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如何傳播,怎麽預防?你所不知的幽門螺杆菌

潇湘名醫 2024-03-17 14:30:23

在我國

幽門螺杆菌的感染率很高

不少常規體檢中

也都有關于幽門螺杆菌(簡稱Hp)的測試

看到報告上Hp“陽性”

是不是有點驚慌失措?

“完了,我是不是要得胃ai了?”

“我感染了,是不是家裏人也要感染了?”

幽門螺旋杆菌的感染率爲什麽這麽高?它又會影響到我們的哪些方面呢?別擔心,長沙泰和醫院專家來支招,教你如何檢查和預防。

什麽是幽門螺旋杆菌?

01

幽門螺杆菌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HP,是一種螺旋形、微需氧的革蘭氏陰性杆菌,主要定植于人體胃表面粘膜上皮細胞和黏液層,是人類感染率最高的細菌之一。

這種細菌一旦感染,終生攜帶,且非常容易傳播。同時,幽門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險性與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左右,可提高6倍非贲門胃癌和3倍罹患贲門胃癌的風險性,被世衛組織列爲胃癌1類致癌因素,是很多胃病的罪魁禍首

02

幽門螺旋杆菌的危害有哪些

【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主要臨床表現有消化不良、食欲不佳、上腹不適隱痛、消瘦、貧血等,是一種癌前病變。

【消化性潰瘍】:由于病毒會刺激消化道黏膜,導致黏膜受損,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導致患者出現反酸、嗳氣等症狀。

【胃癌】:幽門螺杆菌繼續破壞胃上皮細胞,在炎症過程中,胃上皮細胞繼續重複破壞、增殖和修複的過程,在修複過程中,幽門螺杆菌通過各種機制影響胃上皮細胞中DNA的複制,從而産生異常的胃上皮細胞,異型的胃上皮細胞逐漸增多,超過了機體自身的清除能力,在原位形成腫瘤,導致胃癌的發生。

【胃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是一種原發于胃部的惡性腫瘤,與幽門螺杆菌感染、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關。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瘤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黑便等症狀,還可能會伴有發熱、體重減輕等情況。

幽門螺旋杆菌感染會出現症狀

1.消化不良:如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

2.胃酸反流:感到燒心、反酸等不適。

3.口臭:口腔中出現異味。

4.胃痛:可能出現間歇性或持續性的胃痛。

5.惡心嘔吐:有時會伴有惡心和嘔吐的感覺。

6.消化道出血:如大便變黑或出現血絲等。

7.體重下降:感染可能導致消化吸收不良,進而影響體重。

04

幽門螺旋杆菌傳染途徑有哪些

【共餐傳播】:一起吃飯時,不使用公筷,容易讓幽門螺旋杆菌通過唾液傳播。

【口口傳播】:與感染者親吻、分享食物或共用水杯等,也可能導致感染。

【糞口傳播】:如不洗手、不注意口腔衛生等,會增加感染風險。

哪些人需要檢測幽門螺旋杆菌

05

1.消化不良:如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

2.胃酸反流:感到燒心、反酸等不適。

3.口臭:口腔中出現異味。

4.胃痛:可能出現間歇性或持續性的胃痛。

5.惡心嘔吐:有時會伴有惡心和嘔吐的感覺。

6.消化道出血:如大便變黑或出現血絲等。

7.體重下降:感染可能導致消化吸收不良,進而影響體重。

06

幽門螺旋杆菌的檢測方法

呼氣試驗:這是目前最常用的檢測方法之一。患者需要吞下一顆含有放射性碳標記的藥丸,然後通過吹氣的方式收集呼出的氣體進行檢測。呼氣試驗操作簡單、無創,適用于大多數人群。

血液檢查:通過檢測血液中的幽門螺旋杆菌抗體來判斷是否感染。這種方法適用于已經感染一段時間的患者,但對于近期感染的患者可能不太敏感。

胃鏡檢查:在進行胃鏡檢查時,醫生可以取一些胃黏膜組織進行活檢,並通過顯微鏡觀察是否存在幽門螺旋杆菌。胃鏡檢查可以同時檢查胃部的其他問題,但需要進行局部麻醉,是一種有創檢查。

糞便抗原檢測:通過檢測糞便中的幽門螺旋杆菌抗原來判斷是否感染。這種方法操作簡單、無創,但准確性相對較低。

日常如何預防幽門螺旋杆菌

07

⑴洗手不可少:飯前便後,認真洗手,讓細菌無處藏身。

⑵分餐制更好:不論是家庭聚餐還是外出用餐,分餐制或使用公筷,減少交叉感染。

⑶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食,水要燒開,食物要煮熟,謹防病從口入。

⑷口腔清潔要做好:早晚刷牙,使用牙線和漱口水,保持口腔健康。

⑸增強免疫力:健康生活,適量運動,充足睡眠,給身體加油。

⑹定期體檢不能忘:幽門螺旋杆菌檢測,早發現,早治療。

以上是幽門螺旋杆菌的相關科普知識,如果你有疑似幽門螺旋杆菌感染的症狀,建議您及時就醫並進行相關檢查,以獲得准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長沙泰和醫院

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芙蓉北路529號(近周南中學)

08

本文指導專家

鄒益友

二級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

長沙泰和醫院消化內科學科帶頭人

原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委員

國家衛計委消化內鏡質量控制中心專家組成員

中華醫學會湖南省消化內鏡學專業委員會

名譽主任委員

湖南省消化內鏡診療中心及內鏡質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中國內鏡雜志》等多家雜志編委

1983年畢業于湖南醫科大學(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從事消化內科臨床工作40年,湘雅醫院消化科的學術帶頭人,一直致力于提高湖南省消化內鏡診治水平。最早在湘雅醫院臨床上開展幽門螺杆菌的檢查與治療、胃腸道功能性疾病的臨床研究與診治。率先在省內開展多項內鏡下診治項目,近年來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十二指腸鏡下微創治療新技術,如內鏡下十二指腸乳頭肌切開術取石術(EST)、內鏡下膽總管結石的機械碎石、取石術、膽胰管惡性狹窄的支架置放、胰管內置管引流術。解決了以往需手術才能解決的消化系疾病,臨床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多次聯合省衛生廳、省醫學會以及兄弟醫院舉辦內鏡操作演示會,消化內科新理論以及新進展培訓班,爲提高我省消化內科的整體水平做出了卓越貢獻。

【擅長】

消化系統疾病及消化內鏡的診斷與治療,包括內鏡下食管靜脈曲張套紮、硬化劑注射治療,經電子十二指腸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食管良惡性狹窄的內鏡下治療,內鏡下全被膜支架治療食管胸膜瘘,幽門狹窄內鏡下擴張,放大內鏡及色素內鏡診治消化道早期癌,重症胰腺炎患者內鏡下置管,經皮內鏡下胃造瘘等技術。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