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寒門出身,但爲奇才,雖玩弄權術,卻得康熙榮寵一生

雍親王府王妃 2024-02-26 13:58:53

康熙十六年十月,康熙對大學士納蘭明珠等人說:“朕經常看書寫字,但是近侍中有沒有博學多才、善于讀書者,連講論都不能應對。如今我想從翰林院選兩位博學善書者,陪伴我左右,給我講文義。但是他們都各司其職,若仍舊讓他們住在城外的話,不方便時常宣召。所以在城內給他們撥房屋居住,這幾年也不給他們升轉,內侍幾年後才酌情考慮。比如高士奇就是善書者,再從翰林院選一兩位即可。”

內閣大學士回奏:皇上勤學書寫,是一件盛事;要在翰林中選取善書者,便交給翰林院去辦即可。康熙給內閣下谕旨:侍講學士張英可在內供奉,著食正四品官職俸祿。高士奇內閣中書銜,食正六品俸祿。他們所居住的房屋,都交給內務府去撥給。

緊接著康熙又下了一道谕旨:傳谕張英、高士奇在內供奉,當謹慎勤勉,日後必定得到重用,不要去考慮其他的事情。就這樣張英與高士奇的居所便選在了西安門內,屬于紫禁城的範圍之內。自大清建立以來,這還是第一次將臣子的府邸賜予紫禁城內。

張英與高士奇一個是正四品,一個是正六品,並非位極人臣,也沒有立下赫赫戰功,卻能得此殊榮,實在是難得。張英是康熙六年的進士,自張英入仕以來,靠著自己的才學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每次康熙前往南苑,必定讓張英跟隨左右。

如此便可見康熙對張英的寵信,而張英也是一步一步靠著自己的才華與康熙的賞識,做到了文化殿大學士,位極人臣。值得一提的是張英便是曆經三朝的老臣張廷玉的父親,父子二人雙宰相,確實難得。

張英暫且不論,出自桐城張家,博學多才者。

那麽高士奇呢?

在高士奇入值南書房以後,康熙還專門爲其立下一條規矩:什麽時候高士奇離去,宮中的門禁才可以關;甚至有的時候高士奇走的太晚,康熙會專門派人將高士奇送回府邸。

他並未參加科舉,而且出身寒門,爲何會得康熙如此賞識呢?

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讓康熙化身迷弟的高士奇,在康熙朝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存在?

01

高士奇的祖上原先居住在河南開封,北宋時期,靖康之變後高家人便從河南遷到了浙江慈溪,並且在此定居下來。順治二年,高士奇便是在慈溪高家村出生。順治十八年,16歲的高士奇通過最低一級的考試,取得秀才的身份(生員)。

高士奇的父親高古生不想自己一直過“坐井觀天”的日子,所以在康熙三年便帶著兒子高士奇前往京城遊學,希望能有機會出人頭地。只可惜到京城後不久高古生便去世了,失去父親的高士奇只好以賣文來補貼生活,到了過年的時候還幫人寫春帖子。

當時高士奇是在報國寺的屋檐下賣文,恰巧有一天時任禮部尚書的祖澤深來到報國寺,看到正在賣文的高士奇,一番打量後很是驚訝,便對高士奇說:“我看你的面相是一個貴人,怎會如此落魄呢?”

“我也是飽一頓饑一頓,說不准哪天就餓死街頭,哪裏有敢想富貴?”聽到祖澤深的話,高士奇並沒有當真,而是很無奈的說出自己的窘迫。

祖澤深對相書也是有一番研究:“若是根據相書上的說法,你日後一定能拜相;哪怕是做不到宰相的位置上,你也具有做宰相的能力。”

落魄的高士奇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日後當真能成爲貴人。

後來高士奇便前往“明相”葉赫那拉.納蘭明珠的府上做了清客,明珠作爲爲數不多支持康熙裁撤三藩的大臣,得到康熙的青睐與重用,得以平步青雲,入閣拜相。康熙得知明珠在府上養了一些清客後,便帶著赫舍裏.索額圖(太子胤礽的叔姥爺)、李光地前往明珠府邸,結果被高士奇的一番談經論道所折服,而且康熙非常喜歡高士奇所作的理學文章,便怪罪明珠:你府上有如此有才華之人,爲何不舉薦給我?

就這樣高士奇被康熙看中,讓其進入太學讀書,並且康熙還賞賜了高士奇會試(只有有舉人身份的才有資格參加會試,高士奇只是一個秀才而已)的資格。

半個月以後,高士奇參加會試,兩次考試都是第一名。

康熙大喜,將其記入翰林院供奉。

從這一年開始,高士奇正式入仕。

高士奇是名副其實的寒門學子,早早便失去了父親,孤苦伶仃一個人在京城討生活。好在高士奇的機緣不錯,先是進入明珠府,後得到康熙的賞識得以參加會試,有了進入翰林院的資格,正式開始自己的仕途。

02

康熙十年,高士奇進入國子監,後供奉內廷,得到康熙的重用。

次年康熙東巡,高士奇陪駕左右;

康熙十四年,高士奇被擢升爲詹事府錄事。

康熙十六年,高士奇被擢升爲中書舍人,入職內廷。自古以來忠孝難兩全,但是康熙賞賜了高士奇“忠孝”二字,便可見康熙對高士奇的認可。

康熙十七年,爲了加強皇權,設置南書房直接掌管票擬權。所以便出現了開頭的一幕,高士奇與張英一起入值南書房。康熙設置南書房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爲了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將內閣的一些權力轉移到內廷,從而實現加強皇權的目的。

自康熙擒拿鳌拜、提前親政以來,便一直在考慮:如此才能管理好偌大的大清,大清是滿人建立的,如何才能讓漢人臣服呢?康熙思考的結果是:若想要將漢人的心收服,首先就要學好漢文化,然後才能知己知彼。

一開始康熙設置的是“經筵日講”,名將陳廷敬擔任經筵日講官。

在康熙平定三藩期間,每天都需要發出大量的聖谕,而這些谕旨需要准確無誤地將康熙的意思表達出來,所以康熙便需要一幫博學多才還能深谙聖意的人幫自己出謀劃策。

其實說白了南書房,就是康熙的“秘書處”。

在設置南書房之前,議政王大臣會議占據主導地位,而且在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康熙的意見不同時,議政王大臣可以否定康熙。而南書房不同,作爲康熙的“秘書處”是以康熙的意思爲意思,很大程度上加強了皇權。

而高士奇與張英是第一批入值南書房的大臣,便可見康熙對張英與高士奇二人的寵信程度。

而且在南書房剛成立時,康熙便對群臣說:高士奇與張英是他才能用的臣子,其他人不得隨意調遣。爲了方便時常召見高士奇,康熙便讓內務府在紫禁城內安排了府邸,康熙親自賜名“忠孝之家”。

就這樣,高士奇成功成爲康熙的心腹。

康熙十八年,康熙下旨開博學鴻儒科,高士奇參加並且高中。

康熙十九年,康熙下恩旨,授予高士奇翰林院侍講的職位。而且在侍講的位置上沒多久,便又被授予侍讀,擔任日講起居注官。隨後康熙又下旨讓高士奇在太子胤礽的詹事府擔任少詹事,詹事府是康熙專門爲皇太子胤礽設置的機構,專門負責太子的衣食住行與讀書。

不過高士奇雖然擔著詹事府少詹事的頭銜,但並不爲太子所用,還是直接歸屬康熙。

很明顯,康熙就是想要給高士奇一個升職的階梯而已。

康熙二十二年,清廷將台灣收複,高士奇被授予日講起居注一職。

日講起居注官原本是兩個官職:“日講官”專門負責爲皇帝講解經書,而起居注官則是專門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舉止。之後兩種官職合二爲一,便有了日講起居注官一職。日講起居注官因爲伴隨皇帝左右,是名副其實的皇帝近臣,所以在外出巡查時,地方官都會對其禮敬有加

高士奇能擔任此職,便是康熙對他最大的寵信。

次年康熙南巡,高士奇陪伴左右,並且不久便被擢升爲翰林院侍講學士。雖然僅爲從四品,但是能陪伴康熙左右,便是其他重臣都不能比的。

在南巡江南時,康熙仍舊不改自己讀書到三更的習慣。高士奇在康熙身邊,便勸說康熙康熙要愛惜自己的身子。康熙就像是跟自己的親人拉家常一樣,告訴高士奇:我從五歲開始讀書,每天都會讀書到深夜,一直堅持到了現在,樂此不疲啊!

高士奇與康熙之間的對話,足以看得出二人之間的關系,已經超越君臣。

南巡回來後的康熙二十五年,高士奇被授予統制總裁一職,可以說從這年開始的幾年時間裏,是高士奇最爲辛苦的時候。

他每天都會工作到二更天,甚至是三更天;在爲康熙講《周易》的那段時間,哪怕是回到家再晚,也會將第二天所要講到的內容全部准備好才會去睡覺。不管寒暑都是如此,而他的夫人則是陪伴左右,從不會抱怨。所以高士奇,覺得虧欠自己的妻子。

在此期間康熙外出時,高士奇都會陪伴左右。在跟隨康熙巡訪到盛京、浙江等地時,高士奇作詩一首,這首詩既表明了自己對妻子的虧欠,也說出了自己在康熙身邊“載筆頻”。

“塞北松亭載筆頻,江南山左扈時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內顧無憂賴爾身。”

雖然深覺虧欠妻子,但是高士奇還是以康熙爲先。

03

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高士奇時常陪伴康熙左右,康熙又對其甚爲器重,經常留高士奇一起吃飯。如此一來哪怕高士奇的官職並不高,朝中很多的大臣都對其非常忌憚;而高士奇便自居“奇貨可居”,開始恃寵生嬌、招搖撞騙。每次高士奇完成自己手裏的工作,直接出門便走,並不會理會在門外等候的同僚。

若誰不順從他,他便想盡各種辦法對其使絆子;

爲此朝中很多的大臣都在巴結高士奇,希望高士奇能幫自己在康熙身邊美言幾句,讓自己能夠加官進爵。哪怕是已經拜相的納蘭明珠,也是如此。

就這樣,高士奇很快便與朝中的一些臣子結成了死黨,其中便包括原左都禦史王鴻緒。

在高士奇在朝中最爲顯赫之時,新任左都禦史郭琇在康熙面前直接彈劾了高士奇。而且郭琇將高士奇與王鴻緒等人之間收受賄賂的證據准備充足,在彈劾的奏折中從四個方面詳細論述。可以說高士奇的罪狀是板上釘釘的事實,按照大清律應當被處死。

更何況高士奇不僅收受賄賂,而且被結黨營私、欺君攬權,這是曆朝曆代皇帝都非常忌憚的。康熙哪怕是再喜歡高士奇,也不能允許其如此;而郭琇便是抓住了爲君的這一弱點,想要讓高士奇直接倒台。

而高士奇,確實對郭琇的彈劾毫無辯解。

但郭琇還是低估了康熙對高士奇的寵愛程度,康熙面對鐵證雖然無法繼續保著高士奇,讓其在朝爲官;但康熙並未處死高士奇,而是讓其回老家。就這樣高士奇主動辭官歸鄉,在平湖過起了田園生活。

04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親征噶爾丹時,高士奇還在家閑賦。

雖然高士奇已經不在京城爲官,但是康熙仍舊對其念念不忘,康熙三十二年四月,康熙給高士奇寫了一封诏書:我自年少其就不喜用參,你是知道的。只是因爲之前生了一場大病,才依賴上了次藥來恢複元氣。我讓人在長白山尋了八、九寸長的人參有十多根,因念著你遠離京城,日子辛苦,應是沒有當年的氣相了;所以便賞賜你南方尋不到的無蜜餞人參一瓶、上好的人參一斤,土木參二斤。望你能夠寬心好好修身養性,不必多慮。

七月份,康熙又賞賜了高士奇一手禦詩,一把扇子。並且在詩中說出了自己對高士奇的思念

“故人已久別三年,寄語封書白日邊;多病相鄰應有意,呤詩每念白雲篇。”

此時的高士奇已經遠離京城三年,康熙的身邊必定也是人才輩出,不缺乏新人。而高士奇仍舊讓康熙如此念念不忘,便可看得出仍舊無人能替代高士奇在康熙心目當中的地位。

而康熙接連兩次賞賜高士奇,便是有了想要重新重用高士奇的打算。果然康熙三十三年,康熙設館編纂《明史》、《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等。高士奇被召入京城官複原職,而且仍舊住在紫禁城內的府邸。

康熙三十四年,准噶爾噶爾丹再次侵擾大清,此時的高士奇奉命修書。

次年康熙親政噶爾丹,高士奇隨駕一起;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再次親政准噶爾,高士奇因母親年邁請求康熙能准許其回京,康熙准許,並且授予其詹事府詹事一職,並兼任禮部侍郎,但是高士奇因母親年邁並未到任。

就這樣康熙三十七年七月,高士奇第二次閑賦在家。

值得一提的是,高士奇雖然並非兩榜進士出身,但是康熙對其非常的寵信;若高士奇不在身邊,便會對其念念不忘,呵護有加,這在曆朝曆代的君臣中都是非常少見的。

高士奇第二次閑賦在家時,康熙便再次贈與其禦詩:

廿年載筆近螭頭,心慕江湖難再留;忽憶當時論左國,依稀又是十三秋。”

並且在康熙三十八年三月,贈與高士奇一副禦篇“忠孝節義”。

也是在這一年康熙第四次南巡,等康熙到達浙江慈溪的時候,高士奇在高莊接駕。康熙贈與高士奇兩個字:竹窗。

康熙四十年,康熙贈與高士奇一副對聯,對高士奇稱贊有加:

“忠爲表,孝爲裏;言有物,行有恒。”

在家閑賦四年後,康熙將高士奇擢升爲禮部侍郎,但是高士奇仍舊未到任,理由仍舊是“爲母養老”。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旨在淮安接駕;這次康熙帶著高士奇一起前往江南一帶巡視。

這次南巡後,高士奇跟隨康熙一起回到京城任職,而回到京城的高士奇仍舊是在大內居住。

二月高士奇再次回到平湖,六月三十日在平湖病逝。

得知高士奇病逝,康熙親自寫悼詞、悼聯,並贈與其谥號“文恪”。

結語

很多人會不解:高士奇雖然有才華,但一國之君的身邊並不缺乏滿腹才華之人;爲何康熙對高士奇“情有獨鍾”,哪怕明知高士奇玩弄權謀、結黨營私,仍舊對其寵信有加呢?

高士奇確實稱得上有才華,他一生筆耕不辍,他的著作僅收錄在《四庫全書》中的便有八部,另外還有《讀書筆記》等十多種著作。他的著作可分爲三類:

一類是康熙皇帝的起居活動;

一類是高士奇的詩文集合;

另一類便是高士奇的學士著作

在《四庫提要》中對高士奇的著作評價極高,而高士奇的學問確實也非常廣博,雖不能稱之爲大家,但可稱之爲雜家。了解康熙的應該知道康熙皇帝愛好廣泛,不管是史書五經、天文地理還是數學、曆史等都非常感興趣,而且頗下功夫,每天都堅持讀書。

而同爲雜家的高士奇,便是康熙的“知己”。

不過高士奇得寵並非“雜家”這麽簡單:

有一次高士奇、明珠跟隨康熙一起南巡,一行人來到杭州的靈隱寺,寺院的主持見康熙心情還不錯,便懇請康熙能夠爲寺院寫一塊匾額。康熙也喜歡舞文弄墨便答應了,但是他手一揮將字“靈”(繁字體)字的上半部分寫得太大,以至于下半部分無從下筆。

高士奇一眼便瞧出康熙的難處,便在手掌上寫了兩個字“雲林”,走到康熙的跟前假裝研墨,借機讓康熙看到自己手掌上的字。如此康熙便將錯就錯,寫下了“雲林寺”,就這樣靈隱寺便有了雲林寺的稱呼。

高士奇能夠在康熙需要的時候及時解圍,若你是領導會不喜歡這樣的員工嗎?

而這,僅僅是高士奇與康熙之前的一件小事而已。

其實我們看高士奇的一生,可以用幸運二字來形容:他在京城舉目無親,卻能靠自己的滿腹才華得到康熙的賞識,得以有了參加會試的資格;正因爲康熙的知遇之恩讓高士奇入仕,一步一步成爲康熙身邊最得寵的近臣。而且康熙還給了高士奇“忠孝之家”的贊譽,哪怕是高士奇閑賦在家,日理萬機的康熙仍舊對高士奇念念不忘,將高士奇稱之爲“故人”,還關心高士奇的“氣相”,這在整個康熙朝是獨一份。

但人生總是不圓滿的,高士奇在得到一國之君青睐的同時,還經曆了人生中的三大不幸:

年少時喪父

中年時失去愛妻

年老時又失去了兒子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