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頭上的掃帚、拂塵與扇子:老趙閑聊博物館與古塔中藏著的志公4

樂藝會 2024-05-04 07:06:05

2、掃帚、拂塵與扇子的異態

但是,在一個特殊的志公藝術圖像中,卻出現了全新的要素。那就是北宋元豐八年石篆山摩崖石刻中的志公洞。石篆山摩崖造像位于重慶市大足區三驅鎮佛會村,包含儒、釋、道三教內涵,開鑿于北宋元豐至紹聖年間。其中的志公和尚龛(即石篆山2號龛),镌刻志公與底子組合雕像,由于有嶽陽文惟簡镌乙醜年銘文,所以學者推斷本龛營造完畢的時間是北宋元豐八年(1085)。

大足石篆山第2龛寶志弟子組合像中,寶志頭戴三布帽,左手持矩尺,腕間挂剪刀,右手作劍指狀;弟子腳穿絆耳草鞋,肩上橫錫杖,仗首挂一方鬥及秤、秤砣,尺,右邊挂一掃帚。

哆啦B夢的相冊

網絡資料

對于我們常見的志公藝術圖像來說,三布帽、錫杖、杖首懸挂尺、剪刀都是常見的。但是方鬥、秤以及掃帚,則是很少見到。那麽,方鬥掃帚這又是什麽路數呢?

我們先來看看銘文的內容:梁武帝問志公和尚曰世間有/不失人身藥方否公曰有方/[使]不負心二具□□三兩慈/悲三寸忍辱[根]□□□[善][方]/[便]五兩□知□六分□煩惱/七□右作藥七味並□平等/就上將知惠力□□入三昧/火炖[世][尊]□中[金][剛][杵][得]□煉六波羅蜜爲丸如[菩][薩]□/子大早朝以八功德水下七/丸忌三[惡][不][嗔][癡]/麻作袂裘草作鞋搖頭不/肯下山[寨]□□[鹿]□[花]/過笑得□□□□□/嶽陽文惟簡镌乙醜歲。

這段銘文源自一段公案,內容是梁武帝問志公和尚:"如何修行得永劫不失人身?"的故事。當時志公回答的全文是:"貧道有一藥方,往五蘊山中采取:不瞋心一具,常歡喜二兩,慈悲行三寸,忍辱根四橛,智慧性五升,精進意六合,除煩惱七顆,善知識八分。右件(即指上述)藥用聰明刀,向平等砧上細剉,去卻人我根,入無礙臼中,以金剛杵搗一千下,用波羅蜜爲丸,每日取八功德水服一丸,即得永劫不失人身。服藥忌口,少語第一寶,忍辱無價珍,莫說他人過,終歸自損身。罵他還自罵,嗔他還自嗔,譬如木中火,鑽出自燒身。"

從這個語境來看,這次志公石窟造像上視覺要素中的各種物件,其實都是用于借喻度人之手段而已。我們來做一個推測:

常歡喜二兩,是可以稱重的。所以就有了對應的稱秤;

慈悲心三寸,是可以丈量的,所以就有了對應的量尺;

智慧性五升,是可以勻量的,所以就有了對應的方鬥;

除煩惱七顆,既然需要祛除,所以就有了對應的掃帚;

右件藥用聰明刀,向平等砧上細剉,所以就有了剪刀。

方鬥與掃帚,乃是此前志公杖頭懸挂物件中不曾發揮的新物件,但是,南宋釋慧遠在《志公和尚贊》中明確提到了掃帚:“一據獨龍岡,三朝揚聖化。擘破老面皮,索盡遼天價。當時誤殺張僧繇,誰料而今轉更遙。描不成,畫不就,三個骰兒抛十九。一段風光何處有,曲尺翦刀並掃箒”。

杖頭上既挂剪刀,矩尺,又挂布帛、繩索,還挂掃帚秤具方鬥,也怪不得宋代釋慧開在《志公和尚贊》中說杖頭挂的都是零零散散的家什物事了:“杖頭絡索閑家具,應谶三朝經幾秋。生向鷹窠來處異,面皮擘破十三頭。叻,因渠達磨枝條布,惱亂春風卒未休”。

雖然從南梁到唐代到北宋的文本中,志公杖頭的物件要素一直基本沒有變化。就是剪刀、銅鏡、布帛。而到了南宋的文本中,卻出現了掃帚,但是卻未必能得出掃帚要素一定是南宋出現的結論,因爲具備掃帚要素的志公雕塑的年代,卻是北宋元豐八年。可見,大致可能是,志公的杖頭要素,具備若幹不同的版別路數,各自按照不同的路徑在發展。有的是剪刀曲尺布帛的版本,有的是多了掃帚的版本。

既然志公持掃帚已經從北宋就有了圖像定型,至遲在南宋也有了文本依據,那麽,我們也可以由此謹慎地推測,浙江博物館所藏一件明代龍泉窯青瓷人物,非常可能就是志公本尊。見下圖:

標 明代 龍泉窯青瓷人物塑像 浙江省博物館藏1、執掃帚的神仙本來就少,比如和合二仙中的拾得、趙州從谂禅師、或者掃秦的瘋僧等等,而執掃帚而能被商家開發作爲瓷器商品的神仙更少,理應是當時社會大衆比較熟悉普及的神仙才具意義。志公恰恰符合這種要求。其實拾得的掃帚與志公的掃帚,某種程度上具有同構性,志公的掃帚,按照上述我們的對應解讀,就是要祛除人性煩惱,而拾得的掃帚,按照南宋方回的解釋,同樣就是要掃滅人世貪嗔癡。

他在《題寒山拾得畫像》中雲:我讀寒山拾得詩,唐初武德貞觀時。此必前朝老進士,開皇大業不仕隋。長歌短舞芙蓉句,開元元和尚無之。一帚天台國清寺,掃滅人世貪嗔癡。文殊師利複現世,僧俗未妨疑傳疑。或題松下讀黃老,臆辨二叟果爲誰。諺雲橘皮錯認皮,九方臯馬遺黃骊。嗚呼甚矣吾衰矣,郁郁都都焉雄雌。

狩野常信《寒山拾得圖》

《古佛畫譜》趙州從谂禅師

清代《瘋僧掃秦》挂屏局部(盛世收藏論壇)2、普遍流傳的執掃帚的神仙,主要就是和合二仙中的拾得,但是拾得與寒山一樣,都是少年,但是志公在文本中則是七老八十的老人,這才與青瓷人物造像年歲符合。

南宋 法常 《寒山拾得豐幹圖》

五代 貫休(傳)《寫經圖》又考爲《寒山拾得圖》

宋末元初  顔輝 (傳)《寒山拾得圖》2015年台北宇珍國際春拍

元  因陀羅《寒山拾得圖》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無款《寒山圖》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更爲有意思的,是山西介休大羅宮中明代合和二仙彩塑(見下圖1),其中拾得雙手所捧,姿勢與青瓷志公完全一致,所執之物,也應該是小型短掃帚。另外,泉州開元寺磚雕牆上,也塑有持掃帚的拾得,也是年輕小夥,蓬頭無帽,笑容可掬。(見下圖2)這可以爲青瓷造像人物所執之物爲掃帚,提供更爲有效的參照。

山西介休大羅宮 拾得

泉州開元寺磚雕拾得

不過,青瓷人物不僅頭戴三布帽,而且老態龍鍾,雖然與拾得一樣,彼此大家都是持掃帚的神仙,但是青瓷老者實在無法去匹配落實爲年輕調皮的拾得了。

3、和合都是蓬頭頭陀打扮。而志公有著醒目的志公帽、志公巾(宋代始,巾已是變相之帽)。而且志公巾的梯形框架,厚重布料質感與青瓷造像完全神似一致。

木庵禅師志公巾  選自有琴舒歌資料

《清俗紀聞》志公巾選自有琴舒歌資料

日本黃檗宗志公巾 選自有琴舒歌資料

日本 志公帽資料

4、這位頭戴三布風帽、手持掃帚的,還是個老者。而風帽而老者,又有廣泛社會辨識基礎的,其實並不多見。

由此我們大致可以推測,浙博的這件青瓷人物,大體是志公。不知衆位看官覺得如何?那麽志公手中的物件,是不是也可能是其他物件諸如扇、拂塵之類呢?巧了,就算這個神仙手持的是扇子、拂塵,那也是志公的常執之物,而且,從某種角度,不排除,志公藝術圖像中出現的掃帚,或許就是從扇子拂子的形態中演變而來,亦未可知。唐代李白在《志公畫贊》中雲: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虛空其心,寥廓無主。錦幪鳥爪,獨行絕侶。刀齊尺量,扇迷陳語。丹青聖容,何住何所。

這是說寶志肩扛的錫杖上挂著刀、尺、扇三樣東西,被認爲是預言了南朝的三個朝代,即刀代表齊、尺代表梁、扇代表陳。可見,在唐代文本中,志公就有了扇子的要素。

南京靈谷寺有著名的“三絕碑”:吳道子繪的寶志禅師像、李白作的像贊、顔真卿謄寫的書法。李白的像贊就是上述的文本。寶志禅師在南朝梁天監十三年圓寂,梁武帝在紫金山獨龍阜建了一座五層的墓塔,張僧繇繪了寶志像。唐代吳道子根據張僧繇的畫摹繪了志公像,刻在石碑上。李白遊覽金陵看到此畫,寫下了40字的畫贊一篇。又過幾年,顔真卿任升州(今南京)刺史,看見李白畫贊連連稱妙,以正楷重新謄寫,刻在碑中志公像的上方。元朝此碑已毀,重刻時,加上元代大書法家趙孟兆書寫的《寶公菩薩十二時歌》。明代時,因這裏爲明孝陵讓路,所以寺和塔都移到了靈谷寺。到清朝,乾隆皇帝江南時,寫下了“淨土指南”4字,刻在了碑最上面。“三絕碑”由此成了“五絕碑”。

靈谷寺五絕碑中杖頭懸扇的志公

本圖顯然是三絕碑志公的同粉本,剪刀、尺子與扇子非常明確

所以,假設浙博青瓷人物確爲志公,那麽他持掃帚(扇拂)的造型特征與其它持扇類神仙也有得一比。

明代宣德 北京白雲觀 道德天尊造像

明代武當山紫霄宮 銅鑄貼金 道德天尊坐像

在敦煌莫高窟第395窟(伯希和編號147a)甬道南壁圖繪志公形象,像已殘缺,現僅存山巒與一鹿。這就是著名的頸部掛包包的那頭鹿,年代爲五代。

依據二十世紀初伯希和考察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該圖像的全貌(見下圖),畫中爲老齡僧人,頭戴一通肩風帽,著寬袍服飾,“左手持一長杆,杆上挂有類似葫蘆、傘狀物等物”。《伯希和石窟筆記》記載了圖像旁的題識:“蕭梁武帝問 (?)公(?)和尚如何修道和尚以偈答。”

在這個五代敦煌志公畫像中,其杖頭所懸挂的“葫蘆、傘狀物”,其中的傘狀物,其實就是倒懸的扇子或拂塵。這種杖頭的袋狀物也繼續萦繞困惑在其他地區的志公造像之上。四川廣元觀音岩第105號龛唐代天寶末年寶志觀音同龛並立雕像中,寶志居于右側,頭披風帽,著交領袈裟,錫杖斜依在右肩上,“杖端挂有剪刀、直尺及袋狀物(鏡?)”。這個袋狀物,按其形態,既可以是直柄銅鏡,也可能是直柄團扇。

宋理宗時期杭州靈隱寺普濟編集《五燈會元》雲:金陵寶志禅師寶志禅師。初,金陵東陽民朱氏之婦,上巳日聞兒啼鷹巢中,梯樹得之,舉以爲子。七歲依鍾山大沙門僧儉出家,專修禅觀。宋太始二年披發而徒跣,著錦袍往來皖山劍水之下,以剪尺拂子拄杖頭,負之而行。天鑒二年梁武帝诏問:“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帝問:“其旨如何?”答曰:“在書字時節刻漏中。”帝益不曉。帝嘗诏畫工張僧繇寫師像,僧鹞下筆辄不自定。可見,在南宋《五燈會元》中,志公的杖頭,赫然有著拂子了。可見,志公杖頭之物,也一直在演變,這種演變,有的是對圖像的誤解,比如,倒懸的拂子,非常類似銅鏡或者扇子,剪刀也可以類似葫蘆,有的呢,則是爲了附會文本而作的刻意對應,一如石篆山志公龛上的方鬥與掃帚一樣。當然,倒懸的扇子也完全可能被誤會爲掃帚。這裏我們不便去探究誰誤會了誰,誰是衍生産物,只是在客觀上,形成了志公藝術形象的若幹粉本、路徑與模板。

執拂志公圖在下圖水陸畫中,風帽四州大聖與風帽寶志公同在,志公居中,沒有戴三布帽,身邊跟著一位手持錫杖的隨從,這個錫杖上也正是懸挂著志公的招牌要素尺子,沒有剪刀,但是赫然有著一把拂塵。

四州大聖志公萬回等衆水陸畫軸

在下圖僧伽三聖石雕中,風帽四州大聖與風帽寶志公同在,志公居僧伽之左,手持錫杖,杖首之物漫滅不清,但是類似有一定寬幅,錫杖上也許除了懸挂志公的招牌要素尺子、剪刀之外,或者也有扇子存在。

北宋天聖六年宜賓風帽僧伽與風帽志公

在下圖僧伽三聖石雕中,風帽四州大聖與風帽寶志公同在,志公手持錫杖,杖首之物有剪刀,曲尺和拂塵之屬。

北宋靖康元年風帽僧伽與風帽志公

僧伽三足憑幾

持錫杖志公

持錫杖志公優遊哉客棧 資料

從上述文本依據與圖像舉凡,我們可以知道,老態龍鍾、三布帽、持錫杖、杖首懸挂物件,物件主要爲剪刀、尺子、布帛,而且拂塵也是招牌要素,這些就是志公藝術圖像要素的關鍵要素。由此,我們可以獲知,宋代泉州開元寺鎮國塔石雕上,就存在著完全匹配這樣形象要素的志公圖像。見下圖。鎮國塔  東塔東塔始建于唐鹹通六年,由文偁禅師主持建造。爲安放舍利之五級。宋代改十三級木塔,後僧人改造七級磚塔。嘉熙二年(1238年)改建石塔,曆時12年建成,通高48.27米。自下往上分別依照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佛教五乘佛法排列,分別爲諸天神將、羅漢、高僧、菩薩、佛尊,人物之間按對稱關系成對排列,形成一組系統分明的佛教人物關系圖。東塔須彌座雕刻有釋迦牟尼生前因緣、出世後的行迹以及佛教中的譬喻故事等爲主要內容的佛傳圖40方,現實有37方。

樂藝會資料

而在花錢中的風帽志公,其錫杖上則難以看到物件,大致是因爲錢幣本身面積有限,一些瑣碎的要素難以展現吧。

學思堂藏品

僧伽主題花錢 胡堅藏品

關于僧伽要素的曆史文化藝術圖像演變,且聽下回繼續分解。謝謝大家。

原創版權,違者必究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