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崖山之後無中華”,什麽意思?日本人其心可誅!

人間史名人錄 2024-05-20 12:23:47

日本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句話裏的“崖山”指的是廣東江門的崖山。

這句話到底是什麽意思,爲什麽這句話會在日本流傳,它背後有什麽特殊的含義嗎?

一、生死存亡的大決戰

對宋元曆史比較了解的人,在聽到“崖山”時可能會立刻想到“崖山戰役”,這場戰役發生在1279年,也就是南宋滅亡前夕。

我們國家多山地和平原,因而曆史上大多數戰爭都發生在陸地,然而,“崖山戰役”卻是一場十分罕見的海戰,並且相當慘烈。

因爲這是南宋滅亡前的最後一場戰爭,每一位參戰的南宋官兵都抱著必死的決心,拼盡全力,因而顯得格外悲壯與慘烈。

參戰的另一方是元朝的蒙古軍,他們深知,這場戰役以後元朝將徹底消滅南宋政權,從此實現對中原地區的把控,因此也相當地勇猛。

其實,這並不是宋元之間發生的第一次海戰了,1271年,元朝建立,隨後元朝的統治者制定了陸、水兩路攻宋的政策。

彼時的宋朝正“蝸居”在南方,當時的皇帝宋恭帝也才不過五歲,這樣的朝廷又如何能抵擋得了蒙古軍的猛烈攻擊,五年後,也就是1276年,南宋投降。

幸好,楊淑妃在國舅和大臣的保護下,成功帶著宋度宗的兩個孩子逃了出來,隨後在福建緊急宣布由七歲的趙昰擔任南宋的下一任皇帝,南宋的統治得以延續。

但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爲了躲避蒙古軍的搜捕,他們東躲西藏,只能選擇水路,卻因台風等惡劣的氣候幾度遭遇險境,年幼的宋端宗趙昰不久後因落水染病離世,他的弟弟趙昺登基。

爲了不讓南宋滅亡,宋朝最後的一批士兵拼死護衛趙昺來到了崖山,打算將這裏作爲抗擊元朝的據點。

而元世祖忽必烈也很清楚,如果不殺光最後一個宋朝皇室的成員,那麽他們還會如“春風吹又生”的野草一般,永遠無法根除,因此,也決定在崖山最後一戰。

1279年,南宋朝廷集合了自己短期內所能集合的全部兵力與元朝的軍隊在崖山一戰,彼時,宋朝的軍隊中有官、兵還有民,雖人數衆多但連統一的裝備都配不齊。

而元朝的蒙古軍卻個個裝備精良,他們雖然只有兩萬多士兵,但就綜合素質上來說並不差。

宋朝的領兵將領是張世傑,他下令斬斷一切後路,不給士兵逃跑的機會,即便戰至最後一人也堅決不能有逃跑之心。

然而,即使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他們也依舊沒能抵抗住元軍的猛烈攻勢,宋軍一敗再敗,最後張世傑不得不抽調精英突圍。

而小皇帝趙昺的船因無法突圍,最終大臣陸秀夫不得不絕望地帶著趙昺投海,誓死不向元軍投降,近十萬官兵緊跟其後,一時間海面上全是漂浮著的南宋官兵的屍體。

太後在得知趙昺的死訊以後,心如死灰,隨後投海自殺。

崖山海戰最終以南宋宗室的滅亡而結束,自此,南宋徹底覆滅。

二、中華文化遭到破壞

崖山戰役之後,南宋滅亡,元朝取代宋朝實現對全國的統治,元朝是蒙古族建立起來的政權,蒙古族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都與占據中原地區多數人口的漢人有很大的不同。

元朝統一中原以後,對漢人實行了十分殘酷的統治政策,比如采用“四等人制”,將人分爲四等,漢人居第三等,地位卑微,處處受到限制,許多飽讀詩書、富有才華的漢人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

更嚴重的是,元朝統治者對漢人文化采取打壓政策,漢字被禁用,書法、音樂等傳統文化被認爲是漢族文化,遭到了排斥和破壞,很多在文學領域有諸多成就的文人和學者也因此遭受朝廷的迫害。

可以說,元朝統治時期,中華傳統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許多傳承多年的珍貴曆史文獻和書籍被毀壞。

所以說,崖山戰役之後再也沒有中華,事實上指的是元朝對中華文化的破壞。

三、日本狼子野心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句話是從日本人口中傳出來的,因而帶有明顯的貶低的傾向。

雖然元朝統治初期,中華文化的確遭到了破壞,但遠沒有到消亡殆盡的地步,明以後清王朝的確一步步走向了滅亡,但只能說是封建王朝的滅亡,並不能代表國家的滅亡。

他們說出這種話,無非是想從心理層面打擊中國人的信心,貶低強大而堅韌的中華民族,事實上也是爲了他們侵略中華民族的野心做鋪墊。

一個王朝的覆滅並不能等同于民族和國家的滅亡,日本人妄圖用這樣模棱兩可的話模糊兩者之間的界限,打擊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實在是可恨。

結語

四大文明古國中唯有中國堅持到現在,中華文明曆經千年不曾中斷,這一事實強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強大生命力,必不可能因爲某個朝代的覆滅而消散。

4 阅读:880
评论列表
  • 2024-05-21 10:49

    老實說其實宋朝(北宋與南宋)所統治的疆域只有南方一帶而沒有真正統治過全中原大地!北方有遼朝政權和西夏政權以及蒙古帝國和金朝政權!所以宋朝不能算是真正的大一統王朝,只能算是華夏族漢族人的曆史官方正統政權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