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新發展新氣象|發展人民滿意的旅遊業

文旅中國 2024-05-13 13:56:18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旅遊發展及文旅融合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推動文化和旅遊工作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爲充分展現新時代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成就新氣象,本報即日起開設“中國旅遊新發展新氣象”欄目,推出我國旅遊業發展成就系列報道,彰顯旅遊在助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跨越提升和人們生活需求的快速變化,旅遊業加速發展,規模持續擴大,質量不斷提升,並有力帶動了交通運輸、休閑娛樂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如今,旅遊已成爲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爲小康社會的重要生活方式,旅遊業作爲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産業的地位更加鞏固。

強化地位 繁榮發展

産業規模持續擴大

進入新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以旅遊爲代表的第三産業持續增長,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持續加大。“十三五”時期,旅遊及相關産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增長態勢。2012年至今,國內旅遊收入年均增長10.6%,2019年總收入達到6.63萬億元,旅遊及相關産業增加值4.5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爲4.56%。2019年後,盡管遭受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旅遊業出現了較大的波動,但總體來說,在國民經濟結構中,其支柱性地位並沒有發生改變。

爲進一步滿足人民群衆美好生活需要,發揮旅遊業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2023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釋放旅遊消費潛力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從加大優質旅遊産品和服務供給、激發旅遊消費需求等5個方面提出30條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措施。

文化和旅遊部今年初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出遊人次48.91億,比上年同期增加23.61億,同比增長93.3%。其中,城鎮居民國內出遊人次37.58億,同比增長94.9%;農村居民國內出遊人次11.33億,同比增長88.5%。

今年初,黑龍江哈爾濱旅遊火熱“出圈”。春節假期,哈爾濱市累計接待遊客1009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64億元。從春節到清明,再到“五一”假期,全國各地旅遊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春日經濟熱力十足,山東泰安、淄博,甘肅天水,河南開封,江西景德鎮等城市迎來客流高峰;夜間經濟規模持續增長,今年“五一”假期,納入監測的345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累計夜間客流7257.58萬人次,按可比口徑較2023年“五一”假期增長6.9%。

“自2023年以來,國內旅遊市場高開高走、加速回暖,出入境旅遊供應鏈逐步恢複,實現了預期增長,旅遊經濟保持了量的預期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2024年國內旅遊和國民休閑將轉入繁榮發展的新階段,經綜合研判,預計2024年國內旅遊人數將超過60億,出入境旅遊人數合計有望超過2.6億。

科技賦能 業態創新

産品供給更加豐富

從東北的冰雪經濟到海南的沙灘經濟,從城市的“City Walk”到古村落的慢生活、研學旅遊、工業旅遊、體育旅遊、露營旅遊……多樣的旅遊供給成了人們出遊選擇時的“幸福煩惱”。

黨的十八大以來,順應居民旅遊消費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趨勢,各類旅遊資源潛力持續釋放,中國旅遊景區數量不斷增加,類型更加多元。目前全國已建成A級旅遊景區1.57萬家,其中,國家5A級旅遊景區339家,成爲滿足大衆觀光遊覽、休閑體驗的重要目的地。

旅遊産品的不斷豐富讓旅遊景區對門票經濟的依賴度持續下降。數據顯示,A級旅遊景區門票收入占總收入比例持續下降,由2012年的32%降至2023年的20%左右,供給結構優化和總需求穩步擴大的良性循環逐漸顯現。

“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區”是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人氣最旺的“打卡”點,江蘇無錫拈花灣推出“夢回唐櫻”元宇宙體驗項目,山東曲阜尼山聖境景區通過光影技術大力發展沉浸式夜遊……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積極開發沉浸式旅遊新産品新場景,于今年初推出了第一批42家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這些新空間依托旅遊景區、度假區等,運用數字科技融合文化創意,通過文旅融合、虛實結合等方式,讓遊客進行深度互動體驗。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42家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實現消費總額超過2.2億元,吸引消費者超430萬人次。

此外,文化和旅遊部還推出了國家級、省級旅遊度假區671家,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1597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300家,國家級旅遊休閑街區165家,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142家,國家文化和旅遊夜間消費集聚區243個,5C級、4C級自駕車旅居車營地57家,基本形成了覆蓋廣泛、業態豐富、選擇多元的旅遊産品供給體系。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文化品質持續提升

“中華民族自古就把旅遊和讀書結合在一起,崇尚‘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讓旅遊成爲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注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國各級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精神,發揮旅遊宣傳燦爛文明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窗口作用,推動旅遊業成爲有形有感有效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不斷推動旅遊景區活化利用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的創新展示和當代表達,傳統文化類景區由2013年的2230個增加到2022年的近4000個,實現年均增長8%。浙江良渚遺址、四川三星堆遺址等成爲中華文明溯源的重要參觀點;以“漢服體驗”爲代表的國潮旅行搜索量持續攀升,陝西西安、河南洛陽、江蘇蘇州等古城成爲漢服妝造、拍照“打卡”的熱門目的地;長城、長征、大運河、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持續推進,成爲中華文化重要標識和傳承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文化長廊,旅遊展示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成爲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紅色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重要資源。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紅色資源保護利用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建成全面反映4個曆史時期的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300家,近十年紅色旅遊年均接待遊客接近10億人次。

尤其在今年春節期間,新年“紅”遇上文化“紅”,展現出別樣“紅火”。在山西,武鄉縣依托自身紅色資源弘揚太行精神,累計接待遊客28.6萬人次,同比增長1073.05%;在湖南,十八洞村依托景區紅色黨建、非遺民俗特色,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接待遊客20萬人次;在江蘇,淮安市淮安區以周恩來故居和紀念館爲引領,帶動區域內12家紅色旅遊相關景區接待遊客102.31萬人次,同比增長132.55%……紅色旅遊已成爲廣大遊客接受紅色文化洗禮、傳承紅色精神的重要陣地,展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偉大成就的有效方式,激發消費潛力、擴大消費供給、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保護生態 振興鄉村

綠色旅遊發揮能效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余村考察,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這一理念如今已深入人心,更在生動實踐中開花結果。

19年間,全國各地探索發展“集約資源、保護環境、節能低碳、主客共享”的綠色旅遊,推動建立厲行節約、適度消費的旅遊服務體系,營造綠色健康的旅遊消費習慣,綠色旅遊已然成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載體。

我國廣袤的鄉村自然資源豐厚、生態環境優美,這些特有的生態資源既是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和後工業化時代的稀缺資源,也是實現鄉村發展和振興的重要依托。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推動農文旅融合,做大“油菜花”經濟;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推動休閑農莊、鄉村旅居、田園綜合體等鄉村度假新業態發展;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串聯村鎮,推出茶鄉療愈旅遊線路,遊客圍爐煮茶、體驗采茶季……一批批依托生態資源、彰顯生態價值的旅遊産品,把綠水青山的“生態美”轉化爲金山銀山的“經濟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和旅遊部推動鄉村旅遊完善設施、提升服務、提質增效,優化利益共享機制,推出有特色、有品位、有文化的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培育一批生態美、生産美、生活美的鄉村旅遊目的地,推動鄉村涵養文明鄉風,提升人居環境;推薦浙江安吉余村等8個鄉村獲得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榮譽。

截至目前,全國自然景觀類景區數量超過4200家,約占全國A級旅遊景區數量的37%。今年“五一”假期,全國鄉村旅遊接待總人次達1.72億,實現鄉村旅遊總收入518.17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爲8.9%和12.3%。“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提高了生活品質、提振了幹事創業積極性,成爲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曉紅表示,通過“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探索實踐,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鄉村振興發展的卓越成效。

責編:武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