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福建踐行大食物觀經驗系列評論③丨農爲體融爲用

農民日報 2024-05-20 09:50:32

農業現代化是農業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早在30多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就深刻地指出,閩東要想從根本上脫貧致富,就必須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什麽是大農業?大農業是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30多年來,福建沿著這條大農業之路不斷拓展著農業的內涵和外延,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爲踐行大食物觀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福建的實踐經驗表明,踐行大食物觀離不開現代化大農業。大食物觀提出,要向耕地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這就要在觀念上形成現代化的大視野、全局觀,打破農業之間、農業與非農業之間的種種壁壘,統籌農業發展所需的諸多要素,才能全方位多途徑地開發食物資源,讓那些曾經閑置的、低效的、潛在的資源迸發出巨大産能。

大食物觀的踐行也在不斷塑造著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方向。當鹽堿地上建起了設施農業,農業生産從“看天吃飯”走向了“知天而作”;當像抓糧食生産一樣抓海洋開發,福建水産品的人均占有量突破了200公斤;當我們努力把每一粒糧食都“吃幹榨淨”,就有了從高端育種到訂單種植,從倉儲物流到初加工、深加工,從廢棄物綜合利用到餐飲商超服務的綜合利用全産業鏈,即便是一粒玉米都能物盡其用、“身價倍增”。當我們以大食物觀的理念構建著食物供給的多元化體系,現代化大農業的路徑也愈加清晰。

以農爲體,以融爲用,聚合優勢要素、打通産業環節,向現代化大農業要食物,不斷提升我們食物安全的供給能力和産業韌性,始終是踐行大食物觀的一個重要課題。

要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産業體系。一方面,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要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合理利用耕地、林地、草地、海洋等多種農業資源,開辟各具特色的食物供給途徑,滿足人們對多樣化食物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順應産業發展規律,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推動農業從種養環節向農産品加工流通等二三産業延伸。尤其要強化需求導向,農民種什麽、養什麽,農業企業研發什麽,都要跟著市場走,讓山河湖海田上的産出適配于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成爲“健康中國”“營養中國”的堅實物質基礎。

要優化現代農業區域布局。大農業、大食物觀強調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農業空間布局體系,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資源禀賦、生態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合理確定農業發展定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不僅要發展鄉村特色産業,還要發展都市現代農業;不僅要打造“一村一品”,還要構建現代化農業産業集群。通過優質生産要素的聚集,提高農産品品質、樹立品牌形象、發揮品牌聯盟作用、利用數字經濟、建立區域品牌、加強質量監管,不斷強化地區特色農業品牌建設,讓多姿多彩的“土特産”豐盈人們的餐桌。

要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小農戶依然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體,但小農戶生産效率較低、勞動産出能力較差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式現代化大農業不能排斥小農戶,要通過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特別是發展農業生産性服務,把小農戶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辦起來、辦好、辦得有效率,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這不僅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更是回答新時期下誰來種地、誰來提供食物的必然路徑。

廣袤的田野充滿希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勢在必行。我們要汲取福建依托現代化大農業豐富食物“資源庫”的有益經驗,讓食物的多元化供給隨著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邁上新台階,量足質高結構優,讓百姓餐桌豐富多樣更健康。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評論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