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會上,龐統一句回怼,當衆揭穿了劉備真面目,可惜魏延不懂

一木說史 2024-03-26 18:18:12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這個時期,各方爲了打壓對方,都開始想方設法挖掘人才。

以蜀國爲例,劉備招攬到身邊的謀士,除了諸葛亮以外,其實還有一個名叫龐統的人。

這個人的謀略、才能與諸葛亮不相上下。

如果說臥龍是諸葛亮的代名詞,那麽鳳雛的代名詞就一定非龐統莫屬。

可惜這個人壽命不長,只活了36歲。

但就是這麽短的人生,他卻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成了三國曆史上十分具有分量的人物。

那麽,龐統的能力到底出衆在哪裏?作爲劉備的謀士,他眼中的劉備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

龐統坎坷的仕途之路

東漢末年,荊州地區頗有影響力的龐氏家族,其掌門人龐德公結識了許多名人,諸葛亮、司馬徽都是他的朋友。

作爲叔叔的龐德公,在知道了自己的侄子龐統才能出衆後,將他推薦給了好友司馬徽。

龐統前去拜訪司馬徽的那天,司馬徽正在桑樹上采桑,起初,他見到這個其貌不揚的人時,還不以爲意。

但在采完桑和龐統聊天時,司馬徽驚訝了,他發現眼前這個年輕人,雖然長相不佳,但卻才華橫溢、談吐不凡。

對于當今形勢,龐統不僅了如指掌,還能時不時給出自己的見解。

天下能有這樣聰慧的人,司馬徽大感欣慰,龐統的才識過人也由他傳開。

此時,正值公元209年,周瑜經過一年的南郡之戰,成爲了南郡太守。龐統在周瑜的管轄地出任左使郡攻曹。

因爲與周瑜治國思想接近,很多機密事情周瑜都讓龐統參與。

這讓龐統感受到了,周瑜對他的知遇之恩,因此做起事情來更加盡心盡力。

但好景不長,兩人的相識僅僅只有一年,周瑜在計劃征討益州前突然病故。

南郡太守也換了新人,新人陳普與龐統之間,在處理政務上多少有些分歧。

于是,給周瑜送完喪後,龐統另謀出路,開始投靠孫權。

孫權見到龐統後,因其相貌醜陋,而拒絕用啓用他,又縫此時劉備正在荊州廣納賢才。

得到消息的龐統,只身前往荊州拜訪劉備。

劉備對龐統的聲名在外也是早有耳聞,但見到真人長相後還是猶豫了。

但他架不住諸葛亮和東吳魯肅的推薦,最終還是接納了龐統,給他授予了個耒陽縣令的小官職。

在耒陽縣,龐統因爲要在縣中經常處理一些雜事,而這些雜事又不足以顯示他的才華,而開始疏于理政。

不僅如此,他還邀請一些文人墨客過來吟詩作對,這引起了當地百姓的不滿。

劉備的義弟張飛得知此事後,帶著一隊人馬,來耒陽縣查崗,他怒斥龐統不理政務,但龐統卻絲毫不懼怕。

他在張飛怒斥的間隙,准確無誤的把公務辦完了,並且沒有出任何纰漏。

張飛回到荊州後,向劉備彙報了龐統的才能,大力推薦龐統來荊州協助劉備處理政務。

龐統過來後,也不負衆望,他不僅表現出了自己在政務上的才能,還展示出了他在軍事上的才能。

他給劉備獻計了許多策略,但在最爲出名的獻計征蜀的戰役中,他不幸身亡。

也正是在佂蜀的過程中,他看清了劉備的真實面目。

劉備的假象

劉備一直都有複興漢室的想法,他認爲西川是漢室的舊地,是他正統所在。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得到了荊州的大部分地方,鞏固了在中原的根本。

想奪取川西,又要保證自己在荊州這邊的實際控制權,爲以後東西兩邊對峙奠定基礎。

劉備開始找謀士爲自己出謀劃策。

諸葛亮就提出,荊州擁有豐富的人口和資源,應該優先拿下整個荊州。

龐統卻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認爲荊州就是因爲地理位置的優勢,長期以來被兵家爭奪,如果優先占據荊州,後面還需要長期投入人力、物力,來抵禦對荊州虎視眈眈的孫吳和曹操。

他建議不如以益州爲根據地,壯大自己的實力,往涼州方向發展,鞏固自己在川蜀的格局。

針對具體的實施計劃,龐統還准備了上、中、下,三個策略。

上策就是直接進攻,中策就是假借回荊州,趁益州兵馬送行時包圍起來,下策是循序漸進奪取益州。

劉備選擇了第二個計謀,並且戰役獲得了成功,在舉行慶功宴時,當衆說出了“今日之會,可爲樂乎”的話語。

龐統聽後很生氣,他認爲不管什麽樣的戰役,都不應該在百姓受苦的情況下大行其樂。

對此,宴席上,他反駁了劉備:“伐人之國而以爲樂,非仁者之兵也。”

喝酒正在興頭上的劉備,聽後勃然大怒,竟然以“武王伐纣,前歌後舞”的例子來回擊龐統。

通過這些事情,龐統看出了劉備並非表面上看到的才能出衆、充滿仁義,真實的劉備只是在利用身邊的這些人和事謀權,滿足自己的野心。

然而,同在酒桌上吃飯的魏延,看到兩人的對峙卻沒有想明白其中深意。

他仍是簡單的認爲,跟著劉備就能複興漢室,卻沒有看清謀權之人的本質,就是極其自私,以戰爭取樂。爲這樣的人幹活,自己充其量不過是劉備眼中的一枚棋子。

魏延最後在北伐戰役中,因爲用兵太剛,被殺。

如果魏延能早早認清這酒桌上的一幕,早些領悟政治中隱藏的深意,或許在選擇自己所走的道路時就能多做一份打算。

益州戰役一年後,龐統便英年早逝,在另外一場戰役中犧牲。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