的那個接班人。

曆史的吊詭就在于朱元璋死前無比焦慮、瘋狂折騰的結果,被瞬間就化爲煙塵——縱是一代雄主也安排不了身後事!

1 阅读: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