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很少有人認爲馬嵬驿陳玄禮才是主導?他掌控不了禁軍?

時間如白馬過隙 2024-04-29 21:30:51

馬嵬驿兵變有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時任龍武大將軍、禁軍最高指揮官的陳玄禮,但很少有人認爲他是兵變的主導。

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犯罪的有利原則。

兵變最有利于誰?從事後的結果來看,無疑是北上靈武稱帝的太子李亨,亦或攬四方章奏、軍符于一身的李輔國,反正不是陳玄禮。

兵變之後,陳玄禮還是跟隨玄宗入蜀,玄宗回銮之後,被軟禁于興慶宮,他卻依然和高力士侍奉左右,不離不棄。遷宮事件之後,一代雄主被一個太監欺負得無以複加,高力士大聲叱責李輔國,史書中雖然未見載陳玄禮所爲,但僅僅幾天之後,他就被逼著辭官歸家,很快就病死了。

可以說,陳玄禮未從馬嵬驿兵變中撈取哪怕一丁點兒利益,所以現在的主流觀點就成了:李亨通過李輔國聯系了陳玄禮,反動了兵變,他才是兵變的“幕後主謀”。

但這裏有幾個問題難以解釋:

第一,史書中明確記載,是陳玄禮主動托東宮宦官李輔國,向李亨轉達了兵變的設想,而李亨的反應是既不反對,也不贊助,模棱兩可,猶豫不決。

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作爲玄宗之後的繼任皇帝,筆頭無疑掌握在肅宗手裏,如果他真是誅楊國忠的主角,如此大功何必遮遮掩掩?誅佞臣重塑大唐難道是錯誤的?

從立場上講,李亨爲了給自己得位合法性辯解,增添自己在關鍵時刻的功績和威望,也應該極力給自己塗脂抹粉。

所以小編大膽推測,李亨對于發動兵變,誅殺楊國忠不是模棱兩可,而是持反對意見。是史書以春秋筆法,給他做了適當的“修飾”。

第二,李亨憑什麽說服陳玄禮?

如果李亨是主動有預謀的,他說服陳玄禮發動兵變的條件是什麽?如果是榮華富貴,陳玄禮會不跟著北上嗎?他後來會如此對待立下輔弼之功的大功臣嗎?如果是以大義說之,在玄宗的常年彈壓下,一直戰戰兢兢的老太子會如此幼稚嗎?要知道李隆基可是一個果于誅殺了三個親生兒子的狠人。

以李亨的性格,怕是很難敢于主動挑戰父皇的權威,更何況要以如此幼稚的借口、冒如此大險,說動兵變之人。

所以,李亨是主謀站不住腳。

當然,還有人臆測說,楊國忠之死,甚至楊貴妃之死,根本就是玄宗本人的意願。

這更是無稽之談,不說他與楊貴妃的感情,就是從切身利益來說,也不可能。殺楊氏兄妹,對于他的權威有百害而無一利,況且他去投奔的蜀地還是在楊國忠的勢力範圍之內,他一開始選擇奔蜀就存了保全楊的心思。

所以,兵變的主導就只剩下了兩個可能,一是主持軍務的陳玄禮,二是禁軍士兵。

問題的關鍵還是要落在陳玄禮究竟能不能控制住禁軍將士上。

雖然奔蜀是被逼無奈,但玩慣了政治的玄宗還是爲這次逃亡做了充足的准備。

天寶十五載六月九日,潼關失守,李隆基緊急召見宰臣商量對策,楊國忠力主西遷。

放棄首都西遷,玄宗內心是不願的,無論如何,這都是喪權辱國,但他別無良策,其他宰臣也拿不出好辦法,所以緊急召開的朝會不了了之。

次日,百官再次被招到朝堂議事。楊國忠痛哭流涕,與會者唯唯諾諾,還是沒人提出可行的建議,會議再次以失敗告終。

然而時間不等人,長安將不保的消息很快就不胫而走,士民們慌亂不堪,收拾細軟,攜妻帶子,紛紛離開長安,各尋生路去了。

再不走就來不及了,于是楊國忠又頻頻催促韓國、虢國夫人入宮,勸玄宗同意西遷。

這時的玄宗其實心裏也明白,走是唯一的一步棋,但如何走、怎麽走才是需要考慮的,所以,任憑兩夫人怎麽勸,他依然不動聲色。

十一日,玄宗照常上朝,前來的官員僅有十之一二。散朝後,他登上勤政樓,宣布親征。

當然,明眼人都知道,親征不過是穩定人心的權宜之計,實際是爲西遷贏得時間。

接下來,玄宗又做了一系列的安排,他暗中命京兆尹魏方進爲禦史大夫兼置頓使,負責西遷事務;京兆少尹崔光遠升京兆尹,充西京留守;邊令誠掌宮闱管鑰。

爲遮蓋行迹,他又宣布,是劍南節度使颍王李璬將赴鎮,讓川蜀做好迎駕准備,安排好行宮。

這些事項雖然重要,但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扈從人員。

玄宗選擇的是他的第一親信、龍武大將軍陳玄禮。

陳玄禮受命整頓大軍,他厚賜將士們錢帛,然後從三萬禁軍中精選出九百多人組成了護衛隊。

陳玄禮從誅殺韋後的唐隆之變開始就追隨李隆基,後掌禁軍達 45年,而且從未變過,他對禁軍的熟悉、掌控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可以說禁軍子弟待他如待父兄。

試想如此一個人,從自己的子弟兵中優中選優挑出來幾百人,聽命于誰?即便一路之上,風餐露宿,食不果腹,對玄宗自毀長城稍有怨言,至于非要發動兵變,裹挾皇帝,冒此奇險嗎?

退一步講,即便他們不顧陳玄禮的軍令,出于義憤,要誅殺楊國忠,但起碼要有一個領頭之人吧?但遍觀史書,除了陳玄禮在其中左右呼和、前後奔走,再未有其他有名有姓的將領見諸于史冊。

冒著殺頭的風險,又沒有任何的利益,完全出于公心,出于義憤,九百人如同一人一般,在沒有頭領的情況下,自發的發動兵變,這可能嗎?

所以,只可能是陳玄禮,只有他有能力煽動,甚至是控制禁軍將士發動兵變。

那麽在沒有任何利益的情況下,陳玄禮爲何要主動發動兵變?這就不得不提他的爲人了。

史書中關于他的記載少之又少,但幾乎每一條都說明了他是一個果敢、忠義、以國家爲重的賢臣。

大多數人對唐隆之變的印象是——李隆基摧枯拉朽般誅滅了韋氏,顯得那麽輕易,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韋後弑殺中宗以後,並沒有徑自走向帝位,而是立了少帝李重茂,由她自己攝政。此舉無疑是明智的,所以十數天之中,各方面都井然有秩,沒有出現什麽騷亂。

然後,就是緊抓兵權,韋後宣布親領天下兵馬,由從兄韋溫實際執掌,並負責守護宮禁;驸馬韋捷、韋濯分掌左右屯營;武延秀、韋溫從子韋播、族弟韋瑞、外甥高崇典領左右羽林軍、飛騎和萬騎。

同時,又派出韋氏集團的骨幹紀處讷、張嘉福、岑羲等充任宣撫大使,分頭前往關內道、河北道、河南道等地,宣揚韋後的恩德。

雖然都說韋後政治智慧低,但這一套組合拳下來,還是掌握了天下的兵馬,壟斷了朝中要職,控制住了大局。

故而,李隆基面臨的,不是摧枯拉朽,而是赴湯蹈火。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身爲萬騎果毅都尉的陳玄禮還是毅然投靠了李隆基,並表示可效死命。

等到六月二十日夜,發兵舉事前夕,一直跟隨李隆基左右的家奴王毛仲,卻認爲此舉勝負難料,恐遭殺身之禍,找了一個借口躲開了,“避之不入”,政變後“數日而歸”,雖然玄宗不責,“又超授將軍”,但足以看出唐隆兵變的不易。

而反觀陳玄禮,一直都很堅定,他與葛福順領萬騎攻玄武門,突入軍帳,立斬韋播、韋瑞、高嵩,並將他們的首級進呈李隆基。

所以,從玄宗繼位起,陳玄禮就深受信任長達45年之久,即便中間王毛仲、葛福順等因志得而驕、“交構將相”被誅,他也未受到絲毫猜忌,甚至一直宿衛宮中,一路升官至正二品的禁軍龍武大將軍,可見其爲人是深得李隆基之心的。

而且,陳玄禮並非事事唯上,《新唐書·陳玄禮傳》記載,他淳樸自檢,嚴守宮禁,多次勸誡玄宗。李隆基曾想到虢國夫人家裏去,他勸谏:“沒有宣谕敕令,不可輕去。”玄宗乃作罷。

後來在華清宮,正月十五夜,李隆基准備去遊玩,他又勸谏:“宮外曠野,毫無准備。陛下如果一定要出宮,希望能在京都市內。”

皇帝亦不能改其志,于是乃罷。

史書還說,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爲名發動叛亂,陳玄禮就打算在京師誅殺楊國忠,可惜沒能成功。

所以,到了馬嵬驿,掌管禁軍的陳玄禮,利用兵士誅殺楊國忠是順理成章之事。

這樣前後就串起來了:

六月十三日清晨,玄宗車駕行至馬嵬驿暫息。

將士們疲憊不堪,饑餓難當,陳玄禮敏銳的察覺到軍心有所不穩,若不加以引導,必出大亂,于是爲了保證玄宗的安全,也爲了減輕叛軍以誅楊爲口號的壓力,決定將人人切齒的楊國忠,作爲軍士們泄憤的對象。

爲了事變成功,他並沒有向玄宗彙報,而是選擇了與楊國忠一向不大對付的太子李亨。有太子的支持,既可以師出有名,又可以對玄宗有所交代。

但李亨卻因懼怕父皇,選擇了置身事外。

陳玄禮不願聽任事態惡化,也不願放棄爲國誅賊的機會,于是決定由自己出面,來領導兵變。

隨即,他率衆將士湧出驿館,開始行動。

結果,恰巧遇上隨行的二十幾個吐蕃使者,因饑餓難當,在驿站門前,圍著騎在馬上的楊國忠求食。

陳玄禮趁機命將士們高喊:“楊國忠和蕃人謀叛”,然後放箭射去,一箭正中楊的坐騎,楊棄馬逃入西門,軍士們追上,將之殺死肢解,然後枭首示衆。

楊國忠親戚,楊黨重要成員魏方進欲制止事態發展,趕來斥責兵士:“爾輩怎敢害宰相?”也被一刀捅死。

副相韋見素出外巡視,遭到亂兵撾擊,血流滿面,忽然人群中有人高叫:“勿傷韋相!”他才幸免于難。

如果陳玄禮控制不住亂兵,又怎會因爲一句話(很有可能就是陳玄禮所喊),就讓殺紅眼的兵士放其一馬。

韋見素雖是楊國忠所提攜,但更是玄宗的人,玄宗入蜀後,他就被派去肅宗陣營,名爲效力實爲監視,結果備受李亨冷落。

如果是李亨主導,對于韋見素自然是殺之後快!

如果是亂兵無人節制,又怎會放過明顯是楊黨成員的副宰相?

這些細節,無一不說明,馬嵬驿兵變的主導就是陳玄禮,只是因爲他是出于公心,無私利,才讓我們這些喜歡以陰謀論論事的人偏離了方向。

至于說後來,陳玄禮違背玄宗意願,殺楊貴妃,完全是出于自保而已,或者是爲了不讓跟隨他兵變的士兵流血又流淚,不得已而爲之。

至于,玄宗爲何不事後追究陳玄禮,則更好解釋。

其一,陳玄禮追隨玄宗40多年,玄宗對他知之甚深,馬嵬坡完全談不上背叛。

其二,玄宗還需要陳玄禮的保護,在威望盡失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其三,陳玄禮的所做所爲,上應李亨,下順民意,即便他願意交割兵權,玄宗也動不了他。

其實,最關鍵的就一句話,玄宗已經徹底失勢,肅宗繼位後,陳玄禮、高力士是極少數願意留在玄宗身邊的老臣。

這樣的人,玄宗爲何還要殺他?嫌自己不夠失勢?不夠孤獨嗎?

所以,劉禹錫才在《馬嵬行》中說陳玄禮是誅佞幸的首功之臣,現代學者白述禮、周忠泰更是在自己的著述中稱贊陳玄禮是唐朝的賢臣,他本人及所統禁軍將士的救國之舉,應予以褒揚、稱贊,讓他們名垂史冊。

就不要讓這忠義之舉再旁落他人,陷入陰謀論之中了吧!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