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第一年,我軍各野戰軍殲敵如何?華野居首,東野排名第三

妙之評過去 2024-05-23 07:38:59

從1946年6月中原突圍開始,再到1947年6月,解放戰爭打了整整一年。

在這一年中,如果單從控制的土地上看,很多都認爲都認爲老蔣是占據優勢的。

他們這麽說也有自己理由,畢竟在1946年我軍失去了部分根據地,比如華北的張家口、東北的長春、沈陽和四平等地,而且老蔣將戰火燒人解放區,確實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可就在老蔣以爲自己勝券在握的時候,很多外國記者追問主席的時候,他卻胸有成竹的說說:

勝利還是屬于人民。

那麽爲何當時其他勢力都在說老蔣獲勝的時候,主席卻還說是我軍在第一年解放戰爭中獲得了勝利。

雙十協定上的老蔣和主席

高瞻遠矚的主席

在1946年面對美軍記者的提問,老蔣則是信誓旦旦德說,在解放戰爭第一年,國軍取得的全面勝利。

他說道:

國軍已經深入到解放區的內部,陝北的我軍首腦機關都已經被迫從延安朱轉移到大西北的鄉村野外。在西北的陝甘甯地區,當地的産量減少50%,而軍工和經濟賴以運轉的棉花則減産2/3。

外國記者和主席在延安

同樣“勝利”還出現在山東戰場。

雙方在山東和蘇北投入將近百萬大軍,如果加上之前的民工和民兵等地方武裝,參戰人數則達到200多萬人,而大量青壯上戰場。

陳老總在孟良崮的之戰後說道

“人力、物力的消耗空前巨大,山東的水都幾乎要喝幹”。

和山東戰場一樣,另一個主要戰場——劉鄧所在的晉冀魯豫戰,用當時鄧公的來說,就是

“農民的雞、豬、牲口看見的不多了,村莊的樹也不見了”。

充滿自信的陳老總

持有這種觀點的的還有老蔣的盟友——美軍。

當時的美軍觀察員說道

“他(老蔣)占領了整個華北的大城市和約一百六十多個中小城市,你從地圖上——地圖上只標出城市——就可以看到他占了多少土地。”

……

解放戰爭開始前的形勢圖

可面對老蔣擺出來的大勝,主席卻表現出了其開朗性格,和超前的戰略眼光。

對于老蔣所謂占領的城市和地盤,主席也表現的很鎮定。

主席甚至在面對媒體的采訪爲何解放區變少時,還幽默的笑說他們僅僅得到的是——“空蕩蕩的大樓和美軍的大號新聞標題”。

在主席看來,從長遠的角度上看,我軍是絕對能夠打敗老蔣。

因爲老蔣的優勢只是臨時起作用的因素。

“老蔣雖有國外援助,但是人心不順,士氣不高,經濟困難。我們雖無外國援助,但是人心歸向,士氣高漲,經濟亦有辦法。因此,我們是能夠戰勝老蔣的,全軍對此應當有充分的信心。”

對勝利充滿自信的主席

至于老蔣鼓吹的的解放區雖然丟失了所謂大量的土地和大的城市,但對于我軍來說並非壞事。

爲何這麽說?

一方面,這可以解除我軍的防守負擔,得以集中兵力在運動戰中消滅國軍,比如在華北地區,國軍占領平津,卻只能在幾個大型鐵路線城市來回蹦跶,一旦在廣袤的農村地區進行作戰,就有被我軍在運動中殲滅。

在東北地區,經曆過四平戰役後,我軍在黃克誠大將的建議下,提出“放開大陸,占領兩廂”的策略,將杜聿明集團牽制在沈陽和長春等幾座大城市裏面,收尾不能相顧,並發動群衆,不斷壓縮國軍的控制範圍。

1947年東北形勢圖,優勢依然在我

另一方面,作戰中,也能發揮我軍在運動戰中優勢,不以一城一地爲得失,得以穿插和大迂回作戰,在運動中消滅國軍。

在這一點上,粟裕大將更具發言權,在蘇中七戰七捷,以及1947年的宿遷、萊蕪和孟良崮等戰役上,粟裕都是以周邊縣城和城市吸引國軍,分散其主力,最後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而進入解放區的國軍壓根就沒有群衆基礎,失去支持的他們如同聾子和瞎子。

在主席眼裏,人永遠比地更重要。

所謂: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失人。

萊蕪戰役中被粟裕“耍龍燈”戰術圍殲的李仙洲集團

其實不僅當時主席的心態樂觀,我軍的高層們對于第一年戰爭的得失同樣也是持勝利的看法。

朱老總說過

“我們放他們進來,他們駐在城市裏,一派隊伍出城要糧,我們就把他吃掉。吃得差不多了,我們就收複城市。”

陳老總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摒棄了以前的幽默風格,一本正經的說道

“按傳統的軍事戰略,我們應該調最精銳的部隊去保衛城市,並考慮我們能據守多久。但是,我們根本不這樣做。我們所考慮的是,我們能消滅掉多少出動的蔣軍,他們遭到重創之後,將于什麽時候撤退,以及在他們潰退時,我們將如何進一步消滅他”,

陳老總帶領下的華野

當然,我軍領導人之所以對未來充滿信心,其根本原因來在于我軍在這一年取得的戰果。

判斷戰爭是否成功,殲敵多少永遠是硬指標。

那麽,在解放戰爭第一年期間,我軍擊敗了多少國軍呢?

解放戰爭第一年殲敵

在1945年戰爭開始的時候,當時主席對各根據地分配了殲敵作戰指標,但各戰區的殲敵指標卻遠超主席的估算,比如主席在《三月總結》中提到,我軍在1946年6-10月中要求殲敵25個旅,但各解放區卻一共殲敵的71個旅。翻倍完成了任務。

據不完全統計:

在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的一年中,一共殲滅了國軍正規軍和地方部隊在內112萬,極大削弱了國軍的戰爭潛力。

繳獲的國軍裝備

那麽,在解放戰爭過去一年中,各大戰區和野戰軍的戰績如何呢?消滅了多少敵人?

在1947年7月的時候,周總理就總結和統計出了各解放區的殲敵數。

排名第一的是陳粟率領的華野,在過去一年中一共殲滅了43.4萬國軍主力。

這個戰績是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中合算在一起的戰績。在1947年1月之前,兩個野戰軍還是各自在山東和蘇中(蘇北一帶)作戰。在這些戰績中,還沒合並之前的粟裕帶領的蘇中野戰軍七戰七捷,蘇中保衛戰勝利,陳老總率部在山東反擊戰也打的有聲有色。而合並之後,新的華野,相繼取得了魯南、萊蕪和孟良崮戰役等勝利,特別是萊蕪戰役消滅國軍李仙洲集團,以及孟良崮打掉國軍精銳整編74師。

被俘虜的國軍

可能很多人說,這個戰績是山東和華中兩大野戰軍的戰績,但實際上即使兩個野戰軍算在一起,野戰部隊也才27萬,和晉冀魯豫差不多,要略少于東北的民主聯軍,卻殲敵40多萬,而且打的都是精銳部隊,如國軍第5軍,整編第7、11、25和74軍這些精銳,這個戰績實至名歸。

排名第二的則是,劉鄧帶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合計殲敵28.7萬。

在抗戰的時候劉鄧帶領的129師就一直是我軍的一支王牌部隊,早在抗戰剛結束的時候,當時不甘寂寞的閻老西就喜歡在山西地區搞摩擦,1945年9月,忍無可忍的我軍開始反攻,在晉中、上黨等戰役中擊敗了晉綏軍的主力,解放戰爭還沒開始,閻老西就已經精銳喪失,只能龜縮在大同和太原幾處城市。

而到了解放戰爭開始之後,劉鄧出正太路作戰,在魯豫戰區兩個月殲敵5萬人,輾轉晉冀魯豫4省,不斷在外線對國軍施壓,打亂其戰鬥部署,爲後來千裏躍進大別山提供了運動空間。

劉鄧在出擊隴海線戰役中繳獲的國軍重炮

殲敵第3的則是林總的東北民主聯軍(東野的前身),合計殲敵17.8萬人。

可能很多人會問爲何第一年解放戰爭中,林總所部殲敵不如陳粟和劉鄧,要知道林總可是和粟裕都被稱爲我軍的戰神。其實這一年並非林總能力不行,而是東北本來就是以發展爲主,軍事爲輔助手段,不像其他兩個戰區一樣經常打仗,而且當時出關的我軍才10萬人,不到1年擴軍成30萬(野戰軍),部隊成分雜,也是需要磨合的,因此作戰戰役並不算多。

可就這樣,林總也殲敵不少。面對精銳的國軍新1、6,第13、52、71等軍隊也打出了四平保衛戰等大戰役,殲滅和消耗了國軍在東北的精銳部隊。

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保衛戰

而除了這三個戰區之外,聶帥率領的晉察冀軍區殲敵14萬,彭總和賀老總率領晉綏(陝甘甯)殲敵8萬人。

而之所以殲敵這麽少,也是有很多客觀原因的。

先說聶帥這邊,晉察冀是我軍的模範根據地,常年有很好的群衆基礎,因此國軍也只能在平津一帶活動,而且聶帥對面的是李宗仁和傅作義兩個地方派系話事人,都是以謹慎出了名。

因此,除了張家口等大戰也沒有什麽大仗可以打。自然殲敵也少,而且晉察冀也是以發展爲主。

彭總和賀老總倒是經常和胡宗南和閻錫山死磕,但奈何部隊太少,陝甘甯邊防軍常年近25000人,雖然打了很多漂亮仗(青化砭等戰役)但始終沒有大規模的兵團決戰,而且皆是以運動戰爲主,每次作戰只能殲敵整旅和團,不如華東一樣整建制軍、和整編師殲敵。

主席從延安轉移

此消彼長,在殲敵之余,我軍也得到了充分的擴充。

經過一年的時間的內線防禦作戰,我軍總兵力也從127萬增加到195萬。

而之所以我軍兵力得到擴充的原因,其實不外乎這兩個——一是我軍大量的二線部隊和民兵經過戰鬥的洗禮後連同很多戰場上的解放戰士補充到了正規軍,各軍區二線兵團都升格爲主力部隊;二是土改之後得到土地的群衆紛紛組織青壯年參軍,各地青年參軍熱情無限高漲。

大量農戶子弟參軍

對于國軍來說,別看他們地盤還是這麽多,但很多一線精銳部隊已經被我軍的消滅,新拉的壯丁部隊雖然也有300萬(200多個整編旅)但質量已經嚴重下滑,用于機動作戰的部隊更是捉襟見肘。

而面對國軍這個千瘡百孔的防線,我軍戰略反擊的時機已經到來。

1 阅读: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