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頂尖謀士——諸葛亮

了了情感 2020-04-11 16:40:03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生平經曆: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于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爲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禅繼位,諸葛亮被封爲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于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禅追封其爲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爲武興王。

諸葛亮作爲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産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衆”。諸葛亮“踵迹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産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産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諸葛亮在世時被封爲武鄉侯,死後追谥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爲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對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亮不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範。他樹給後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榜樣。他以獨特的見解,以及對時事的深刻認識,成爲劉備的得力助手。綜觀曆史長河,君臣之間似乎總是存在微妙的權勢關系,多少忠臣將士,不得善終,君怕,功高蓋主,臣怕,君生猜忌,但是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超越君臣,肝膽相。諸葛亮對劉禅的全力輔佐,已經不僅僅是一般的君臣之間的任用諸葛亮對劉禅是對已故朋友的一分責任和報答,這分責任感和完全信任留爲美談。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爲國操勞不斷。後人爲了紀念他,與成都修建武侯祠,年年祭祀。唐朝大詩人杜甫流落于武侯祠時高吟“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

0 阅读:21

了了情感

簡介:感悟人生,你有故事,我們情感共鳴,我們相遇,就是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