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蹲點調研采訪】桐梓墨倉書院:傳承“惜字”文化煥發鄉村魅力

天眼新聞 2024-05-22 14:41:13

在提及鄉村時,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的甯靜與恬淡,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瑣碎。

然而,鄉村生活遠不止于此,它還蘊含著“琴棋書畫詩酒花”的文化內涵與生活情趣。

在桐梓縣茅石鎮,墨倉書院如同一顆鑲嵌在山間的文化明珠,散發著悠遠的曆史氣息和濃厚的藝術氛圍。

在這裏,你可以邀請三五好友,品茗暢談,揮灑書法;

在這裏,你可以透過書院的窗戶,遠眺青山綠意,看著雲卷雲舒,聽著文化曆史故事,感受這種格外雅致的生活方式。

初夏午後,車輛在茅石鎮蜿蜒的鄉間水泥路上穿梭,兩側是郁郁蔥蔥的青山。

在一處林蔭遮蔽的小道旁,車輛緩緩停下,茅石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指向不遠處,語氣中帶著一絲敬意:“墨倉書院,我們到了。”

沿著青石板鋪就的林間小道拾階而上,竹子編成的柵欄仿佛是通往文化的橋梁。

終于,墨倉書院的身影映入眼簾。古樸的木質房屋,散發著原木的溫暖色澤,踏入堂屋,眼前是一排排整齊的木質書桌,桌上擺放著毛筆和書法紙,牆上則挂著雅致的書法作品。

書院的院長羅永正上前熱情迎接,他向記者介紹,墨倉書院不僅是中關村的文化的象征,更是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爲村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台。

“爲何取名墨倉?”記者好奇地問。

“墨耕村野,惜字研心,宅似倉形,涅槃新生,故得名墨倉。”羅永正解釋。

在書院正大門,兩個設計精致的字庫塔格外醒目,其設計靈感來源于古代與字紙相關的六個聖賢雕像:造字的倉颉、傳道的孔子、主持文運的文昌帝君,以及造紙的蔡倫、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

羅永正強調,這種設計體現了對字紙的敬重,即“敬惜字紙,惜字如金”的理念,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每一個人去傳承和發揚。

在書院的一角,一個懸挂在木質房屋柱子上的竹簍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簍中裝滿了丟棄的草稿紙,墨香依舊。

羅永正解釋說,本地居民有著深厚的惜字傳統,過去每戶人家的門前都會有一個紙簍,用于收集書寫後的廢紙或廢書、廢報,之後會在村裏的“字庫塔”中焚化,以示對文字的尊重。

墨倉書院,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建築,它是一段曆史的記憶,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一處心靈的歸宿。

來這裏的體驗的遊客留言:“在山間的微風中,聽著樹葉的沙沙聲,感受著墨香和茶香的交融,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甯靜和滿足。”

左側的工作室兼具廚房和活動場所的功能,充滿了生活與藝術的融合。

“請到這邊來喝茶。”

羅永正邀請記者共享品茗時光。在墨倉書院的茶座中,他親手泡上一杯茶,一邊講述著關于墨倉書院的文化曆史故事。

透過玻璃落地窗,遠眺著窗外的風景,這樣的氛圍,既甯靜又雅致,讓人沉浸其中。

隨著談話的深入,羅永正的熱情被點燃,他提起毛筆,蘸上墨汁,揮毫潑墨,片刻之間便完成了幾個字。這些字,不僅是書法藝術的表現,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傳承。

墨倉書院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成爲展示鄉村文化建設和生態規劃的窗口。

桐梓中關村,有著兩百多年村史的文化村落,惜字文化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符號,這裏的村民對中國漢字文化格外尊重和愛惜,種地的老農都可能隨筆寫出一手漂亮的書法。

如今,以挖掘中關在地的特色與文化爲基礎,墨倉空間成爲集鄉村教育、鄉村文化、鄉村旅遊三個方面來經營的鄉村綜合性文化活動空間。茶室、圖書室、繪畫室、書法間、手工房等正吸引衆多遊客前來體驗。

“幾年前這裏還沒通自來水,也沒有網絡,手機信號差。”羅永正說,但通過兩年多時間的打造,這個深山裏的村莊,通了水源,修建了基站,遷入了光纖,山清水秀的環境裏,民房改建成了民宿,在這裏可以體驗完美的鄉村美好生活。

茅石鎮在文化打造方面有著長遠的規劃與願景。該鎮不僅著眼于當前的文化振興,更致力于未來村級産業的發展、生態的優化、民房的升級改造以及鄉村文化的深度修複。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當地村民的生活,提升了鄉風文明,更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些努力,茅石鎮正逐步實現著其對鄉村未來的美好願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唐正平 邱勝

編輯 劉振梁

二審 李傑

三審 錢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