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養老金”儲備不足?AI揭開事實真相

網信天津 2024-05-24 15:30:25

不久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了2023年養老金收支情況,依舊保持平穩運行。其中2023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比2012年增加一倍。

然而與此同時,關于養老金的討論熱度高居不下,幾乎每隔幾天就會出現新說法。社保繳滿15年“坐等退休”;“養老儲備”不足?又盯上民衆的儲蓄了?熱搜背後是否有魚龍混雜的情況,這其中又有哪些誤區,今天讓我們來揭開真相。

關于“養老金儲備”的事實

在我們搭建的輿情分析平台上,輸入養老金,近三個月全網的討論數超過八百萬。其中出現了一些帶有明顯負面色彩的內容,包括養老金入不敷出、養老金儲備已嚴重不足等等,這樣的信息占比達到了16.8%。

養老金儲備真的不足嗎?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告訴記者,在我們國家的養老金制度中,個人繳納的部分計入個人賬戶,而由您所在的單位繳納的部分,不是儲備制度,而是現收現付制、當年收的當年就發放。

我們找到在過去十年裏,基本養老金的收支數據,發現只有在2020年,也就是疫情第一年,國家爲了減輕企業壓力,大幅減少了養老保險的收繳,從而出現過一次當年養老保險支出大于收入的情況,其他每年的結算都是有結余的。即便真的出現支出大于收入,各級財政部門也會在當年立刻補足缺口。

根據專家的觀點,我們常說的基本養老金的發放,也就是單位繳納的部分,甚至並不是儲備制度,而是現收現付。

儲備的概念從何而來?

記者登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網站,輸入“養老金儲備”,發現出現的結果基本上都是對應“個人養老金”的,也就是自己給自己存錢,與網絡上討論的基本養老金無關。此外還有部分信息提到了“戰略儲備”。那是不是這筆錢不夠了呢?

對此,專家告訴記者,我國早在2000年設立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就是這筆戰略儲備資金。但是這筆錢二十多年了,從來都沒有動用過。目前市值已經達到3萬億左右。

AI拆解“養老金儲備”誤讀演變過程

那麽養老金儲備不足這個說法,究竟爲何會討論熱度高居不下呢?

我們重新精確匹配養老金、缺口、儲備這些關鍵詞,找到了今年以來“我國養老金儲備嚴重不足”相關新聞的傳播情況。消息的最初來源是一家財經媒體發布的短視頻,原始觀看量就超過了六百萬次。

這條視頻的內容源自一段采訪,采訪對象是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也就是剛剛提到的“戰略儲備”資金的負責人,他也僅僅提出希望能夠通過多種渠道豐富“戰略儲備”。

但是視頻的標題,卻忽略了戰略儲備的實際內容,用了“我國養老金儲備嚴重不足”,在隨後的傳播中,許多自媒體不斷放大這個具有引導性的標題,同時拼接很多當前老齡化形勢、養老難度大、勞動力不足等等信息,來試圖將“養老金儲備嚴重不足”合理化。

我們將所有跟這個視頻和標題相關的信息彙總,得到了這樣一張傳播效果圖。不同顔色,代表不同的發布平台。爲了直觀對比,我們找到了人均基本養老金收入這樣正常新聞的傳播趨勢,可以看到其中明顯的不同。

清博智能大模型數據分析專家 郎清平:我們看到這些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明顯呈現出彌漫和擴散的態勢,就是找不到規律的多點發布和擴散。不像正常的信息傳播,有很強很清晰的傳播路徑和輻射性。真假難辨,再輔助以一些煽動性言論的賬號推動,形成快速傳播的趨勢。

養老金謠言、誤讀屢見不鮮

儲備的說法有誤,從源頭就出現了概念的混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像這樣關于養老金的誤讀屢見不鮮。

像最近出現大規模退保的說法,煽動年輕人不要交養老金了。還有關于個人養老金的,比如有人說,“個人養老金,爲了讓人多交錢想出的新辦法”。

我們在時間線上還原這些消息的演變過程。首先是《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23》中提到個人養老金繳存比例仍不高。自媒體賬號卻從中提取出了“參保人員減少”;配上了一張人社部門正常接待的圖片;內容加工成“社保局門前人山人海、退保隊伍拖得老長”。每一個拼湊出來的爆點,都“成功”引起了輿論的關注。

在這裏告訴大家,從2010年《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實施之後,整個勞動年齡期間都不允許退保。也就是退保這個概念現在也是不存在的。

除此之外,還有說現在宣傳個人養老金制度,其實就是國家發不出養老金,變著法收錢。事實上個人養老金的歸屬完全是個人,國家不會進行任何分配和使用。就是爲了讓您退休後的收入來源再多一個。

清博智能大模型數據分析專家 郎清平:大數據其實早已實現了能夠分析出大量的網民群體,他們的情緒價值,制作有可能引導他們的情緒的關鍵詞和文章,甚至是圖片視頻的內容,它的傳播就把誤讀進行了放大。

養老金的實際情況如何?

但與此同時,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原因,確實存在領取退休金的人增多、繳納的勞動力減少的情況。專家告訴記者,首先,無論在任何時候,基本養老金都會是百姓的兜底保障,通過財政、人口等政策的調整,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量發放。

但同時,中高收入人群會出現基本養老金與工資差距較大的情況,在國際社會上,普遍鼓勵中高收入人群通過增加企業年金等形式的第二支柱,以及個人養老金等形式的第三支柱,來爲自己提高養老保障。

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3》中,我們找到了部分人口老齡化國家及發達國家的養老金體系第二、三支柱的發展情況。加拿大在1957年就建立了第三支柱,是建立最早的國家。日本作爲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從2001年開始建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來充實原有的養老保障體系。

我國也在2004年出台《企業年金試行辦法》,正式提出企業年金一詞。並在2022年啓動個人養老金制度,截至目前開立賬戶人數已超過6000萬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鄭秉文: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人口現象,國家鼓勵建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在人退休之後,他的退休收入來源能夠多樣性,三個來源比一個來源要多,穩定性要好。

在調查中,專家表示養老金的政策會不斷根據當前的人口、經濟形勢進行動態調整,不能依據單一維度計算、制造焦慮。

養老金關系著人們退休後的生活質量,是每個人都關心的話題。正因爲是社會熱點,會出現各種真假難辨甚至是煽動性的言論。在龐雜的網絡信息中,不要輕信誤讀,引起更大的傳播和謠言。

來源:央視新聞

審核:郦陳雪

編發:馬 凱

素材整理:陳卓、呂昕洺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