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睡一覺,越睡越年輕

鷹哥愛寫文 2024-05-18 07:08:29

《抗衰》作者:余國良

​在前面幾節中,我們主要介紹了抵抗衰老,保持年輕態的兩個要點:“管住嘴”和“邁開腿”。

那麽,在這一節中,我們來聊聊其中的第三個要點:如何通過“睡個好覺”,讓身體恢複活力。

會睡覺才能變得更聰明

中國人很早就注意到睡眠與健康的相關性,並認爲好的睡眠就是好的養生。民間有句諺語叫作:“吃人參,不如睡五更。”南宋大詩人陸遊還專門寫詩道:“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都在說明睡眠的重要性。

以前人們認爲睡眠就是休息,包括大腦中的神經元,在睡眠時也會處于靜止狀態、休息狀態。但現代醫學研究認爲,睡眠是大腦的另一種“活躍”狀態,一旦人體睡著後大腦中的清道夫功能就開始啓動,幫助大腦清理白天代謝時産生的廢物。

那麽,如果我們長久失眠,導致這些代謝廢物沒有得到及時清理,會有什麽後果産生呢?短期看就是腦子轉不動了,精神疲勞,學習能力和決策能力都會直線下降。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可能就會引發偏頭痛和癫痫,嚴重情況下則會導致死亡。

最新的科學研究也證實了,睡眠不足會嚴重影響到記憶力。瑞士日內瓦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員解釋說,大腦會把白天接受的信息暫時存放在海馬體中,直到人體進入深度睡眠狀態時,海馬體再把這些信息發送回大腦皮質。

這就相當于我們會把一些臨時工作成果放到U盤裏,等到最後再統一上傳到服務器或雲端。大腦的海馬體只儲存近期事件的臨時痕迹,等人體睡著後才與大腦皮質建立對話,通過重播來刪除無用信息,並把有用信息生成爲長期記憶。

此外,睡眠時做夢有助于發明創造。很多人把夢看得很神秘,但它只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我們的腦細胞無時無刻不在活動,等陷入深度睡眠後,它們會把白天的一些思想、回憶片段整合起來,形成夢境,所以夢總是虛無缥缈的,毫無邏輯可言。

現代神經科學實驗表明,不僅人類,只要有視覺的動物比如牛、羊、鹿、熊等都會做夢,因爲做夢能保護視覺功能。前面我們提到過進廢退原理,我們有8小時處于漆黑的夜晚,如果“看不到”東西,大腦中負責視覺的細胞就會被侵占掉。

所以做夢成爲大腦在夜間保護視覺皮質不受侵占的方式。大概每隔一個半小時,相關的神經元就會活躍一下,讓我們的視覺皮質宣示一下主權。大腦會把日常生活中的記憶殘片交織融合起來,形成一些稀奇古怪的視覺故事,講給大腦聽。

但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很有可能會讓我們注意到白天忽視的細節聯系,進而碰撞出奇妙的發明創造火花。比如發明化學元素周期表的門捷列夫,他就是在夢中的撲克牌遊戲裏得到了啓示,這讓他成功得預測了11種未知元素。還有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夢中夢到了一條銜尾蛇,進而得出了有機化合物苯的分子結構。

所以說,千萬不要低估做夢對創新的意義,當問題解決不了時,睡上一覺可能會更好。

量化管理,改善睡眠

雖然睡眠是如此重要,但是很多人卻飽受著失眠的困擾。相比之下余國良是幸福的,因爲他沾枕頭就能睡著,且睡眠很好。但他後來發現,這種自我感覺和儀表記錄的數據還是有差距的,他的睡眠質量其實並沒有自己以爲的那麽好。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睡眠監測服務,第一類是手機APP,就是通過手機自帶的傳感器進行睡眠監測和引導;第二類是可穿戴設備,就是通過智能手表或手環等設備進行監測;第三類是將各種傳感器附在枕頭、床單或床頭進行睡眠監測。

余國良選擇的是佩戴智能手表,測量自己的心跳和睡眠深淺。在睡覺前他會把手表的電量充足,以保證數據能記錄到天亮。他第二天他會結合這些數據,發現自己睡眠管理的不足之處並予以優化。

比如,某天他的睡眠監測報告如下:1、睡眠時長7小時35分鍾,達標;2、連續三天達標率96%;3、淺度睡眠和深度睡眠狀況一般;4、休息良好的睡眠時間只有4小時15分鍾,占比56%;5、平均睡眠心率爲55次/分鍾,比清醒心率降低16%。

在這組數據中,他有兩個指標沒有達標:一是第三個指標,好的睡眠是前半夜淺度睡眠較多,後半夜深度睡眠更多並且時間加長,余國良中間醒過來兩次;二是第五個指標,睡眠時的心率應該比清醒時的心率降低20%以下。

監測結果出來後,我們就要分析影響睡眠質量的成因並加以改善。比如余國良發現,大量飲酒對自己的睡眠質量有不良的影響,而做適當的伸展運動則有利于睡眠。因此他在晚間應酬時盡量不喝酒,同時把一些拉伸訓練放在傍晚來進行。

當然了,余國良的睡眠質量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如果睡眠問題比較嚴重,他建議我們去醫院做個全方位的睡眠檢測,即同時監測腦電圖、心電圖、肌電圖、眼動圖、胸式和腹式呼吸張力圖、口鼻通氣量、體位體動、血氧飽和度等10多個生理信號,從而科學、全方位地評判睡眠質量,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

那麽,有哪些因素會嚴重影響睡眠質量呢?第一類因素是生理性因素,比如老年人需要經常起夜,肥胖的人因爲打鼾而呼吸暫停憋醒,磨牙的人因爲面部肌肉緊張而驚醒,還有人會被噪聲頻頻吵醒,導致睡眠周期不完整、碎片化。

有時候長期失眠是因爲軀體疾病導致的。比如不甯腿綜合征,讓患者在入睡時有強烈的腿部不適感,只有不停地活動才能緩解。還有呼吸暫停綜合征,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都讓患者因爲呼吸窘迫而睡不著、睡不好。

還有一些睡眠問題是心理性的,需要放松。比如有人會因失眠而焦慮,越焦慮越睡不著,越睡不著越焦慮,形成了惡性循環。此時醫生會推薦認知療法和放松療法,就是要學著消除這種焦慮,並通過腹式呼吸、冥想和深呼吸等方法放松身體。

最後,余國良還提供了一個促睡小技巧,通過改變環境來放松心情,安然入眠,比如說重新布置一下臥室的環境,采用冷色調,臨睡前聽些簡單、和諧、舒緩的輕音樂,幫助放松緊繃的神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失眠症狀。

積極應對壓力,建立親密關系

前面我們提到了,很多睡眠問題是心理障礙導致的,比如說焦慮、痛苦、悲傷、緊張、抑郁,等等。相反,一個情緒穩定、快樂開朗的人,往往睡眠質量也會比較高。所以余國良說,快樂是一種寶貴財富,是我們能送給自己的最好禮物。

事實上,快樂也是一種能力,尤其是面對重重壓力時更要保持情緒穩定。有人曾掰著手指頭抱怨:“我們這代人既買不起房,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也不敢談對象、結婚、生孩子,怎麽快樂得起來呢?”在他們看來,“壓力大”是一切痛苦的萬惡之源。

作爲過來人,余國良並不完全認同這些觀點,因爲這是沒用的。他認爲與其喋喋不休的抱怨,不如轉換心態,換個角度去看壓力。比如有項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的壓力指數往往與這個國家的GDP,乃至人民的幸福感、壽命呈正相關關系。

這份研究報告認爲:一個國家承受一定的壓力,國民的生活反而會變好;相反一些壓力很小的國家,如委內瑞拉、索馬裏,則有著更多的腐敗、貧窮、饑餓和暴力,以及更高的不幸福感、羞恥感,和隨之而來的憤怒感。

分析背後的原因,這是因爲壓力也有好壞之分。好壓力是在我們的駕馭能力之內的壓力,它能催促我們積極進取,通過達成一系列目標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感受到更多的快樂;而只有遠遠超出我們駕馭能力之外的壓力,才會影響身心健康。

生命科學研究表明,好壓力可以刺激大腦産生一種叫作神經營養因子的化學物質,讓人變得更聰明,還會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增強對環境的適應力。面對問題,選擇積極應對壓力的人能更快樂、自信地加以應對,並收獲豐富、健康的人生。

但很多人把“壓力”視爲快樂的反面,一聽到壓力就深惡痛絕地抵觸。但人生如水上行舟,越是害怕風浪就越是退縮,最後喪失更多的機會,只能看別人乘風破浪,笑到最後,留下心中五味雜陳。所以說轉換心態,就能看到壓力積極的一面。

除了積極應對壓力外,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樣讓我們感到快樂。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所曾花了80年時間,對1300多名實驗對象展開跟蹤,最終總結出通往幸福、快樂、長壽人生的五大法則。這些法則主要集中在和家人、朋友、配偶之間的親密關系上。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看。

法則一,親密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延緩衰老,讓我們免受生活不如意的影響,實現終生快樂。

法則二,那些保持親密關系的人能活得更快樂長久,而孤獨則與吸煙或酗酒一樣,對壽命有著致命的殺傷力。

法則三,更好的教育能帶來更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戒煙戒酒、合理飲食,讓我們健康長壽地享受人生。

法則四,強大的社會紐帶與長期的健康幸福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這意味著越能與家人、朋友和社區和睦相處的那些人,日子會過得越好。

最後一點,童年時的經曆會影響到成年後的心理狀態。那些擁有快樂童年的人,面對壓力時往往會選擇積極的戰鬥模式,願意迎難而上挑戰自我;而擁有一個艱難童年的人,往往會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面對壓力會選擇逃跑和退卻。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就沒辦法擺脫童年的陰影。即便擁有一個艱難童年,我們仍有理由抱有希望,因爲遲來的愛和支持也可以撫平舊傷。我們需要成年後的親密關系,來撫慰內心的傷痛小孩。我們需要每個年齡段的愛,而且“遲到總比沒有好”。

0 阅读:28

鷹哥愛寫文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