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發達的美國,基建爲什麽拉胯?或從大橋被撞中找到原因

巫師商業 2024-05-20 19:37:03

閱讀前麻煩點一下關注,便于您後期持續關注相關內容。

大家都覺得美國無所不能,經濟、軍事、科技一把抓,全球領先那是沒得說,但你知道嗎?美國的基建其實挺讓人頭疼的。就拿最近橋梁被撞和去年火車脫軌這事來說,不只是偶發事件,而是暴露了美國基礎設施老化嚴重的問題。

這不僅影響了美國的工業效率,還讓我們看到了美國經濟發展背後的一些隱患。雖然金融業風生水起,看起來美國還是世界老大,但這基建問題不解決,美國的未來發展肯定是個大問號。

美國“實業空心化”

美國被全球認爲是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的佼佼者,似乎在每個領域都占據著無可爭議的優勢。

特別是金融業,美國幾乎可以說是掌握著全球經濟的命脈。

但不是所有光鮮的表象都代表真實情況。當我們深入觀察美國的實體經濟時,會發現其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國的金融業無疑是非常發達的。

通過金融工具和市場操作,美國能在金融危機中相對輕松地爲自己“回血”,即通過影響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來爲自己的經濟找到出路。

同時,這種做法往往會讓依賴實體經濟的國家感到壓力山大,因爲它們可能會變成美國金融策略中的“犧牲品”。

雖然美國的金融行業看起來很賺錢,但實際上這背後隱藏著一些問題。

美國曆屆總統,包括特朗普總統,都試圖防止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形成壟斷,還試圖通過發起貿易戰促使美國的制造業從海外“回流”到國內。

這些舉措實際上是對“實業空心化”的一種回應。

長期以來,美國的實體經濟正在逐漸衰退,這不僅影響了國內的就業和産業發展,也削弱了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

實業空心化的核心問題是,與其慢慢賺錢的實體産業相比,金融行業能更快速地聚集資本並實現利潤最大化。

這種差異導致了資本大量流入金融市場,而忽視了對制造業和其他實體行業的投資。

結果就是,雖然華爾街看起來光鮮亮麗,但美國社會的真實財富創造能力卻在減弱。

金融指標如美股指數、美債收益率雖然常被用來衡量經濟健康,但它們並不能全面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

一個國家的經濟健康是建立在強大的實體經濟基礎之上的。這包括了生産力的高效、完善的基礎設施、穩定的市場需求等多個方面。

美國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是,盡管金融市場發達,但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實體産業萎靡不振。

從根本上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動力源自于其生産力和市場的繁榮。

美國雖然是一個大國,需要強大的生産力支撐龐大的市場和基礎設施,但目前的情況是,它在某些方面已經開始落後。

例如,美國的物流、能源和通信系統雖然覆蓋廣泛,但由于長期缺乏必要的維護和更新,效率和安全性都開始受到質疑。

事實上,實體經濟的繁榮穩定才是國家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石。

曾幾何時,美國在全球工業與科技領域獨占鳌頭。

然而現如今,部分核心的工業部門已呈現出疲態,亟需外界投融資及先進技術以支撐其基礎設施建設及高端制造業的蓬勃發展。

事實上,美國現在的工業面臨的挑戰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問題。隨著全球生産鏈的重新布局,美國需要找到新的方式來激活其制造業和實體經濟。

這包括投資于新技術、改善工人技能培訓、更新老舊的基礎設施,以及創造更有利于生産和創新的政策環境。

對于美國來說,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平衡金融行業的發展與實體經濟的需要。

金融市場的確可以快速聚集資本,但如果這些資本不能有效地轉化爲實體經濟中的投資,那麽金融的發達最終只會成爲經濟泡沫的催化劑。

在美國這片土地上,那些掌管國家經濟命脈的決策者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唯有擁有堅實穩固的實體經濟根基作爲支柱,方能維系持久不斷的經濟繁榮與社會和諧的繁榮局面。

除了上述方面,伴隨著全球經濟大環境的風雲際會,美國亦有必要對自身的對外貿易及外交政策進行深入的反思與重新審視。

過往那種依賴于金融工具以及市場手段來化解紛爭的策略,或許已然不能適應現階段錯綜複雜的國際關系格局以及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

美國需要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增強自身的生産能力和科技創新來維持其全球領導地位。

在全球競爭加劇的今天,美國如果能有效地解決實體經濟的衰退問題,並重新確立制造業和基礎設施的重要性,那麽它仍然有機會保持其經濟超級大國的地位。

否則,如果繼續忽視這些基本的經濟支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將逐漸下降,這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都可能帶來不利影響。

美國基建的薄弱表現

去年發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那場因火車脫軌所引發的化學品泄漏與爆炸突如其來的災難,相信諸多讀者至今仍記憶猶新,這個重大事件被形象地形容爲“大蘑菇雲”事件。

那麽,各位或許會疑惑這類意外是否極爲罕見呢?

實際上並非如此,調查有關數據顯示,近年來美國境內共經曆了4500多起火車脫軌事故,可見平均每日墜車次數已達到驚人的三次之多。

這數據放在我們中國,真是難以想象。

這麽頻繁的事故,說明了什麽問題?

其實,這直接反映了美國基礎設施,尤其是鐵路系統的嚴重老化和管理上的問題。

鐵路系統是一個國家工業運作的大動脈,一旦出問題,影響的不僅是鐵路自身,整個國家的工業鏈都會受到影響。

往昔的美國堪稱基建大國,早在百余年前便成功構築出長達四十萬公裏之以上的鐵路網絡。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與之相比之下,如今我國的鐵路總裏程約爲15.9萬公裏。

然而令人唏噓的是,現如今的美國鐵路總長度已大幅度縮減至其巅峰時期的一半,且其中許多路段已處于年久失修之境地。

試想,如此至關重要的“工業動脈”竟淪落至此,豈能不出問題呢?

更爲嚴重的問題在于,鐵路橋梁等關鍵設施亦呈現出破敗不堪的景象。

今年五月份,位于得克薩斯州加爾維斯頓地區便發生了一起大型駁船撞擊橋梁的重大事故,導致橋梁結構嚴重受損甚至斷裂。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境內存在數十座易受船只沖擊影響的橋梁,這無疑揭示了此類“脆弱性”問題並非個例。

近期,馬裏蘭州同樣出現了一座橋梁因一艘大型集裝箱船失去動力而導致斷裂倒塌的事件,進而使得整個港口陷入癱瘓狀態。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向我們敲警鍾,美國現在應該是把資源用在自己國家的基礎設施上,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花大價錢支持外國的各種軍事行動。

美國的基建現狀,說實話,很多美國人都已經開始逆來順受了,對于拜登政府喊的“重振制造業”,很多人其實都持懷疑態度。

因爲就連基本的鐵路都搞不好,其他的還談什麽?

再說說美國舊金山那個著名的170萬美元公廁,只有14平米大小,卻花了兩年才建成。

這種事聽著都覺得荒謬,但它實際上揭示了美國基建領域的深層次問題。

爲啥一個如此小的項目都能花費這麽多錢和時間?

首先是資金不足,雖然聽起來諷刺,但大部分錢可能都花在了管理和調整計劃上。其次,美國基建的管理體制複雜,決策過程需要各級部門協調,這大大延長了工程的時間,並提高了成本。

在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今日,衆多具有顛覆性的新技術已然可以運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從而提升工作效率並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然而,審視美國在此領域中的應用表現,我們不難發現其相對而言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滯後性。

這不僅讓基建項目效率低下,也導致維護和更新成本高昂,新技術的缺乏應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建的現代化和優化。

這些問題彙總起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現象:美國雖然在世界上擁有頂尖的科技和強大的經濟力量,但在自身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上卻顯得力不從心。

這種矛盾的現象,反映出了美國在內部資源配置上存在的嚴重問題。

投資被過度集中在金融和科技領域,而對于那些維持日常運作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基建則相對忽視。

在當前嚴峻的基建危機面前,美國政府與廣大人民必須從新的角度去審視本國各項建設事宜的輕重緩急。

所謂基礎設施的牢固性並不僅僅對保障國家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還是維持長期、健康的經濟增長的基石所在。

倘若失去了這一堅固的基建支柱,縱使科技水平再高超,經濟體量再龐大,亦無法確保國家的穩定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

美國的崩塌將無法避免?

面對全球工業競爭,中國顯示出了驚人的韌性和成長速度,而美國似乎正在逐漸失去領先地位。

現實情況是,中國不僅沒有在疫情期間放慢腳步,反而加速了其工業産值的增長,全球市場份額也有顯著提升。

對此,美國的反應多少有些錯愕,似乎他們沒想到中國會這麽快地從全球經濟變動中恢複甚至獲益。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的成功。在中國,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創業者,都能找到成熟的供應鏈和充足的産業工人支持其業務。

這種一站式的服務使得在中國開展業務變得非常高效。

再者,我國對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規模宏大,不論是電力、鐵路或是公路網絡等均已跻身全球領先之列。

此舉無疑爲工業發展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硬件保障。

然而,與我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雖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尖端的科技實力,卻面臨著基礎設施老化嚴重的問題,新技術的應用及産業創新的步伐也相對滯後。

其中最爲顯著的例證便是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設立的工廠,曆經數年時間,項目進展依然遲緩,遠未能實現預期的工業産出。

這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國工業發展進程放緩的一個生動寫照。

美國財長耶倫之前的發言也反映出了一種心態,認爲中國的崛起對美國構成了威脅,應該通過技術差距來保持美國的優勢。

這種思維方式在今天的全球化世界裏顯得格外矛盾和不合時宜。全球經濟是相互依存的,任何嘗試削弱對方以維護自身利益的做法,都不會得到長遠的成功。

更何況,美國的工業戰略似乎也缺乏明確方向。在全球資源可以自由流動的今天,美國還在嘗試通過保護主義來保持其工業優勢,這種策略未必能奏效。

美國需要的是,如中國那樣,不斷地在基礎設施和創新領域進行投資,而不是簡單地阻止産業外流。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世界需要的是更多像中國這樣能夠提供完整産業鏈和強大基礎設施支持的國家,這樣不僅能提升全球經濟的總體效率,也能促進各國經濟的平衡發展。

擴大經濟蛋糕,而不是在有限的蛋糕中爭奪更大的份額,這才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

對于美國來說,現在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擺脫過去依賴金融和服務業的經濟模式,重振實體經濟和制造業。

美國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其經濟結構和産業政策,才能在全球經濟中重新獲得競爭力。

總的來說,面對一個新興的工業強國——中國,以及全球經濟結構的變化,美國需要做的不是限制競爭對手,而是深化自身的改革,加快創新步伐,重新構建能夠支撐未來發展的強大工業和技術基礎。

否則,它們可能真的會面臨所謂的“帝國崩塌”,這種崩塌不是戰爭或突發事件那樣的瞬間坍塌,而是長期競爭力的逐步喪失,最終在全球舞台上邊緣化。

美國曾經是全球化的積極推動者,其繁榮證明了全球合作的價值。

現在,如果能夠調整策略,美國完全有能力引領一個新的全球化浪潮,這一次應更加注重公平和可持續發展。

面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美國的應對策略應該是深化內部改革,重新激發創新和生産力,而不是封閉自我。

通過實現這些改革,美國不僅可以防止所謂的“帝國崩塌”,還可以確保在全球經濟中繼續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帝國的崩塌不是必然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及時適應世界變化的需求,采取正確的策略前行。

只有這樣,美國才能確保自己在未來的全球經濟中保持競爭力和影響力,從而避免衰落和崩塌的命運。

信息來源:

《美國又一座橋被撞了!當地基礎設施薄弱已成民衆的一大擔憂》財聯社

《美媒:基礎設施正重塑地緣政治格局》參考消息

《“它會向榜首發起沖擊”!“南方華爾街”崛起,得州將取代紐約?》環球網

0 阅读:73

巫師商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