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粽子時,只放水不好吃還容易漏米,80歲奶奶:牢記“1放2竅門”,粽子香濃又軟糯,不夾生不漏米

小茉莉美食記 2024-05-21 06:48:18

翻看日曆,不禁感歎,時間真是過得飛快,不知不覺5月份就快過完了,而今年的端午節仿佛也比往年要來得早一些,對應的陽曆日期是6月10號。而提到端午節,腦海裏總是不覺得回憶起小時候,那時過節可真是熱鬧,期間最爲隆重的一件事情便是包粽子了,一家人齊上陣,老媽提前將米泡好,粽葉煮好,之後我和姐姐們整理粽子葉,老媽和奶奶包,一般要從上午忙活到傍晚,煮的時候要用一口特別大的鍋,在袅袅的炊煙中,粽子的香味漸漸飄出來,總是還不等火熄滅,就忍不住要吃了。

轉眼一晃,已經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我已經成家並且有了自己寶寶,好在端午節我依然會回到老家,陪著老媽一起包粽子。那是生活中難得的安閑時光,我格外地珍視。而正是包粽子這一習俗,也將端午節的傳統意義無限放大,心中對它的期許也更加迫切。

如今河邊的葦葉已經長成,包粽子的日子也就近了。作爲北方人,更喜歡用紅棗或是豆沙來做餡,濃濃的粽葉香中,嚼出甜蜜的滋味,這是從小到大吃慣了的味道。

粽子既是一種傳統美食,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其蘊含著多種美好的寓意,首先粽子與“中子”爲諧音,人們賦予其人丁興旺,光宗耀祖的含義。同時粽又諧音“中”,端午節又臨近高考,所以人們常以粽子來祝福一舉高中。此外在端午節期間,民間流行互相贈送粽子的習俗,所以粽子又代表著這親友之間美好的情誼。

粽子是爲數不多的以家庭爲單位來制作的傳統佳節美食,其涵蓋了這樣幾個環節,食材的准備,泡糯米,煮粽葉和茅草,整理粽葉,包粽子,剪多余的粽葉尾巴,煮粽子。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彼此緊密相連,都直接關乎到粽子的口感以及味道。尤其是煮粽子,前面幾個環節都做好了,這最後的一步也就成爲關鍵,但是不少人卻在煮粽子時遇到問題,使得最終的成果不是很理想。所以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有關于煮粽子的重要技巧,牢記“1放2竅門”,粽香濃郁,口感軟糯,不夾生不漏米,一起來看看吧~

1放

小蘇打

提到煮粽子,人們會自然而然想到放水,但是如果只放水,則可能會出現粽子也斷了,漏米,或是粽葉發黑,香味流失等問題。因此爲了避免這些情況,我們可以先在水中加一勺食用堿或是小蘇打,這樣可以使水呈現爲堿性,那麽在這樣的環境下,粽葉本身的顔色不易褪,新鮮的粽葉煮熟後依然是綠色,幹葉煮熟後也不發黑。同時粽葉在煮的過程中質地會更加柔韌不易斷裂,自然也就降低了漏米的情況。更爲重要的是,水中加入的堿,煮出的粽子會更加的軟糯香濃。

2竅門

1、水的溫度很重要,有的人認爲直接用熱水來煮可以縮短煮粽子的時間,然而這樣很容易使粽子出現夾生的現象,也就是外熟裏生,因爲水開後將粽子下鍋,會使粽子中外層的糯米預熱膨脹,使得內部的糯米受熱不均,從而導致夾生的問題。這與我們蒸米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煮粽子也要用冷水下鍋,水溫漸漸升高,粽子也是隨著水溫而循序漸進地升溫,受熱均勻,在充分受熱的過程中,米粒膨脹,香味也一點一點地被激發出來。

2、要壓鍋,過端午節,家家戶戶包的粽子往往都比較多,所以在煮的時候首先要將粽子盡可能整齊的擺入鍋底,接著加入清水,水要一次加足,所以水量一般要加到粽子以上5公分甚至更多,而這時粽子很容易飄起來,尤其是在水開後,會隨著水的沸騰而滾動,難免會漏出水面,那麽也就會影響到受熱的情況。所以在煮粽子時要壓鍋,也就是在粽子上邊壓上一塊盤子或是其他的,確保在整個煮粽子的過程中,粽子都浸沒在水中而不會露出,確保粽子能夠徹底煮熟不夾生。

端午節將近,今天跟大家分享了煮粽子的技巧,“1放2竅門”,看似簡單卻十分關鍵,在煮粽子的時候不妨注意下吧。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點贊,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