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不逢時的合盛,老大沒當成,又遇青海麗豪插足加戲!

又銘草根 2024-04-26 07:05:10

甲辰丙申合的運格,未能給合盛硅業帶來好機遇。

繼與前總經理方紅承訴訟案告一段落後,合盛硅業進擊多晶硅之路還是磕磕絆絆,像賽能硅業濮陽2萬噸顆粒硅建設一樣揪心。

4月12日,合盛硅業在互動平台上表示,東部合盛年産2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正按計劃建投中,預計于今年第二季度投産,具體進度受工程施工、設備調試、産品市場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從上述謹慎性表述上看,合盛對吐魯番市鄯善縣20萬噸多晶硅項目如期投産的信心不是很強烈。信心、熱情的減退,在于行業形勢發生明顯變化,加之中部合盛20萬噸項目投産時間曾多次後置。

搞工業硅、有機硅起家,還有多晶硅經營經驗,順勢切入到光伏垂直一體化領域,合盛這次“延鏈、補鏈、強鏈”戰略怎麽看都很絲滑。

2023年5月15日,合盛硅業董事長羅立國在股東大會現場上談及切入多晶硅的理由,對盈利前景抱有很大期望。

展望40萬噸投産後的銷售情況,羅立國表示:“(前年)多晶硅價格一下子賣到30萬元/噸,這個太可怕了。即使1噸賺1萬元,40萬噸也是40億元,所以我說它能幹。”

“現在(多晶硅)市場上差的賣15萬元/噸,好的賣18萬元/噸。我要求不高,等年底我們産品出來,賣10萬元/噸就行,搞不好到明年可能就(每噸)七八萬元。即使賣七八萬,我們還能賺。我一條線10萬噸,人家一條線1萬噸,我的運行成本比它便宜1萬-2萬元/噸,它關門我還可以撐著,是這麽計算的。”

1、“投”不逢時

不過,市場形勢的急轉直下,超乎了業界的預料。大全能源2023年報顯示,2023年一季度多晶硅售價還在19萬元/噸,二季度就降到了8.6萬元/噸,三、四季度則降到5.5萬元-5.7萬元/噸。

上遊硅料“斷崖式”降價,新入局者合盛措手不及。

原定2023年8月投産的中部合盛20萬噸項目,也一再推遲入市,先是推到2023年第三季度,直到今年1月首條10萬噸/年高純多晶硅産線成功實現量産。

按照合盛抛出投資計劃,中部合盛20萬噸總投資175億元,東部合盛總投資176.31億,這兩個項目投資成本達到了7.5億元-7.8億元/萬噸。這意味著三、四季度不到6萬元/噸的硅料售價,可能無法覆蓋單位投資成本。

中部合盛項目于2022年6月動工,到2024年1月首條10萬噸産線量産,曆時18個月。

相較于青海麗豪西甯一期5萬噸項目2021年8月1日動工,2022年7月30日投産二期正式動工的建設進度,中部合盛的10萬噸項目可以說千呼萬喚始投産。

受制于産能過剩,多晶硅自2023年下半以來就一直面臨著“投”不逢時的尴尬。

硅業分會數據顯示,多晶硅致密料成交均價已跌破5萬元/噸到4.87萬元/噸,N型棒狀硅成交均價跌破6萬元/噸到5.86萬元/噸,N型顆粒硅成交均價5.2萬元/噸,接近5萬元/噸整數關。

據2023中報、三季報、2023年報,通威股份的生産成本在4萬元/噸以下,協鑫科技顆粒硅生産成本在3.5萬元/噸,特變電工多晶硅生産成本在5萬元/噸以下,大全能源1-12月的多晶硅平均成本在4.87萬元/噸。

上述報價意味著,硅料價格跌到這份兒,加上設備折舊、資産減值、投資成本等因素,一線廠商也處于微利狀態,甚至不賺錢。

據業內分析,二、三線的成本價在6萬元/噸一線。當前破6的報價暗示,二、三線多晶硅廠商可能已賠本。

因多晶硅大降價,大全能源、特變電工2023年業績增長放緩。2023年,特變電工實現營收982.06億元,同比小增1.76%,歸母淨利107.03億元,同比下降32.75%。

大全能源則營收、淨利雙降,2023年實現營收163.29億元,同比降47.22%,實現歸母淨利57.63億元,同比降69.86%。

2、當老大夢碎

拿破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草帽大王”羅立國有著不輸拿破侖的志向,他攜351億元巨資而來,連上兩個20萬噸項目,其“當老大絕不當老二”的雄心躍然眼前。

羅立國在公開場合曾毫不掩飾要把多晶硅做大做強的信心。他說,通威有35萬噸産能全國最大,雖增産但無法達産,合盛2023年底有40萬噸達産。待到2024年一季度,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我們多晶硅産能是最大的。

但羅立國沒有注意到,永祥新能源12萬噸已于6月份試生産。據官宣口徑,截至2023年底,通威多晶硅投産産能42萬噸,位居全球第一。

與之相較反差強烈的是,直到2024年1月中部合盛10萬噸産線才量産。

據通威的投産規劃,2024年將有雲南保山20萬噸,內蒙古包頭2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將于年內投産,屆時通威高純晶硅産能將來到82萬噸。長遠來看,通威在鄂爾多斯還有40萬噸高純晶硅擴産計劃,總的産能規劃已超過120萬噸。

透過同行廠商的産能、增産動作看,合盛不僅當老大的夢漸遠,也不足以沖擊第二。從訂單、出貨量、市占率指標上看,通威、協鑫、特變、東方希望和大全處于全球Top5位置。

協鑫的顆粒硅産能與通威高純晶硅産能不相上下,截至2023年底,協鑫科技顆粒硅名義産能40萬噸,實際産能34萬噸,且還有新項目投産,到2024年底將擁有50萬噸顆粒硅産能。

遠期産能規劃方面,協鑫科技在國內和國外共規劃了100萬噸顆粒硅産能,今年將著手推進中東地區顆粒硅項目的開工建設,構建國內+海外雙市場共進發展格局。

單從産能規模上看,合盛40萬噸多晶硅項目年內全投産,産能規模可以排到第三的位置,略勝特變電工一籌。然而,從産能規劃角度看,合盛“拼命三郎”的位置並不牢靠。

到2023年特變電工投産的多晶硅産能有30萬噸,規劃建設的總産能50萬噸。

“人狠話不多”的東方希望集團2023年産能約爲25.5萬噸,總規劃有50萬噸。作爲民營企業巨擘,東方希望在甯夏一地就抛出了1500億元的一體化擴産計劃,多晶硅擬建産能高達40萬噸。

大全能源2023年底多晶硅産能20.5萬噸,包頭10萬噸産能H1投産後産能將來到30.5萬噸,總的産能規劃有40.5萬噸,也比合盛多那麽一小丟丟。

至于多晶硅産量、出貨量、市占率方面,大全能源與全球硅料CR5之間應當還有很大一段差距。

2023年大全能源多晶硅産量197,831.25噸,銷量200,002.29噸,庫存3,844.36噸。特變電工多晶硅實現産量 19.13 萬噸,銷量 20.29 萬噸。2023年,協鑫集團生産多晶硅232256噸,較2022年同期的104723噸增加122%,其中,顆粒硅産量203561噸。

通威股份2023年報尚未公布,具體産量、出貨量數字無法查實。不過,2023年前三季度,通威股份的高純晶硅銷量約爲28萬噸。按照每季度9萬噸銷量來算,通威股份2023年銷量將達36萬噸以上,接近其 42萬噸的産能。

3、“小通威”插足搶戲

除了特變、大全、東方希望外,合盛還有一強勁對手,即人稱“小通威”的青海麗豪。

相對于合盛想當老大的高調,青海麗豪偏向低調。

這家硅料新秀成立于2021年4月,黑馬成色十足,具備著很強的成長後勁。

青海麗豪的董事長是段雍,系“通威智造,必屬精品”範疇的高端人才之一,曾參與永祥股份多個高純晶硅項目建設,技術和管理經驗出衆。

段雍師從通威,深谙“通威速度”之精髓,在他帶隊下,青澀的青海麗豪不失銳意進取之勢,又頗有老成持重之風,快速在市場站穩了腳跟。

到2022年7月,青海麗豪用12個月就建成了5萬噸高純晶硅産能,趕上了多晶硅牛市的“末班車”。到2023年底,青海麗豪已具備15萬噸多晶硅産能。投産規模上,排在大全能源20.5萬噸之後,位列全球第六的位置。

根據投産規劃,今年8月青海麗豪宜賓10萬噸項目將投産,屆時將具備25萬噸多晶硅産能,超過了大全能源截至2023年底的産能規模。

産能布局顯示,青海麗豪在青海西甯規劃了總投資200億擬建20萬噸項目,四川宜賓的産能規劃20萬噸,一期10萬噸及配套項目投資規模110億元。

今年,青海麗豪又逆風布局,大手筆再擴産。4月3日,青海麗豪總投資250億元的25萬噸工業硅+2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落戶內蒙包頭。

如此,青海麗豪的多晶硅産能規劃已達60萬噸,已投産15萬噸,在建10萬噸,35萬噸待建。規劃總産能已超過了特變、東方希望的50萬噸,以及大全、合盛的40萬噸。

從産能規劃上看,成立3年就已跻身Top10之列,青海麗豪並不滿足于做硅料“老六”、“老七”,而是是第一梯隊中的老三、老四、老五。

青海麗豪要做“老三”,除了段雍這張牌外,還有更大的底牌,那就是豪華的股東背景,強大的朋友圈。

目前青海麗豪的股東有48個,其中既有珠海華發、IDG資本、金雨茂物、長江證券等知名機構,還有正泰集團、愛旭股份和晶盛機電等産業基金。

珠海華發和IDG資本還投資了愛旭股份,“小隆基”高景太陽能,形成了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虛擬一體化”格局。

透過股東背景,明眼人看得出青海麗豪不愁客戶。

3月26日,青海麗豪與晶科能源達成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晶科能源聯合創始人陳康平親臨現場見證。

4、大全秀“肌肉”

加入到光伏一體化陣營後,合盛也在積極擴展光伏朋友圈,秀肌肉出圈。

3月20日,合盛聯合通威、協鑫、晶科、阿特斯、東方日升、錦浪、騰晖、首航新能源、一道等19家光伏企業共同發布2024光伏行業發展倡議書。

近日,中部合盛硅業總經理程渝峰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今公司的n型TOPCon電池片量産轉化效率已提升至26.6%。

這一量産效率打破了由大恒能源創造的26.5%的世界紀錄,預示著年內TOPCon量産轉換效率突破27%指日可待。

至于多晶硅産能、訂單情況,程渝峰總經理略作簡單介紹情況,很快切換到組件話題。

他指出,合盛到下半年的組件産能規模將達20GW,一季度接了很多訂單,預計在下半年可以批量出貨。

不過,從當前央國企組件招標P型組件破0.8元,N型組件在0.9X元下方徘徊,全行業陷入虧損的形勢下,中部合盛斬獲的批量訂單預計帶來的業績支撐有限。

在多晶硅環節,合盛硅業絕非新手,向前追溯發展史,其幾乎是與協鑫、特變同時起步做多晶硅的廠商。

當時,協鑫先在徐州建成2000噸年産能,後續特變電工建成了2000噸年産能,合盛也建設了2000噸年産能。

此後,光伏行業遭遇歐美“雙反”危機,協鑫、特變逆風扛下來,發展成爲頭部廠商,合盛未能堅持下來。

談到這段經曆,羅立國說,當時合盛生産了5年,最後售價只有5萬元、6萬元/噸,沒錢賺,環保要求又高,加上設備老化。因此在2014年左右直接將産線關停。

巧合的是,多晶硅價格攀升到20萬元、30萬元/噸,合盛硅業斥巨資擴産,當20萬噸項目入場時,價格又跌落到10年前的水平5、6萬元/噸。

面對這樣的場景,未來合盛又會何去何從呢?

40萬噸不比2000噸,中部合盛、東部合盛20+20項目開工後,合盛硅業已沒有退路。只有堅持下去,方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光伏行業洗牌的大幕已經拉開,不止新進玩家,還有老玩家都深受産能過剩困擾,承受著降價之痛。

4月15日,跨界電池片的聆達股份(300125)宣布,3.5GW高效PERC産線繼續停産至5月15日。此前,聆達還下調淨利預期1370%-1660%,預計2023年淨虧損2.49億元—2.98億元。

光伏行業大降價,正接連引爆跨界光伏的雷,說明光伏這碗飯並不那麽容易吃。但上車容易,下車難。自己約的戲,咬著牙,含著淚也要唱到底——這正成爲不少廠商的現實寫照。(草根光伏)

0 阅读:0

又銘草根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