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專訪:解碼熱播劇《江河之上》成功之道

最高人民法院 2024-03-29 13:09:43

解碼熱播劇《江河之上》的成功之道

環保司法題材電視劇《江河之上》正在熱播中。

這部電視劇取材于長江流域環境保護司法實踐的真實案例,藝術展示了近十年來我國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的發展成就。全劇通過探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議題,講述了環境資源法官羅遠、環境保護專家夏未冬等一批銳意有爲的司法工作者打擊汙染犯罪、維護環境生態、掃黑除惡明法、探索司法改革、捍衛公衆權益的故事。

開播以來,《江河之上》多次在電視台全頻道正播出節目收視率和市占率排行榜位列第一,在黃金時段平均收視率高居榜首。在多個網絡平台上,這部劇亦表現亮眼。

近日,《法治周末》記者采訪了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制片人、電視劇《江河之上》項目負責人陳雨人,請她解碼這部熱播劇的成功之道。

電視劇《江河之上》人物海報

藝術化地呈現環保司法事業發展曆程

《法治周末》:作爲熱播劇《江河之上》項目負責人,請您介紹這部劇的背景和亮點。相比其他類型的環保題材影視作品,這部劇有何創新之處?

陳雨人:與以往環保題材影視作品不同的是,電視劇《江河之上》作爲中國首部環保司法題材電視劇,不僅生動譜寫了一曲爲山水林田湖草沙發聲、共建人類美好生活家園的新時代贊歌,而且以蕩氣回腸的史詩氣質藝術化地呈現了我國環保司法事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劇中,有時代、職場的風雲激蕩,有個人、家庭的情感澎湃,有故事主角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和創新不斷的精神追求。

《法治周末》:從劇本、表演等方面,您如何評價《江河之上》的創作過程?

陳雨人:藝術來源于生活。五年磨一劍,電視劇《江河之上》從2019年開始創意策劃到2024年登陸央視與觀衆見面,始終堅持向現實取材,向生活致敬,深入采風,紮實調研。主創團隊實地走訪大江南北環境資源審判一線,看卷宗、觀庭審,采訪相關專家、法官、證人、群衆等,查閱卷宗數百萬字、拍攝圖片近萬張、視頻數千條,爲劇本創作和劇集攝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同時,安排主演深入法院,旁觀庭審,與一線法官、環保專家面對面交流,體驗他們的工作、家庭、生活、心理等細節,確保角色塑造的真實性、鮮活度。

在數年創作過程中,團隊走過了千山萬水、戰勝疫情、高溫等諸多困難,傾注全部心血熱情,目的是希望通過這部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電視劇,爲山水林田湖草沙發聲,爲建設法治中國和共建人類美好家園貢獻力量。

電視劇《江河之上》人物海報

影視作品塑造司法工作者的三條經驗

《法治周末》:有評論認爲,法官只是《江河之上》的主角之一,片中警察、環保專家等角色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您認爲法治題材影視創作應如何塑造司法工作者的形象?

陳雨人:正如現實司法實踐中,不同崗位法律從業者各司其職,共同致力于法治中國、平安中國建設;法治題材影視創作也應塑造更加豐富鮮活的司法工作者形象,讓觀衆通過影視作品見證:政法機關分工合作,齊頭並進;政法幹警勠力同心,攜手向前,努力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影視作品塑造司法工作者時,可以把握三個方面:

首先,要准確反映職業特性。例如,《江河之上》中,在演員的精彩演繹下,羅遠、耿念、林海岚三人性格迥異、形象鮮明,但同時又都具備沉著冷靜、剛正不阿、邏輯清晰等特點——這正是法官的職業特性賦予角色的性格底色。爲努力還原人民法官精神面貌,主創團隊曆時三年多次深入江蘇省各級人民法院和環境資源審判庭調研采風,前期充足籌備在後期創作中厚積薄發,確保了《江河之上》在塑造法官形象方面的准確性、專業性。

其次,要著力弘揚道德風貌。《江河之上》中,林海岚即是一名法官,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當守護個人家庭安甯與捍衛人民群衆利益在時間精力上發生沖突時,她堅定地站在人民一邊。林海岚扮演者呂曉霖曾在座談會中談道:我曾在采風時問過一位法官是否有過同林海岚一樣被當事人跟蹤的經曆,法官沉默片刻後說,“每一名法官都有過”。劇中林海岚是現實中所有忠于職守、大公無私的人民法官的縮影;展現新時代政法幹警兢兢業業、無私忘我的精神風貌,是法治題材影視創作題中之義。

此外,要確保角色真實可信。法治題材影視創作要避免坐而論道拍成“假大空”的說教片,也要避免閉門造車把司法工作者拍成標簽化的“機器人”。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才能帶領劇情跌宕起伏。司法工作者並非十指不染陽春水,也會面對一地雞毛,經曆人生百態。不同的生活境遇塑造出他們不同的性格。當作品中的人物面對情與理的沖突,公與私的糾葛時,依舊堅守底線作出公正抉擇,人物形象才能立體飽滿。只有構建起角色豐富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人物立得住,使作品傳得開。

電視劇《江河之上》人物海報

讓觀衆在追劇放松同時學法知法

《法治周末》:《江河之上》作爲一部現實主義劇作,取材于許多真實案例。近年來,湧現出不少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優秀影視作品。對于這種創作潮流,您有何看法?

陳雨人:影視創作的方法千萬條,最根本的是紮根生活,紮根人民。只有紮根生活,影視創作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只有紮根人民,文藝之樹才能枝繁葉茂,萬古長青。回首國産電視劇發展史,那些收視與口碑齊飛的作品無不是爲國家書史,爲時代立言,爲人民發聲。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廣大影視工作者應繼承社會主義文藝以人民爲中心的優良傳統,堅持溫暖現實主義的創作基調;用現實的厚度積澱作品的深度,用生活的溫度升華作品的高度;用一部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影視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新時代恢宏氣象、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法治周末》:就目前播出的內容來看,劇中哪些情節令您印象頗深?

陳雨人:電視劇《江河之上》取材于多個真實案例,劇情緊湊,張力十足,引人入勝。開播以來,這部劇多日連續高居國産電視劇收視率榜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案件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使觀衆非常有代入感。

以“金雕案”爲例,大學生袁笑笑在網絡上看到私自買賣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的信息,因心疼幼鳥而自掏腰包將金雕買下養于家中,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愛鳥護鳥本是好意,但是袁笑笑卻因不懂法好心辦了壞事,非常具有警示意義。

正如劇中林海岚法官所言:“如果有人非法售賣大熊貓,公衆都會清楚地認識到這是違法行爲;但是同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金雕,大家卻不清楚。”這充分說明普法教育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電視劇《江河之上》正是通過諸如此案的多個精彩情節設計,讓觀衆在追劇放松的同時還能學法知法,從而在生活中尊法守法,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建設添磚加瓦。

《法治周末》:法與情沖突是法治題材電視劇的重要看點,電視劇《江河之上》在處理這一主題上有什麽好的經驗?

陳雨人:司法審判工作,說到底是一項“守心”的工作。要以“如我在訴”的意識辦好關系民心向背的“小案”,讓人民群衆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電視劇《江河之上》中所塑造的法官,正是秉持著“如我在訴”的理念,與百姓共情,爲人民著想,說理論證,情法交融,讓法律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有溫度的規範;讓劇中的當事人切實感受到了公平正義。

來源:法治周末

記者:尹麗

被訪人:陳雨人(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制片人、電視劇《江河之上》項目負責人)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