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全面降價?小火鍋妥協降價真的有用嗎?

江瀚視野 2024-05-18 21:29:54

前些年,小火鍋曾經是市場上非常火的一類餐飲品類,呷哺呷哺更是借助當時的風潮實現了上市,成爲了率先上市的火鍋企業,但是就在最近呷哺呷哺全面降價的消息傳來,小火鍋妥協降價真的有用嗎?

一、呷哺呷哺全面降價?

據華夏時報的報道,呷哺呷哺扛不住壓力了。按照該公司公示的新菜單,呷哺呷哺單人套餐及雙人套餐價格全面調整,單人餐均價58元,較之前至少省了12元;雙人餐均價130元,平均客單價不超過60元。此消息出現次日,呷哺呷哺盤中一度漲超8.37%,最終當天收報2.24港元/股,漲4.19%。

呷哺呷哺品牌此次降價的幅度並不小。《華夏時報》記者從呷哺呷哺方面了解到,呷哺呷哺單人套餐價格至少省了12元,單人套餐中,除了羔羊肉,其他套餐均不到60元,其中雪花嫩魚卷套餐售價50元,使用暢吃卡會員優惠後只需48.5元。除此之外,點購菜單任意套餐還可享“加價購”及“換購”福利。而在1月11日,本報記者從朝陽區萬達呷哺呷哺火鍋店了解到其單人套餐價位基本都處于63元至71元之間。

呷哺呷哺旗下主要有呷哺呷哺、湊湊和趁燒三個品牌,其中呷哺呷哺品牌是其主品牌之一,2023年該品牌收入爲30.24億元,占呷哺呷哺總營收的51%。雖然呷哺呷哺品牌一直以來的定位是高性價比路線。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多年的發展,該品牌的價格也在整體走高,從此前的人均三四十元漲到六七十元。根據年報得知,2013年,其顧客人均消費僅爲40.8元,之後連年上漲,分別于2018年、2020年突破50元、60元大關,2022年已漲至63.9元,2023年回落至62.2元。

二、小火鍋妥協降價真的有用嗎?

在餐飲行業的激烈競爭中,火鍋作爲一種廣受歡迎的飲食形式,一直是各路商家必爭之地。而作爲國內小火鍋品牌的代表之一,呷哺呷哺的每一次動作都備受矚目。近期,呷哺呷哺宣布全面降價的消息再次將它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一舉動背後,蘊含著品牌戰略調整的深意,也映射出餐飲市場趨勢的微妙變化,我們該怎麽看這件事呢?

首先,呷哺呷哺自成立以來,憑借其獨特的“一人一鍋”的用餐模式和高性價比的菜品,迅速在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然而,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消費者對于火鍋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原先,呷哺呷哺憑借人均三四十元的小火鍋贏得了衆多消費者的喜愛。然而,在追求高端化的那些年,呷哺呷哺的品牌價格也在不斷上漲,逐漸脫離了大衆消費的範疇。到了2022年,人均消費價格已經漲至六十多元。這樣的價格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顯然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接受範圍。

其次,好景不長,隨著消費升級趨勢的演變和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2022年開始,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費出現了下滑迹象,其原有發展戰略遭遇瓶頸。一方面,原材料成本的持續上漲擠壓了餐飲行業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的提高,使得高價位策略不再像以往那樣具有吸引力。尤其是當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強,大衆消費趨向理性,追求高性價比成爲主流趨勢時,原先走高端路線的品牌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市場定位。

第三,面對市場的轉變,呷哺呷哺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全面降價,以此來響應消費者對性價比的渴望。根據最新的官方公告,其單人套餐和雙人套餐的平均價格分別下調至58元和130元,降價幅度超過10%。這一舉措不僅是爲了挽回流失的顧客群體,更是爲了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中重新找回立足之地。降價的背後,是呷哺呷哺對于市場趨勢的深刻洞察。隨著大衆消費習慣的變遷,曾經被邊緣化的40元左右的平價小火鍋重新成爲市場的熱點,這一現象提示了消費者對于實惠、便捷餐飲需求的回歸。因此,通過降價,呷哺呷哺不僅能夠吸引對價格敏感的顧客,還能與旗下的高端品牌“湊湊”形成明顯的價位梯度,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構建更爲廣泛的客群基礎。

第四,降價策略無疑會爲呷哺呷哺帶來一波流量紅利。降價公告發布後,公司股價的即時反應就是有力的證明,市場對于這一策略持正面態度。降價不僅能夠吸引顧客回流,提升翻台率,還能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攤薄成本,提升經營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傳遞了一個信號——呷哺呷哺願意傾聽市場的聲音,主動調整策略以適應消費者需求,這有助于重塑品牌形象,增強顧客忠誠度。

因此,呷哺呷哺的全面降價策略,是其面對市場變化主動求變、順應消費趨勢的明智之舉。它不僅能夠短期內刺激銷量,長期看更是品牌戰略調整的關鍵一步,旨在通過價格杠杆重新激活市場,鞏固並擴大市場份額。然而,降價只是手段,而非終點,呷哺呷哺要想在競爭白熱化的餐飲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還需在品質、服務、創新等方面下足功夫,真正回歸“以顧客爲中心”的商業本質,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先機。

0 阅读:15
评论列表
  • 2024-05-19 11:45

    哈哈。給有錢人吃的。有錢人不在乎錢。窮人在乎吃得飽不??

江瀚視野

簡介:互聯網與金融的有機結合,資深互聯網金融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