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固懷恩全家爲唐朝盡忠,但後來養寇自重引發朝廷猜忌,成爲叛臣

史海撷英 2024-04-19 16:29:50

天寶十五載(755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謀臣的策劃下在靈武擅自登基,改元至德,遙尊在蜀地的唐玄宗爲太上皇。隨後命兒子廣平王李豫、郭子儀、李嗣業等人率軍平叛,眼看大軍來襲,安祿山命同羅部落率精兵五萬直撲靈武,此時的靈武相當于大唐的臨時都城,重要性可想而知,郭子儀立馬將阻擊同羅兵的任務交給了仆固懷恩。

仆固懷恩是鐵勒九部中的仆骨族人,唐玄宗時期,仆固懷恩加入朔方軍,其頂頭上司就是郭子儀,因功勳卓著,深受郭子儀的器重。

得到命令後,仆固懷恩立馬帶領大軍和同羅兵厮殺了一天,沒能分出勝負,當晚回營後卻發現一起出征的次子仆固玢居然不見了。“肅宗即位于靈武,懷恩從郭子儀赴行在所。時同羅部落自西京叛賊,北寇朔方,子儀與懷恩擊之。懷恩子玢領徒擊賊,兵敗而降,尋又自拔而歸,懷恩叱而斬之。將士懾駭,無不一當百,遂破同羅千余騎于河上,盡收其器械、駝馬。”

至此,仆固懷恩的部衆紛紛死戰不退,以一當三,叛軍見其勢大,望風而逃,靈武得以保全,能讓風雨飄搖的大唐在靈武站穩腳跟,仆固懷恩功不可沒。

仆固玢不是第一個死在安史之亂的家人,整個安史之亂,仆固懷恩整個家族前前後後有四十六人死難,“始,懷恩立功,門內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堪稱滿門忠烈。

仆固懷恩

但保衛一個靈武還是不夠的,唐肅宗考慮到叛軍勢大,決定尋求回纥的幫助,派敦煌郡王李承寀和仆固懷恩出使回纥,向回纥請兵。

回纥毗伽可汗趁機爲自己和太子葉護求婚,就這樣,唐肅宗的幼女甯國公主和仆固懷恩一個女兒送去回纥,此後又將兩位女兒送到回纥和親,一家人都爲大唐鞠躬盡瘁。根據《新唐書》記載,廣德元年(763年)八月,仆固懷恩上書唐代宗時自稱“二女遠嫁,爲國和親,合縱殄滅”。《資治通鑒》也有詞異意同的記載:“臣有二女,遠嫁外夷,爲國和親,蕩平寇敵。”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懷恩死去。他上書所指的“二女”當然不會包括大曆四年(769年)五月出嫁的崇徽公主。那麽,這三個女兒都是誰呢?有身份可考者是光親可敦和崇徽公主,剩下的那個女兒現無法考知其出塞時間、出嫁對象和在回纥的具體情況。根據光親可敦與甯國公主同年出嫁回纥,以及甯國公主出嫁時小甯國公主以“媵”的身份陪嫁等情況推斷,仆固懷恩的那個女兒可能是在乾元元年(758年)以“媵”的身份陪伴光親可敦出嫁的。

乾元元年(758年),唐肅宗命郭子儀攻打安慶緒,此時的唐軍裝備精良,糧草充足,拿下安慶緒不成問題。

親眼看到安史之亂的唐肅宗並不信任這些平叛的將領,暗地裏予以制衡,比如不設置元帥,統帥唐軍的是以郭、李兩人爲首的九個節度使,表面說他們二人功績差不多,暗地裏卻是不想讓他們任何一人獨掌大權。甚至爲了制衡郭子儀,唐肅宗又讓宦官魚朝恩擔任督軍,幾番牽制下,郭子儀失守邺城,引咎辭官,由李光弼接替朔方節度使。

郭子儀兵權被奪,李光弼成爲事實上的軍中第一人,爲此唐肅宗設立天下兵馬元帥,令其擔任,李光弼卻推脫元帥應該讓親王擔任,就這樣趙王李系爲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則爲天下兵馬副元帥,成爲軍中第一人。至于仆固懷恩則成爲朔方軍的二把手。

但李光弼治軍嚴謹,和郭子儀的寬厚完全不一樣,也讓仆固懷恩這幫喜歡居功自傲、以下犯上的驕兵悍將不得不收斂起來。

仆固懷恩

但長期收斂心性並不是仆固懷恩的性格,畢竟他骨子裏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當然自負的人一般都有野心,不肯甘于人下。且他早就對朔方軍節度使的座椅生出了觊觎之心,現在郭子儀走了,只要扳倒李光弼,他就能順利上位,于是他開始私下謀劃。

上元二年(761年),仆固懷恩利用唐肅宗急于拿下洛陽的心理,和魚朝恩密謀一起勸唐肅宗讓李光弼進攻洛陽。

此前大唐一度收複了長安和洛陽,但僅僅兩年,東都洛陽又被叛軍史思明攻陷,安史之亂平定眼看遙遙無期,唐肅宗心裏自然著急,一心想要再次收複洛陽,凝聚人心。但現在並不是收複洛陽的好時機,平叛的李光弼一直剛剛生擒了叛軍將領安太清,實現了據守河陽,連接澤、潞二州的戰略意圖,也讓叛軍一度不敢西進。

作爲前線將領,李光弼心知叛軍勢力依舊強大,不可輕舉妄動攻打洛陽,但仆固懷恩作爲當時的名將,他的意見分量很足,就這樣,唐肅宗在仆固懷恩和魚朝恩的建議下不斷督促李光弼出戰。

這一幕和當初唐玄宗不斷派人督促哥舒翰出潼關作戰何其相似?李光弼無奈,只有主動進攻,而在進攻期間,李光弼本來說好和仆固懷恩如何排兵布陣。但仆固懷恩早已依附魚朝恩,也不再畏懼李光弼,自己瞎布局,結果在邙山大敗。

現在的局面相當危險,搞不好叛軍又要進攻潼關了,潼關如果失守,長安又被圍,平叛又到了低谷,這次危機純粹是仆固懷恩搞出來的。

巧合的是,就在史思明打算繼續進攻的時候,遭到了和安祿山一樣的命運,他也被自己兒子史朝義殺了,一代枭雄史思明就是這樣退出了曆史舞台。

而隨著史朝義的上台,一些叛軍老將基本不服從命令,叛軍四分五裂,也讓緊張的形勢瞬間緩和了許多。

至于李光弼,因邙山戰敗,上表求貶,雖然朝廷給予了很多官職頭銜,讓他出鎮臨淮,但屬于李光弼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仆固懷恩順利上位,成爲朔方軍節度使。

而在史朝義弑父期間,唐玄宗、唐肅宗先後駕崩,太子李豫繼位,是爲唐代宗,史朝義趁著唐代宗繼位,根基不穩,打算聯合回纥進攻長安。

仆固懷恩除了是大唐將領之外,他還是回纥新繼位的登裏可汗的嶽父,一直都是李唐與回纥之間牽線搭橋的人物,如今除了仆固懷恩,恐怕沒人擋住回纥人了。“寶應元年,帝召兵于回纥,而登裏可汗已爲史朝義所誘,引衆十萬盜塞,關中大震。帝遣殿中監藥子昂勞之,可汗因請見懷恩及其母,有诏報可。懷恩避嫌不往,帝賜鐵券,手诏固遣,乃行。與可汗會太原,可汗大悅,遂請和,助討朝義,即引兵屯陝州,待師期。”經過仆固懷恩陣前的一番話,登裏可汗放棄了和史朝義的合作,甚至願意幫助大唐征討史朝義,一番下來,仆固懷恩成爲挽救大唐的頭號英雄。唐代宗也投桃報李,讓其擔任諸軍節度行營,成爲天下兵馬元帥副帥,如願以償的成爲軍中第一人。

仆固懷恩

有了這番功勞,仆固懷恩開始居功自傲起來。

唐代宗爲了表示大唐的誠心,派太子、天下兵馬元帥雍王李適進入回纥大營會見登裏可汗。“雍王適至陝州,回纥可汗屯于河北,適與僚屬從數十騎往見之。可汗責適不拜舞,藥子昂對以禮不當然。回纥將軍車鼻曰:‘唐天子與可汗約爲兄弟,可汗于雍王,叔父也,何得不拜舞?’子昂曰:‘雍王,天子長子,今爲元帥。安有中國儲君向外國可汗拜舞乎!且兩宮在殡,不應舞蹈。’力爭久之,車鼻遂引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各鞭一百,以適年少未谙事,遣歸營。琚、少華一夕而死。”“官軍以王見辱,將合誅回纥,王以賊未滅止之。”

合作還是要合作的,回纥當初答應共同出兵的前提就是攻占洛陽後,放任回纥軍劫掠,唐代宗也答應了。寶應元年(762年),唐朝和回纥殲滅史朝義八萬大軍,成功收複洛陽,剛進入洛陽,登裏可汗立馬就讓回纥人劫掠。

此次征討史朝義收複洛陽,仆固懷恩居功至偉,唐代宗也投桃報李,封其爲大甯郡王、鎮北大都護等職位,地位也遠超郭子儀和李光弼,成爲唐代宗初期首屈一指的名將。

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但余波依舊繼續,叛軍殘部依舊占據河北地區,但已經掀不起多大的浪花,仆固懷恩接受他們投降後讓他們繼續占據這裏。“初,帝有诏但取朝義,其它一切赦之。故薛嵩、張忠志、李懷仙、田承嗣見懷恩皆叩頭,願效力行伍。懷恩自見功高,且賊平則勢輕,不能固寵,乃悉請裂河北分大鎮以授之,潛結其心以爲助,嵩等卒據以爲患雲。”

前去平叛的澤潞節度使李抱玉和河東節度使辛雲京深感疑懼,立馬上表朝廷:“诏護回纥歸國,道太原,辛雲京內忌懷恩,又以其與回纥親,疑可汗見襲,閉關不敢犒軍。懷恩既父子新立功,舉河朔若拾遺,名出諸將遠甚,而爲雲京所拒,大怒,表上其狀。頓軍汾州,使裨將李光逸以兵守祁,李懷光據晉州,張如嶽據沁州,高晖等十余人自從。會監軍駱奉先自雲京所歸,雲京已厚結其歡,因言懷恩與可汗約反狀明白。奉先過懷恩,升堂拜母,母讓曰:‘若與我兒約兄弟,今何自親雲京?然前事勿論,自今宜如初。’酒酣,懷恩舞,奉先厚納以幣。懷恩未及酬,奉先亟辭去,懷恩即遣左右匿其馬。奉先疑圖己,乘夜遁歸。懷恩驚,追與其馬。奉先還,具奏懷恩反狀,懷恩亦請誅雲京、奉先,诏兩解之。懷恩之過潞,李抱玉贈以幣馬,懷恩答之。俄抱玉表懷恩私有所結。”

到了這一步,仆固懷恩充其量也就是不怎麽聽朝廷命令的藩鎮而已,但仆固懷恩後面的所作所爲徹底把他釘在恥辱柱上。

唐代宗初期雖然平定了安史之亂,但上台後卻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爛攤子,外面吐蕃時時刻刻想要攻打大唐,聯合南诏三番五次入侵。

內部各地經曆戰火後急需休養生息,但唐代宗是宦官李輔國等人扶持上位的,實權都被他們掌握,地方節度使們又擁兵自重,至于唐代宗自己能夠調動的兵馬不過數萬人。

更要命的是底層百姓長期不堪兵禍和朝廷的剝削紛紛揭竿而起,尤其是袁晁起義,直接威脅到大唐目前唯一的賦稅地東南地區,可以說只要一個不小心,大唐就會覆滅。

好在唐代宗不是庸主,先命李光弼平定袁晁起義,後通過權術解決朝廷內外的宦官和權臣後逐漸掌握大權,緊接著想通過宦官程元振等人對地方節度使們進行打壓削弱,企圖恢複朝廷的權威。結果卻把地方將帥實力派統統得罪了遍,至于仆固懷恩也是如此。

李俶

此舉在後人看來無異于狡兔死、走狗烹,但以唐代宗當時在位的局勢,即便在今天看來錯誤的決策,但實際上可能是當時已經仔細考量利弊後,做出的對他來說的最優解了。

此時的仆固懷恩有平安史之亂的巨大功績,外有回纥援引、內有諸藩暗附,還掌握兵權,一個不好就是安祿山第二,唐代宗對他有戒備是肯定的。“廣德初,進拜太保,與一子三品、一子四品官,增封戶五百。瑒與一子五品官,封戶百。仍賜鐵券,以名藏太廟,畫象淩煙閣。又以瑒檢校兵部尚書、朔方行營節度使。然懷恩怏怏,又性強固,不肯爲讒毀屈,無以自解,乃上書陳情曰:‘臣世本夷人,少蒙上皇驅策。祿山之亂,臣以偏裨決死靜難,杖天威神,克滅強胡。思明繼逆,先帝委臣以兵,誓雪國雠,攻城野戰,身先士卒,兄弟死于陣,子姓沒于軍,九族之內,十不一在,而存者創痍滿身。陛下龍潛時,親總師旅,臣事麾下,悉臣之愚。是時數以微功,已爲李輔國讒間,幾至毀家。陛下即位,知臣負謗,遂開獨見之明,杜衆多之口,拔臣于汧、隴,任臣以朔方,遊魂反幹,朽骨再肉。前日回纥入塞,士人未曉,京輔震驚,陛下诏臣至太原勞問,許臣一切處置,因得與可汗計議,分道用兵,收複東都,掃蕩燕、薊。時可汗在洛,爲魚朝恩猜阻,已失歡心。及臣護送回纥,雲京閉城不出,潛使攘竊,蕃夷怨怒,彌縫百端,乃得返國。臣還汾州,休息士馬雲京亦不使一介相聞,畏臣劾奏,故構爲飛謗,以起異端。陛下不垂明察,欲使忠直之臣,陷讒邪之黨,臣所爲拊心泣血者也。然臣之罪有六,無所逃死:往者同羅背逆,以騷河曲,兵連不解,臣不顧老母,從先帝于行在,募兵討賊,同羅奔殄,是臣不忠于國,罪一也;斬子玢以令士衆,舍天性之愛,是臣不忠于國,罪二也;二女遠嫁,爲國和親,合從殄滅,是臣不忠于國,罪三也;又與子瑒躬履行陣,志甯邦家,是臣不忠于國,罪四也;河北新附,諸鎮皆握強兵,臣之撫綏,反側時定,是臣不忠于國,罪五也;協和回纥,戡定中原,二陵複土,使陛下勤孝兩全,是臣不忠于國,罪六也。’又言:‘來瑱之誅,不暴其罪,天下爲疑。四方奏請,陛下皆雲與骠騎議之,可否不出宰相。’詞言慢很,帝一不爲慊,且欲其悔過,故推心待之。诏宰相裴遵慶臨谕诏旨,因察其去就。遵慶至,懷恩抱其足,泣且訴。遵慶道帝所以不疑,即勸入朝,懷恩許諾。”

唐代宗派宰相招撫仆固懷恩,一方面安撫,一方面讓他回京安享晚年,就是給個台階下。但此舉卻讓仆固懷恩的部下感覺到了危機:“副將範志誠谏,以爲‘嫌隙成矣,奈何入不測之朝,獨不見來瑱、李光弼乎?二臣功高不賞,瑱已及誅。’懷恩乃止。欲使一子入宿衛,志誠固止。禦史大夫王翊使回纥還,懷恩慮泄其交通狀,因留不遣。即使瑒攻雲京,雲京敗,進攻榆次。初,帝幸陝,顔真卿請奉诏召懷恩。至是,帝使往,辭曰:‘臣往請行,時也,今無及矣!’帝問故,對曰:‘頃陛下避狄于陝,臣見懷恩,責以《春秋》義,不奔問官守,故懷恩來朝,以助討賊,則其辭順。今陛下即宮京邑,懷恩進不勤王,退不釋衆,其辭曲,必不來矣!’‘然則奈何?’曰:‘今言懷恩反者,獨辛雲京、李抱玉、駱奉先、魚朝恩四人耳,自余盛言其枉。然懷恩將士,皆郭子儀舊部曲,陛下若以子儀代之,喻以逆順,必相率而歸。’從之。”

說實話,仆固懷恩後來的反叛純屬自己喜怒而做出一些情緒化的決定,而且有縱兵劫掠洛陽、縱容叛軍繼續占據河北,養寇自重,互爲外援的黑曆史。幾經思考後,他立即帶著親兵投奔回纥女婿,直接給了吐蕃入侵的機會。

廣德元年(763年),仆固懷恩叛唐,唐朝西北防線空虛,吐蕃看到機會立刻派二十萬大軍長驅直入。

唐代宗號召天下兵馬勤王,結果只有郭子儀、魚朝恩、鄜坊節度使白孝德、鎮西節度使馬璘四人帶兵勤王,而以李光弼爲首的地方藩鎮見死不救,最終導致長安失陷。幸虧有郭子儀力挽狂瀾,大唐才不至于提前亡國。

李俶

經曆廣德元年(763年)差點亡國的絕望處境後,唐代宗一改當初打壓削弱地方藩鎮的策略,縱容姑息地方跋扈將帥,中唐藩鎮割據的體系逐漸穩定。

雖然形成日後藩鎮尾大不掉的局面,但現在的唐代宗無力阻止這個趨勢,只能順應這個趨勢,畢竟他優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唐朝活下去。

長安收複後,唐代宗立馬選擇招撫仆固懷恩,說實話,此時仆固懷恩有朔方軍在手,當個無視朝廷的藩鎮綽綽有余,朝廷奈何不了他的。比如李光弼,哪怕廣德之亂見死不救,但唐代宗依舊選擇招撫,即便李光弼想要截留江南租賦以自用也沒問題,導致唐代宗時期朝廷是否能收到江南賦稅,需要看李光弼的臉色。李光弼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去世後唐代宗又是辍朝三日,又是追谥武穆的,死後極其哀榮。

和李光弼見死不救,坐看大唐被滅相比,仆固懷恩的黑曆史反而不那麽重要了,但仆固懷恩就是不願接受朝廷的招撫。

廣德二年(764年),不死心的仆固懷恩帶著吐蕃、回纥、黨項大軍再次入侵大唐,最終被郭子儀和其子郭晞擊敗,而仆固懷恩帶來的朔方軍也被老上司郭子儀招撫反正,失去朔方軍的仆固懷恩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選擇一條路走到黑。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懷恩聲稱唐代宗駕崩,又說服吐蕃、回纥、黨項、羌、渾、奴剌等胡人部落,出動三十萬大軍入侵關中,一幅要滅掉大唐的態勢,他心裏清楚,如果不能改朝換代,他將會遺臭萬年。

三年連續三次入侵,仆固懷恩的野心可想而知,這一次唐代宗沒有選擇出逃,而是選擇和郭子儀一起堅守長安。好在仆固懷恩出兵沒多久就暴卒,軍心大亂,而郭子儀又靠著自己的威望以及盛唐的余澤說服回纥臨陣倒戈,成功化解了這次亡國危機。

仆固懷恩叛亂,說實話純粹就是和唐代宗之間缺乏信任導致的,此前來瑱被殺,純粹是因爲他已經出現了抗命不朝的事件,已經構成擁兵自重的現象,讓心虛的仆固懷恩認爲唐代宗表面安撫他,其實爲了騙他入朝去長安好殺他。

唐朝形勢圖

後世在仆固懷恩的立場上看總認爲是唐代宗逼反仆固懷恩的,“始,懷恩立功,門內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及拒命,士不弛甲凡三年。帝隱忍,數下诏,未嘗聲其反。及死,爲之恻然曰:‘懷恩不反,爲左右所誤耳!’俄而從子名臣以千騎降。”但卻沒有看到唐代宗當時的處境,朝廷權威勢弱,地方權勢過大,只能選擇削弱地方,一旦碰到釘子,唐代宗立馬示弱,放下臉面和藩鎮們求和,所作所爲,都是爲了盡力保住大唐。

至于唐代宗在仆固懷恩第一次叛亂後善待他的母親,既不是信任也不是心善,純粹是希望爭取仆固懷恩反正,減輕自己的壓力罷了!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