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華盛頓的關稅謊話,越編越難圓

海外網 2024-05-25 18:50:37

來源:環球時報

當地時間23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七國集團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上表示,在面對中國“工業産能過剩”、導致“宏觀經濟失衡”時,需建立“明確而統一的戰線”。耶倫還敦促“受中國産能過剩問題影響的國家”作出反應。此前一天,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表示,中國“産能過剩”問題不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雙邊挑戰,而是全球性挑戰,“有可能造成全球市場失衡、不穩定”,美國希望與盟友就此達成共識。

不難看出,美方在對中國高舉關稅大棒之後,正向外尋求組建一個打擊中國先進綠色産能的“關稅聯軍”。但美方的做法“扭曲了貿易和投資”,這是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給定了性的。IMF還敦促“美國最好保持開放貿易政策”,否則“全球經濟恐因此付出高昂代價”。現在美方卻俨然以全球市場的維護者自居,它有多振振有詞,其所作所爲在國際社會眼裏就有多荒誕可笑。

自華盛頓宣布對華加征新一輪關稅以來,或爲自己破壞自由貿易的行爲尋找“正當性”,或爲堵塞國際上批評美國的悠悠衆口,或爲影響其他國家尤其是歐洲的認知,美方在爲何要加征關稅這個問題上一直喋喋不休,詞兒換了好幾套。從“保護美國的工人和企業”“不讓中國吃我們的午餐”到“防止美歐共同的風險”,美方的謊話越編越難圓,以至于連加征關稅“防止全球經濟失調”“造福世界各地的人民和經濟”這樣的話都編出來了。《紐約時報》披露,華盛頓內部人士開玩笑說,“美國貿易代表應該改叫美國反貿易代表”,說明這套自我包裝的話術連美國政治精英自己都不信,更遑論拿去诓騙國際輿論。

從“中國産能過剩威脅美國企業”,到“中國産能過剩威脅全球企業”,美國話術的不斷變化,反映出的是它不斷遭遇的挫折。客觀形勢發展至少有兩點出乎美國自己的預料:第一,它沒想到內外輿論的反對聲這麽大。從新征關稅宣布當天開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以及《金融時報》和路透社等就不斷予以唱衰,給華盛頓帶來的輿論壓力是巨大的。華盛頓高官甚至要拿出“加征關稅不會升高物價”“不代表美國轉向保護主義”這樣的詭辯來回應。IMF對美方扭曲貿易和投資的批評,更是逼得美方不得不咬定“這是必要之舉”,這已經等同于吵架了。

第二,美方沒想到要說服歐盟和其他國家,阻力居然如此之大。美方高官越是頻繁就所謂“中國産能過剩”問題發表言論,督促、勸說、威逼盟友和自己一條心,實際上越反襯出很多國家在這個問題上跟美國不是一條心。《華爾街日報》透露,歐盟不願與美國在關稅問題上協調配合,許多歐洲官員對華盛頓的對華政策持懷疑態度。更不用說來自歐美企業和行業的反對聲音。馬斯克23日直言特斯拉不需要政府激勵措施也能保持對中國同行的競爭力,並表示對美方的新關稅政策“感到非常驚訝”。此前,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直言,制定新的關稅措施並陷入保護主義的做法是錯誤的。寶馬集團董事長奧利弗·齊普策則表示,限制中國汽車制造商是荒謬的。

實際上,那些批評美國的聲音,盡管現在在華盛頓聽來異常刺耳,卻是真正的“良藥苦口利于病”,因爲曆史一再證明,靠保護主義不可能讓某個産業乃至某個國家的經濟強大起來。“中國産能過剩”當然不是中美之間的問題,而是美國自己競爭力出了問題。用關稅和各種非關稅壁壘去保護所謂弱勢産業,不僅起不到什麽保護作用,反而會加速這個行業的“擺爛”,這在過去已經得到反複驗證。美聯儲紐約分部在今年4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當中承認,沒有發現美國對華貿易管制對制造業“回流美國”有所幫助的證據,美國企業在被迫與中國供應鏈“脫鈎”後,不但找不到替代供應商,在市值、銀行貸款、盈利能力和就業等方面也都出現了下降。

事實上,美方對中國經濟的鼓噪多年來從未停止,這些鼓噪也從未成功擾亂過中國發展的節奏。如今,已經“沒有任何關稅能夠大到足以真正削弱中國在全球綠色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更何況,中美在新能源産能的合作方面本應大有可爲,不應該是削弱與反削弱的關系。正如有英國媒體感歎的,盡管美國想了那麽多招數,但“根與枝脫鈎”仍將難以實現。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