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敏:人工智能讓中醫煥發新生,說明中華文化最宜結合人工智能

秦安戰略 2024-05-27 07:40:30

【編者按】本文爲全網首發,作者爲張志敏。3月26號新華社發布《瞭望|當中醫遇上人工智能》一文,它告訴我們,

隨著數智中醫賽道持續升溫,人工智能中醫開方系統、針灸機器人、推拿機器人等科技感十足的技術和設備,正越來越多地現身醫院科室、科研院所和企業,標注著中醫藥醫工融合的最新刻度。

借助華南理工大學團隊研發的AI智能中醫體質辨識儀,開展“AI智能中醫體質辨識”治未病服務項目。

據介紹,該體質辨識儀的基礎是一套機器學習的人工智能模型,該模型由三甲醫院的中醫專家進行訓練,通過機器學習“掌握”了體質辨識能力,可根據面部和舌頭圖像識別用戶體質類型,進而輸出相應的個性化調理方案。

據了解,目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地的中醫藥院校,以及部分理工院校、綜合性大學都在推進中醫藥與人工智能結合相關的研究。而華爲則是企業中的佼佼者,取得的成績讓世人矚目。

中醫爲什麽在工業時代會退出農業時代的主流地位,而且變得越來越邊緣化?歸根結底就是西方主導的工業文明采用了標准化、規模化、全球化大生産的模式,而中醫由于太過于強調個性化(一人一方、辯證法的因人、因症開方)、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後防複”、應用的也是中草藥爲主的治療,因此和完全能適應工業化大生産的西醫是極其矛盾的。而且看工業文明曆史,我們不難發現,主導這一模式的既得利益者在利益的驅使下已經無法容忍中醫主導發展,他們甚至還千方百計的黑中醫,企圖置之于死地而後快,因爲中醫不需要進行那麽多昂貴的檢查,是最具有性價比的一種醫療,同時中醫的理念和西醫讓其既得利益者把病人當成搖錢樹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現在西藥集團壟斷了各種專利、醫藥資源,讓全世界的人民被迫爲了健康給它們源源不斷的貢獻利益,而中國也是深受其害的國家,我們受到了西方醫藥集團的殘酷的剝削。而且西醫的那套吸血百姓的模式運行下去會讓整個社會也因此畸形發展、背負大負擔。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我們國家現在爲什麽需要努力推動人工智能和中醫藥結合,因爲這是能從根本上對西方模式革命,讓我們的命運和健康由我們自己來主宰。

在過去,由于沒人工智能的幫助,故無法實現利用個性化幫助中醫,無法做到讓人身邊有一個好中醫。現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已經讓我們發現,我們的身邊今後將出現一個非常稱職、甚至學習能力超強的中醫,它能第一時間幫我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且還是虛擬的,不需要多大成本,要知道一個合格的中醫是需要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磨練的。

中草藥的質量深刻影響中醫藥發展,而現在的中草藥己走向工業化規模生産的道路了,這樣,它們就無法和天然的中草藥一樣,因此,同樣的中醫方子,應用它們效果就大打折扣。而現在通過人工智能進行精准化的控制,我們就能越來越讓我們培育的中草藥接近于天然,更符合中草藥的標准要求。

人工智能大模型能深度學習那些中醫藥寶典和民間的中醫處方等等,同時還可以深度學習那些老中醫,通過全國數據聯網,它真的能做到像問界那樣,越來越智能化、能力越來越強大。

而另一方面通過終端,比如說通過智能手表和能進行望聞問切的終端等就能第一時間掌握人類健康狀況,然後通過食療和藥療及相關的鍛煉等就能實現治末病的目的。

據光明網報道,在中國的中醫和人工智能已經能實現:在中醫藥與患者海量信息數字化的基礎上,將中醫藥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與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相結合,通過組方配伍、物質基礎、量時毒效、生産質控和消費認知等數智化研發,實現用藥精細、生産精智、療效精准,研究成果。

智慧中醫醫院建設也是提升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的主要抓手。公共衛生信息、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曆互聯互通,極大擴充了信息庫。借助高效的人機對話,群衆足不出戶就能進行病症自查,後台健康大數據的收集和更新,也便利了病後複查與跟蹤隨訪。

智慧共享中藥房整合線下線上資源,以集約化的思維,綜合依托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改革中藥藥事服務。建立覆蓋中藥倉儲、調劑、煎煮、包裝、配發等全流程的信息追溯系統後,根據中藥材樣本,AI進行數據識別分析和比對,能夠有效甄別中藥材真僞、溯源産地、預測品質等,取代過往眼看、鼻聞、手摸、嘴嘗的傳統鑒別方式。目前患者可在網上自助查詢代煎藥加工制作信息。

這幾年華爲推出了名爲"神農大腦"的中醫藥人工智能大模型系統,開啓了中醫藥智能化的新紀元。這一集成了中醫藥知識圖譜、智能診斷和藥物推薦等功能的系統,通過對海量中醫典籍和病例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形成了對中醫藥知識的深刻理解。

神農大腦能模擬中醫師的"望、聞、問、切"診療流程,收集患者的飲食起居、症狀體征等全面信息,結合之前采集的大數據,爲患者進行精准檢查診斷,並給出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和中藥方劑開方。這一智能診療系統不僅大幅提高了中醫診療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將數以千年的中醫智慧與現代人工智能技術完美融合,讓傳統醫學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中醫是以個性化、辯證法爲最基本的特色,在農業時代是絕對的主流,幫助中國的文明健康發展幾千年。在工業化時代,由于主導社會發展的模式和中醫的這個特色難以兼容,因此,中醫也就越來越邊緣化。更可怕的是西醫的既得利益者都在拼命打壓中醫,以中醫難以量化、標准化,難以獲得醫師執業證爲抓手,把中醫給搞得奄奄一息。我們也從中看到了利益對社會的主導作用,好在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將看到,今後主導社會的發展模式將和工業化時代截然不同,因此相關的利益者和從前的既得利益者在利益訴求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今後的世界真的會變天。而且我們也發現,人工智能、大數據能讓整個社會高度的個性化,它能推動中醫大發展就是例證,因爲中醫是個性化爲主要特色的。

而且我們也發現,人民的需要和訴求越來越個性化會讓人在利益面前越來越沒多少矛盾、沖突,這樣,這個社會的不當獲利行爲、鬥爭、陰謀詭計、防備、猜疑、嫉妒恨、賭博、算計、欺騙等將會得以極大的緩解。而人工智能、大數據在個性化方面是越來越突出的,能實現整個社會人民的訴求、需要越來越個性化,它們能帶大家到一個虛擬世界裏,而在虛擬的世界裏,由于裏邊的東西能超低成本、無限制的複制粘貼,因此,在虛擬世界裏,我們就無限接近于按需分配。

中醫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一統的思想是其核心所在。中華文化充滿著辯證法、個性化思想,人工智能也能幫助這些得以充分發展。人工智能讓我們看到它具有高度統一,又充滿個性化,中華文化也是有這樣的一個特色。而且相比于西方和西方文化主導的工業文明,東方和東方文化和數字化、人工智能緊密結合是能産生出一個新的文明出來的。

中華文化特別強調揚善懲惡,而今後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我們將能全面了解人民的生産、生活、學習,而後再根據科學的模型去計算出每個人的行爲價值、對社會的貢獻,這樣,我們也就能讓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行爲價值、對社會的貢獻去分享社會財富。這樣,大家就不再會爲利益而發生矛盾;就不會爲了利益去拉幫結派,形成階級、階層,這樣,天下就太平。每個人都在大系統的管理下讓自己的行爲更具有價值,對社會的貢獻更高,這樣,人與人之間只會良性的、健康的競爭,社會也不會再固化了,個體和整體的關系是高度一致的,不健康的利益和利益分配發展模式對社會的壞影響就不複存在了。

人工智能對中華文化的巨大推動和幫助是方方面面的,過去,我們以爲一些傳統文化已經小衆化了,但通過人工智能准確的推送,現在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就會聚集在一起,通過他們的再努力和通過網絡的衆策群力就發揮了集體智慧,因此,這些小衆化的傳統文化,現在也得以極大的發揚光大了。

人工智能幫助中醫獲得新生就讓我們對它全面幫助中華文化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深入認識和思考,再通過網絡,我們就能讓它發展的更好,我們將見證這一偉大的曆史征程。

3 阅读:22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