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銷毀”也不賣給我國,現在又想讓我國買,這是爲何?

少一點離別淚 2023-09-14 19:44:12
在此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每天接收精彩內容、看到不一樣的故事

有句話說“時勢造英雄”,而在國際政治和經濟格局不斷變化的今天,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然而有些轉變不僅是時勢所造,也反映了當事方對權衡和選擇的變化,以及其背後所隱藏的深層次意圖和心態。

比如英國之前甯願銷毀也不賣給中國,現在反而來尋合作,究竟發生了什麽呢?

一、英國態度的180度大轉彎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正處于急需提升海軍實力的時刻。面對的是激烈的地緣政治競爭和日趨複雜的安全環境。這時英國的一艘“無敵級”退役航母赫然進入我國視野。這艘航母不僅擁有先進的導彈和雷達系統,還曾是烏克蘭戰爭的主力軍。從技術到戰功,無不體現其世界一流的水平。

我國當時深知,這艘航母若能買入,不僅能夠爲我國的航母技術發展提供寶貴的素材,還可能開啓與英國的深度合作。這樣的雙贏局面本應引得雙方都願意接洽和完成這項交易,結果卻是英國在我國以高價成功拍下航母後,突然一百八十度轉變態度,咄咄逼人地宣稱:“甯可銷毀,也不賣給中國。”

這個突然的“轉臉”無疑給我國以極大的震撼,不僅因爲這將導致我國無法獲得這艘寶貴的研究對象,更因爲這是一次在公衆面前的公然羞辱。英國的這一決定也成爲我國內外政策和戰略布局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轉眼到了2023年,曾經英勇無比、自視甚高的英國突然再次出現在我國面前,這次卻是以一個“急需出售老舊巡洋艦”的姿態。這樣的大轉彎不禁令人反思,當年的“甯可銷毀”到底是出于什麽樣的考量?而今天又是爲何突然變得如此急迫?

這一變化反映了英國自身實力的減弱和戰略需要的轉變。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還能依仗自己的海軍實力和科技優勢,以一種“選擇性”的態度來決定是否與其他國家建立合作,那麽現在這種“選擇權”顯然已經不複存在。

多年的軍備維護和更新壓力讓英國自知力不從心,因此急需找到解決方案。此時他們不得不回頭看向曾經輕易拒絕的中國。另外當年拒絕與中國進行合作,英國或許考慮了多方面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戰略安全、國際形象和內外壓力。如今在經濟和戰略壓力下,這些因素似乎一掃而空,只剩下“急于出售”的現實需求。

從“甯願銷毀”到“急于出售”,英國的態度經曆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大轉彎。這不僅反映了對方內外戰略的短視和失誤,也進一步驗證了我國自主發展道路的正確性。正如一位資深專家所言,就算白送我們也不要。

在英國態度的大轉彎背後,其實是我國實力的飛速崛起和英國自身的戰略困境,這無疑是我國持續發展和自我強化最好的回應。

二、前因後果

中英兩國都是全球重要的經濟和政治體。這場關于航母的“交易戲劇”實際上反映了兩國在各方面的戰略博弈。對于英國來說,當年拒絕出售航母可能出于對中國潛在軍事威脅的考量。

隨著英國經濟的滯脹和軍隊預算的減少,他們迫切需要出售一些資産以緩解財政壓力。這種情況下,中國作爲一個有能力支付高價的買家自然就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對于中國來說,這一拒絕出售的行爲進一步堅定了自主研發軍事裝備的決心。事實也證明,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目前中國已經擁有三艘自主研發的航母,並在許多其他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盡管英國現在出現在中國面前,希望出售他們的退役巡洋艦,但是這一次,中國的回應是決絕的。這裏面涵蓋了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層面,中國已經有了自主研發軍事裝備的能力,不再需要依賴別國。二是尊嚴層面,中國已經嶄露頭角,成爲世界大國,不再需要接受別國的“施舍”。

對于曾經的背信棄義,中國不會忘記,但也不會氣餒。今天的中國不僅在軍事裝備上,而且在經濟、科技、文化等多個方面都走在了自主創新的道路上。

結語

“甯願銷毀,也不賣給中國”可能曾是中英合作的一道坎,但中國通過自身的努力成功地跨了過去。今天的中國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和自信,不再需要別國的“施舍”。這也是對英國當年行爲的最好回應:真正掌握命運的,只有我們自己。

0 阅读:5

少一點離別淚

簡介:少一點離別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