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和美國貿易關系十分緊密,爲何轟炸珍珠港招惹美國?

文史風雲 2024-03-08 21:45:28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齊頭並進,對美國太平洋艦隊指揮基地珍珠港發動突襲。

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

偷襲珍珠港,一直都被認爲是二戰東方戰場的轉折點。隨著美國加入戰爭,日本在二戰前期取得的戰略優勢,開始冰消瓦解,最終在四年後滑向了戰敗的深淵。

那麽當初日本爲什麽要自尋死路,挑起這場沒有勝算的戰爭呢?

美日恩怨

1853年,美國海軍上將佩裏將軍,率領艦隊強行入駐日本戰略要地江戶灣,史稱黑船來襲。

自此拉開了美日兩國,長達百年的恩怨糾葛。

我們一直都說,美國“南北無強鄰,東西有大洋”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可對于美國來說,這種地緣禀賦在保障了他的戰略安全的同時,也限制了他的發展上限。

因爲美洲大陸本質上就是一個大號的孤島,而人類文明的核心區,一直都是亞歐非三大陸組成的世界島。

孤懸海外的美國,卻在世界島上沒有任何抓手,這嚴重鎖死了他的國家發展上限。

當時美國要往世界島上滲透勢力觸角,有兩個途徑。

一個是通過大西洋登陸非洲西海岸,在那裏開辟殖民地市場。

另外一個就是通過太平洋,把影響力滲透入東亞和東南亞。

大西洋是世界霸主英國的主場領地,以彼時美國的實力要往這個方向進軍,無異于是以卵擊石。

相反,由于太平洋在英國的戰略版圖上無足輕重,大英帝國在這一方向的軍事力量比較薄弱。

因此,由太平洋進軍亞洲,就成了美國唯一的戰略選項。

但也正因爲這個戰略,導致了美國和日本之間斷難兩全。

原因也很簡單,日本的地理位置正好擋在了美國西海岸通往亞洲東海岸的貿易航線上。

如果不把日本拿下,美國這條貿易航線就隨時有被日本人切斷的風險。

對于日本人來說,他同樣也不爽美國人。

日本在崛起之後,就自動把東太平洋和東亞大陸,視爲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的勢力範圍。

偏偏老美的西進戰略,又是沖著這兩個地方來的,兩國的利益簡直是水火不相容呀。

所以在長達百年的相處裏,日美關系並不融洽。

1898年,美國要吞並夏威夷群島的時候,日本甚至還派出了軍隊前去恐嚇。

可見日本對于美國在太平洋的擴張,是十分警惕的。

特別是1902年,日本跟英國組成的英日同盟,更是讓美國人如芒刺在背。

要知道,英國當時奉行的政策是光榮孤立,從來不會與別人結盟。

英國扶持日本,最初的動機是想利用他在遠東地區,壓制俄國人的擴張。

可日本這顆棋子除了能壓制俄國之外,同樣還能威脅美國呀!

爲了拆散英日同盟,美國可謂是煞費苦心。

1922年,美國利用戰後召開華盛頓會議,商討“太平洋—東亞”勢力範圍劃分的機會,強行拉著英國、日本和法國組成了四國同盟,以這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埋葬掉了英日同盟。

不僅如此,這個華盛頓會議還對太平洋各國的艦艇噸位、大炮口徑,都進行了限制。

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九國公約》中,規定美英日的海軍噸位比例爲5:5:3。

這明顯就是搞針對,日本代表強烈反對,但反對無效。

此外,在分割東亞大陸的議題上,美國又提出了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

這簡直就是在往一心獨霸中國的日本人心口插刀子呀!

在當時日本軍部給天皇提交的《帝國國防方針》中,不僅直接把美國列爲了頭號假想敵,還針對美國制定了一個橙色作戰計劃。

美國的暗算

就在這美日劍拔弩張之際,大蕭條危機的爆發,卻陰差陽錯地把日本攻擊的矛頭,由東太平洋轉向了東亞大陸。

大蕭條危機爆發後,世界各國爲了保護本國工業,紛紛豎起了貿易壁壘。

這對于國內市場狹窄,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的日本經濟,無異于是滅頂之災。

大量的工廠因爲缺乏貿易訂單紛紛倒閉,工人失業、農民破産,社會矛盾一觸即發。

日本政府爲了緩解社會矛盾,把大量社會不安定分子納入軍隊體系消化。

殊不知正是這個自作聰明的舉動,最終把日本導向了軍國主義的深淵。

這些加入軍隊的社會失業群體,僅僅只是解決了他們自身的生存問題,而他們的家人卻仍舊在水深火熱中掙紮。

不少日本軍人的家屬,爲了維持生計都去從事了卑賤的色情業。

是可忍,孰不可忍!

裕仁天皇

在某些日本高層如裕仁天皇的引導下,日本的國策逐漸偏離了理性主義,而一味地去追逐短期利益。

東征太平洋花費巨大不說,而且戰爭收益還少的可憐 ,哪裏有西征中國油水來得豐厚啊?

以羅斯福、馬歇爾等人爲首的美國高層老謀深算,他們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利用了日本人戰略失智的千載良機,暗中推波助瀾,最終把日本進攻的矛頭導向了中國。

馬歇爾

衆所周知,日本列島資源貧瘠,工業原料高度依賴外部進口。

當時日本可選的進口來源地有兩個,一個是東邊的美國,另一個就是西邊英法主宰的東南亞殖民地。

自1840年之後,列強就在中國形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勢力均衡。

日本獨吞中國的行爲,本質上就是在打破列強均勢侵奪他們的勢力範圍,所以英法一開始就拒絕給日本的戰爭機器賦能。

只有那個唯恐天下不亂的美國,打著中立的旗號不遺余力地給日本的戰爭機器提供燃料。

當時日本對美國的石油依賴度高達75%,石油、橡膠、棉花這些戰略資源有90%,都依賴美國進口。

可以這麽說,如果美國不支持日本,抗日戰爭根本打不起來。

珍珠港事件之前,每一顆射入中國人胸膛的子彈,都有美國人的一份功勞。

美國這麽幹,除了轉移日本的攻擊矛頭之外,還存了一個不可爲外人道的心思。

那就是想利用這場戰爭一石二鳥,先摧毀歐洲列強在東方的殖民地,然後再釜底抽薪拿下日本。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巴黎和會上,就提出過一套民族自決的美式世界秩序。

當時包括我們中國在內的許多被壓迫國家,都對美國人寄予厚望。

總統威爾遜

結果威爾遜被英法兩個老流氓,聯手狙擊空手而回。

美國經此一役傷透了心,孤立主義思潮開始再次占據美國政壇。

我們中國這邊也因爲心理落差,爆發了五四運動。

自那以後,美國就一直琢磨著要顛覆英法的殖民體系。

而日本人,就是他們要借刀殺人的那把快刀。

更妙的是,日本這個國家足夠大,大到足以顛覆歐洲列強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殖民體系。

日本又足夠小,小到他永遠逃不出美國人的五指山。

美國人牢牢控制著他的資源命脈,可以隨時掌握戰爭進程。

到了1939年時,日本人的擴張速度,由全面侵華之初每天推進29公裏,變成了現在的每天推進不到一公裏。

羅斯福看到日本人露出頹勢,馬上撕去了中立的面孔,並向蔣介石政府輸送援助。

與此同時,他們還收緊了對日本的戰略物資出口。

羅斯福

這時候擺在日本面前的有兩條出路。

第一,是投子認輸,把之前侵略的地盤吐出來。當然,不是吐給中國,而是拱手送給美國。

第二,發動對東南亞或者對蘇聯的戰爭,以尋找新的原材料供應地,徹底擺脫美國的掣肘。

日本的瘋狂

在珍珠港事變之前,日本其實把兩個選項全都選了一遍。

日本軍隊內部,一直都存在著南下北上之爭。

南下派以海軍爲主,他們主張攻擊英法的東南亞殖民地,爲日本拓展戰略空間。

北上派以陸軍爲主,他們主張進攻西伯利亞與德國會師莫斯科城下。

南北之爭的本質又是海陸之爭。

日本的統治集團,本質上還是當年明治維新時期的倒幕勳臣。

這些人主要來自于長州藩和薩摩藩,長州藩主管陸軍,而薩摩藩則紮根海軍。

兩派政治勢力從明治時期就內鬥不斷。

但由于陸軍在中國戰場連戰連捷,海軍的話語權被嚴重削弱。

美國收緊水龍頭之後,北上派就開始打上了蘇聯的主意。

但1939年諾門坎一戰,朱可夫元帥用鋼鐵洪流,徹底碾碎了日本人的北上之夢。

朱可夫

眼見北上無望,近衛文麿內閣又打起了和談的主意。

1940年,他們跟羅斯福政府整了個《美日諒解案》,條約規定只要美國承認僞滿洲國,日本軍隊可以吐出七七事變後侵占的中國土地。

作爲回報,美國要恢複跟日本的貿易往來。

如果這個條約能夠實施,曆史的走向就是另外一個面貌了。

但當時的日本政府,早就已經被底層軍人所綁架。

以東條英機爲代表的日本軍方,死活不肯承認近衛文麿簽的這份條約。

近衛文麿無奈之下,只得于1941年7月宣布辭職,由東條英機接任首相之位。

東條雖然是個陸軍派,但他本人是親曆過諾門坎之戰的,對蘇聯的實力一直心有余悸。

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海軍的身上。

1941年9月6日,東條英機下定決心采取南下派的主張。

當日,他在日本皇宮召開禦前會議,商討對美作戰。

可是,他不是要去搞東南亞嗎?怎麽這就要對美作戰了?

因爲日本海軍過去最主要的防禦對象,就是東太平洋的美國人啊!

當時美日兩國在太平洋上兩分天下。

而海洋不同于陸地,它是一個均勻的介質,無險可守的。

一旦美國趁日本海軍去打東南亞的時候突然殺過來,那麻煩就大了。

美國最擅長的,就是在中立跟拉偏架中無縫切換,誰也不能保證他會不會突然翻臉。

此外,東條英機發動對美作戰還存了一個小心思。

那就是通過一場毀滅性大敗,把美國人逼到談判桌上,讓他繼續給日本輸血。

這種賭國運的玩法,日本在過去五十年已經玩過兩次,而且屢試不爽。

可就在東條英機暢想著美好未來的時候,有人給他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這個人就是珍珠港事件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 。

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是美國哈佛大學留學生,對美日國力差距了如指掌。

他直接質問東條英機:閣下你去過底特律嗎?是否見過底特律汽車的日産量?日本要是只與美國開戰,那麽我們最多只能支撐半年。

但已經瘋狂的東條英機,此時已經聽不進去逆耳之言。

不久之前,九一八事變的發起者石原莞爾就勸過他慎戰,結果被直接雪藏。

山本五十六是個日本版的杜聿明,雖然很有主見但卻沒有抗命的膽量。

明知這是昏招,他也只能舍命陪君子。

日本原先制定的對美作戰計劃,有點類似于一戰時德國的施裏芬計劃,講求的是先集中優勢兵力,打垮美國在在菲律賓的遠東艦隊,然後再回頭抵禦美國實力最雄厚太平洋艦隊。

而山本五十六的珍珠港計劃剛好反著來,先出其不意打垮太平洋艦隊,剩下的遠東艦隊就是甕中之鼈不足爲慮。

這就有點類似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了。

這個奇謀一經提出,日本軍部都被驚呆了,這是不是有點太冒險了?

山本五十六想死的心都有了,現在知道冒險了?當初是誰嚷嚷著要去打美國的?

山本五十六

氣急敗壞之下他直接怼道:如果日本有天佑,夏威夷作戰肯定成功,如果中途失敗,也就是說沒有了天佑這一條,放棄整個作戰就行了。

好家夥,他居然把戰爭這種決定國家存亡的大事,寄托在“天佑”上面。

不過上天確實小小地保佑了日本人一把。

出發那天,太平洋正好迎來了西伯利亞高氣壓全程風平浪靜,日軍各部順利完成了集結。

其次就是太平洋艦隊三艘航母那天正好離港,這給日本偷襲珍珠港排除了最大阻礙。

于是乎,太平洋艦隊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擊沉了11艘艦艇和188架飛機,3581名海軍戰士死于此役。

日本暫時獲得了太平洋的制海權,成功完成了吞並東南亞的戰略目的,使得戰爭機器得以繼續運轉下去。

但同時,他們也喚醒了一頭沉睡的巨獸!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