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迎“風口”

中國城市報 2024-05-14 22:24:44

位于上海市嘉定區的上海國際汽車城。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供圖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外景鳥瞰。特斯拉中國供圖

日前,總投資額高達32.4億元的一批智能網聯汽車新項目成功簽約落戶上海市嘉定區,讓有“汽車城”美譽的上海産業重鎮和制造業大區再次成爲關注焦點,也爲當地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能。

智能網聯汽車是指車聯網與智能汽車的有機聯合,最終可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形態。隨著移動互聯網、智能化技術的不斷成熟,智能網聯汽車逐漸成爲我國汽車行業新質生産力的典型應用。

在此背景下,面對新機遇、新挑戰的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如何抓住發展先機與“風口”,進一步助力汽車實現“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近日,中國城市報記者走進上海,采訪有關企業和機構,一探究竟。

多措並舉促進企業長效發展

梳理媒體信息,自2022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加快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産業便開始駛入發展“快車道”。《方案》提出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僅給汽車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好,也給企業家們增添了信心。

2023年是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法規政策全面落地的元年,聚焦嘉定區、浦東新區、臨港新片區三地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的行動方案接連發布。此外,浦東新區針對智能網聯汽車無人駕駛應用出台實施細則,爲上海智能網聯汽車企業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2024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將重點推動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智能機器人+”行動,率先開展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

爲何上海市政府對智能網聯汽車企業的關注度如此大?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宏韬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汽車是上海制造業最大的支柱産業,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是上海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抓手。

在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汽車人才研究會)理事長朱明榮看來,除了政策利好,周到的人才服務也是上海吸引智能網聯企業落戶發展的重要因素。他介紹,汽車人才研究會多次在上海組織相關技術培訓、舉辦産業采供對接會,目前已幫助上海近300家智能網聯整車及零部件供應商進行供需對接。此外,汽車人才研究會還以上海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從業者爲研究樣本形成多份專項報告,這些舉措爲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及其人才規劃提供了智力支持。

爲了加大服務智能網聯汽車企業的力度,上海當地科技協會也推出系列舉措。上海市奉賢區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區科協)副主席李傑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奉賢區聚焦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産業特色營商環境,不斷加大政策配套支持,加快推進東山精密、德聯汽車等重大項目落地應用,持續推動四團、奉城等板塊標准化廠房建設,爲智能網聯汽車産業提供優質發展空間。區科協還成立了區汽車産業科技協會,面向企業開展相關科普宣傳活動,並圍繞‘新能源汽配、數智新經濟’開啓課題研究。”據區汽車産業科技協會秘書長王群介紹,協會推動超百家傳統車企進行數智化轉型,平均每月都組織學習活動加強企業間交流。

談到在上海建立公司研發基地的感受,專研自動駕駛雷達技術的南京楚航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楚詠焱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上海在企業落戶、人才招引等方面政策完備、辦理流程便捷高效,已落成的園區即將投産。“作爲一名曾在德國博世集團從事多年汽車研發工作的海歸人員,上海開放創新的環境與令人贊歎的服務效率深深吸引了我,同時希望帶領更多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楚詠焱說。

“鏈主”引領構築産業集聚中心

智能汽車産業發展離不開“鏈主”企業的引領與産業生態構建。不久前舉辦的2024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智己汽車攜新品智己L6亮相。中國城市報記者在展覽上了解到,該款産品搭載了靈蜥數字

底盤和光年固態電池等多項前瞻性智電新技術,被媒體稱爲“超級智能轎車”。

此外,全球電動車巨頭特斯拉2019年就在上海投資建設了超級工廠。特斯拉研發出行業領先的全自動駕駛技術,也帶動了中國汽車産業鏈的創新升級。如今特斯拉在長三角地區形成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全生態鏈。

完善的産業鏈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經濟師張曉朋博士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說:“上海智能網聯新能源産業基礎完備,有上汽、特斯拉等企業構建了以上海爲中心的長三角零部件供應鏈體系,有上海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支持研發叠代創新,更有輻射長三角的強勁消費群體支撐,使得上海具有不可替代的整體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在頭部企業引領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鏈發展的同時,還有一些隱形冠軍企業在産業鏈細分賽道上發揮集聚作用。

上海豫興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長期關注輔助智能駕駛的電子後視鏡企業,曾憑借自主知識産權的研發技術解決行業“卡脖子”問題。該公司技術總監王昌富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我們根據全球前沿標准研發智能電子後視鏡,力求填補國內行業空白。目前已與知名汽車芯片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利用技術優勢與産品經驗圍繞智駕系統展開布局,做大做強國産電子後視鏡品牌,賦能汽車行業新質生産力。”

深耕自動駕駛測試領域的昆易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其董事長陳奇的帶領下通過全棧自研軟硬件産品,打破了國外進口壟斷局面,努力打造智駕測試工具國産化新標杆。“公司以領先的産品技術及深厚的工程經驗與包括蔚來、小鵬在內的知名整車廠、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高校等全球400多家機構開展合作,力爭打造國際一流測試工具鏈生態圈。”陳奇說。

同樣注重打造産學研生態圈的還有2021年落戶上海的南京楚航科技有限公司,楚詠焱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自主研發多種高性能毫米波雷達産品,目前通過與多所上海高校共建産學研生態圈,進一步完善實驗測試端上的自動駕駛産業鏈,助力國産毫米波雷達在國際市場上彎道超車。”

場景打造加快技術市場推廣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在上海的市場化應用一直未停止,中國城市報記者走訪時發現,近日首條智能網聯“醫療線”在臨港新片區正式開通,吸引不少居民乘坐體驗。

“沒有司機駕駛,就可以自動避開路障,真新奇!”“通過小程序預約乘坐,從‘家門口’就能直達醫院門診樓,確實方便。”一些上海市民乘坐體驗後如是說。

基于場景的車輛道路測試是自動駕駛技術規模化應用的關鍵一環,這條線路的運營是臨港新片區作爲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綜合測試示範區推進自動駕駛落地實踐的有力舉措。

據了解,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從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平台建設等多方面著手加快推進智能網聯場景打造,將臨港新片區建設成爲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引領區。臨港投控集團旗下新片區公交公司作爲臨港新片區公交運營企業,自去年獲得上海市首批智能網聯公交示範運營牌照以來,積極采用“需求響應運營模式”不斷推進智能網聯公交場景規模化運營。

除了臨港新片區,奉賢區打造“智慧全出行鏈”示範區,不僅可爲全國智能網聯汽車提供社區、園區、校區、景區、商區、城區六大典型場景出行鏈,還建成國內場景最豐富、測試能力最強的大型地下車庫測試場景,加速自動駕駛規模化落地。

目前,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還應聚焦哪些環節?上海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殷承良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提到,推進自動駕駛規模化應用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打通自動駕駛與人們日常生活場景間的“最後一公裏”。目前,該公司正配合政府打造具有重大專項的功能型平台,“我們運用行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出具備自主知識産權的智能交通設備及自動駕駛虛擬仿真測試領域的相關産品,著力解決‘最後一公裏’的自動駕駛技術問題。”殷承良說。

■中國城市報記者 王 楠 王 迪

0 阅读:0

中國城市報

簡介:用專業視角發掘新聞,城市觀點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