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記錄反映了中國曆史上最悲慘、最恥辱的時代”

文史磚家 2024-05-23 16:33:17

文|格瓦拉同志

光緒二十六年九月十七日,即公元1900年11月8日,距離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簽訂僅過去兩個月時間,尚未從“庚子國難”的沉重打擊中緩過氣來的大清朝廷,再次迎來一記“悶棍”——沙俄通過非法的《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侵吞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龍興之地”東北三省。

作爲清朝“當家人”的慈禧太後不明白,帝國一向把沙俄視爲“好朋友、好鄰居”,它怎麽可以幹這種“背後捅刀”的事情?而對于沙俄赤裸裸的侵略,她又能拿出怎樣的應對之策呢?

原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後,永不滿足現有版圖的俄國,制定了一個瘋狂的侵華戰略-“黃俄羅斯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從新疆中俄邊境的喬戈裏峰起,到遠東海港海參崴爲止,中間連成一條直線,將線北的外蒙、東北三省全境、新疆絕大部分、內蒙古大部分地區予以占領,像號稱“小俄羅斯”的烏克蘭、白俄羅斯一樣,變爲沙俄的領土。

黃俄羅斯計劃示意圖

如果“黃俄羅斯計劃”最終得以實現,那麽中國將喪失整個東北地區,內外蒙和西北地區大片國土亦將淪陷,面積達400多萬平方公裏,約占當時國土總面積的1/3。彼時,中國將退守所謂的“本部18行省”,以長城爲中俄國界。但是,考慮到沙俄貪得無厭的本性,接下來它很可能會越過長城繼續南侵,將整個華北也囊括到版圖當中。一想到此,便令人不寒而栗。

爲了實現“黃俄羅斯計劃”,尼古拉二世利用甲午戰爭後中國強烈的仇日情緒,加速拉攏清政府,打著締結盟約的幌子,首先對東北三省實施滲透、侵吞。爲充分地釋放“善意”,尼古拉二世先是聯合德法兩國,迫使日本退還遼東半島,緊接著又利用李鴻章訪俄的機會,通過威逼利誘的方式,迫使後者簽署《禦敵相互援助條約》(又稱“中俄密約”,1896年)。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按照這個密約,沙俄以幫助中國抵抗日本爲借口,不僅獲得軍艦可自由駛進中國任何口岸的權利,還取得在黑龍江、吉林修築鐵路(中東鐵路)及駐軍的權利。與此同時,沙俄還在東北地區廣設教堂、學校、學會等機構,並發行多種報紙、雜志,意在對東北三省實行文化侵略,弱化當地民衆的反俄情緒。不久,沙俄又強行租借旅順、大連。至此,整個東北地區便成了沙俄的勢力範圍。

然而,要想徹底吞並中國東北,還必須借助軍事占領。因此,1900年7月,尼古拉二世打著“剿滅”義和團、“保護鐵路”等旗號,悍然出兵10余萬、兵分五路入侵東北地區,很快便占領全境並大肆屠殺中國軍民,制造了“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在內的一系列慘案。同年,沙俄強迫盛京將軍增祺簽署《奉天交地暫且章程》,將整個東北變成沙俄實際上的殖民地。

侵略東北的沙俄軍隊

然而,東北是滿清的“龍興之地”,絕對不能放棄。因此,消息傳到北京後,舉朝嘩然,慈禧太後和光緒帝無比震怒,不僅將增祺革職查辦,並堅持不簽字、履約。事後,清廷派員趕赴俄都聖彼得堡,就更改章程以及收複被占領土等問題與沙俄進行談判。1901年1月4日,談判正式開始,俄方代表爲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而中方代表則是清朝駐俄公使楊儒。

楊儒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官,字子通,號退庵,奉天鐵嶺人,隸屬于漢軍正紅旗,同治六年(1867)考取舉人。從光緒十四年(1888年)開始,楊儒相繼擔任江蘇鎮海道道員、浙江溫處道、安徽池太道等職務,光緒十八年(1892年)開啓外交生涯,起初擔任駐美公使兼斯尼巴亞(西班牙)和秘魯公使,4年後又調任出使俄、奧、荷三國公使,外交經驗非常豐富。

楊儒擔任駐俄公使多年,對其寡廉鮮恥、貪得無厭的本性頗有體會,深知若想在談判桌上達成較爲合理的結果,一定要在談判開始時就要頂住俄方的威脅、訛詐,擺明本方的堅定立場。因此,楊儒在談判首日便甩出一句硬話,稱《奉天交地暫且章程》“幹預內政,侵我主權,斷難接受,須重修約稿。”

1899年楊儒(中)與同僚胡惟德、何彥升參加第一次海牙會議的合影

沙俄當然不會被楊儒的硬話嚇倒,先是由拉姆斯多夫口頭提出13項條款,意在由沙俄實際控制東北三省,並聲稱必須以此爲基礎進行談判。在楊儒提出異議後,沙俄財政大臣維特“摻和”起來,正式提出議款12條,雖然比先前減少1條,但索要的權益卻更多,不但要求駐軍東北三省,而且還要求清廷給與沙俄在新疆和內蒙古的特殊權益,但同樣遭到楊儒的拒絕。

就在談判期間,沙俄政府不斷地向清廷施壓,而李鴻章鑒于中國剛剛經曆完一場大戰亂,根本無力對抗沙俄的勒索,竟與軍機處電告楊儒“全權定計”,並聲稱“朝廷不予遙制”,意在勸說楊儒接受沙俄的要求。然而,楊儒深知一旦自己立場松動,勢必會造成談判桌上的不利局面,自己身敗名裂事小,將大片國土拱手讓人則後患極大。

陸徵祥

正因如此,楊儒對李鴻章和軍機處的電文置之不理,依然采取“拖”字訣來對付沙俄的各種恐嚇、羞辱,希望能以時間換空間,爭取轉圜的機會。整個談判期間,楊儒與拉姆斯多夫激烈交鋒13次,每一次均由下屬陸徵祥擔任翻譯和記錄,經整理後電告給清廷。陸徵祥事後回憶談判過程時,不無悲憤地說道:“這些記錄反映了我國曆史上最悲慘、最恥辱的時代。”

楊儒的努力沒有白費,由于沙俄在東北的行動觸犯英、美、日等國的利益,引起它們的關切和幹預,在這種情況下,清廷決定采取強硬立場。3月26日,中國拒絕簽約的電文送抵聖彼得堡,沙俄迫于各方的壓力,終于同意廢棄《奉天交地暫且章程》,改而與清朝簽訂簽訂《交收東三省條約》,並答應分階段撤軍。由此,中國成功地保住東北三省的主權,而首功之臣非楊儒莫屬。

中國能保住東北三省,以慈禧太後爲首的清廷必須感激楊儒

漫長而痛苦的談判過程,耗盡楊儒的精力,導致其身體每況愈下,終至臥病不起。就在談判結束後不久,楊儒便被緊急送往德國治療,同年7月又返回聖彼得堡,但情況卻並不樂觀。在此期間,楊儒聽聞清廷頒布“新政”上谕的消息後,遂抱病向朝廷上《變法條議》,憂心國事之情可見一斑。1902年2月17日,楊儒因病重不治,在聖彼得堡去世,終年63歲。

參考書目

1.丁名楠、余繩武:《帝國主義侵華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華史》,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美]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4.[清]楊儒:《楊儒庚辛存稿》,知識産權出版社2013年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