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評價:中國打仗才是真流氓,法國外籍傭兵團一夜失蹤400人

峻輝聊過去 2024-05-09 02:00:00

法國是當今世界五大軍事強國之一,不然也不會穩坐聯合國“五常”第四把交椅。縱觀整個歐洲近代史,稱霸歐陸是法國曆年以來、始終不改的夢想。

從“太陽王”路易十四,到“戰爭之神”拿破侖,皆想將整個歐洲大陸囊括在帝國版圖之內。

可惜的是,隨著德意志的崛起,法國漸漸成爲配角,于一戰、二戰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以至于,網絡上出現了“乳法大賽”,還創造了“你很難在法國投降前,占領巴黎”的調侃語句。

本文內容均基于權威曆史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文獻引用來源

二戰結束以後,法國仍然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大國夢,妄想重建帝國雄風。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法國政府不惜甘爲美國附庸,派出了少量外籍軍團部隊來到朝鮮半島,來同志願軍作戰。

然而,如今的志願軍早已今非昔比,再也不是英法入侵圓明園時期的清朝腐爛軍隊,直打得法軍外籍軍團抱頭鼠竄。

法國外籍雇傭軍團

現在,人們回顧有關朝鮮戰爭的著作中,大多數提到的都是“1950年,朝鮮爆發內戰,美國迫不及待出手幫助韓國”。

其實,這句話只陳述了部分事實。出兵朝鮮的不僅僅是美國大兵,更准確的應該如此表述:組建了一支以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幹涉朝鮮內政。

所謂的“聯合國軍”是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其組織的一支侵略部隊。二戰剛結束,聯合國這個最大的國際組織,完全掌控在美國政府之下。

當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入朝鮮戰前,“聯合國軍”主要有五個國家的軍隊組成。

分別爲:美國出兵最多,達183000人,番號爲第8集團軍(下轄三個軍),海軍陸戰隊第1師、騎1師、步兵第4個師、還有一個第187團(空降部隊)。

緊跟美國的是和一體雙生的英國不列顛,只出動了1個旅,番號爲步兵第27旅,人數爲7000人。

接著就是位于歐亞中心的“浪漫”土耳其,也是1個旅的兵力,6000人。隨後,就是如今“五眼聯盟”成員之一的澳大利亞,出動了1400人,約一個營的兵力。最後,則是今天的故事主角法國外籍雇傭兵團。

1950年7月22日,法國政府派遣了一艘驅逐艦前往朝鮮,加入“聯合國軍”海軍序列。

8月25日,又組建了一個獨立營,番號爲“聯合國軍法國營”,全營1065名官兵,大多都來自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越南。

從聯合國軍的組成,大致可分析出,出力最多的大多都屬于英聯邦成員。至于像法軍,承擔的更多是“啦啦隊”的角色,以彰顯自己屬于歐美文明世界的一員。

另外,法軍出兵朝鮮,也有自己的戰略考慮。同志願軍作戰,能夠早一點了解志願軍的水平和新中國對于東亞秩序的看法,好早些未雨綢缪,穩固自己在越南地區的殖民地位。

“法國營”隸屬于法國外籍軍團,軍團成員都是雇傭軍。

法國外籍軍團普遍被視爲是法軍最精銳的部隊之一,也是法國對外幹預的急先鋒,因而也被稱爲“死亡軍團”。

外籍軍團采取募兵方式,以志願加入爲准則,說的通俗點就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法國外籍軍團最早可追溯的曆史是在1831年,由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下令組建。

19世紀30年代,法國處于變革的前夕,受困于財政稅收的壓力,內部就像一個時刻要被點燃的炸藥桶,外部還有阿爾及利亞的起義運動困擾著菲利普。

另一邊,歐洲帶來的殖民後果,造成了許多人的家破人亡,許多流亡者跑到法國尋求生活的契機,和當地的小偷、無賴、落魄貴族混在一起,嚴重威脅著帝國內部的穩定。

爲了控制國內的不安分子,也爲了鎮壓阿爾及利亞的起義者,增強法軍的作戰力量,菲利普決定組建一支外籍軍團。

菲利普的初衷本來就是要解決國內危機,于是菲利普就立法規定,除非出現國家危機,否則軍團不能再法國本土停留一分一秒。

外籍軍團紀律嚴明,頒布有明確的章程,明文規定軍團屬于法國武裝力量的一部分,所有自願加入外籍軍團的士兵必須在法國軍官的指揮下,盡心盡力效忠法國。“軍團就是祖國”是外籍士兵們銘記于心的一條鐵律。

簡而言之就是來了這裏,沒有人在意你的過去,只要你效忠軍團,軍團就是你的容身之所,其圖騰是丹茹之手。

砥平裏之戰

“法國營”人數較少,在朝鮮作戰,一般都是配合美軍,打打下手,共和志願軍交手三次,次次都處于下風。

首次交鋒是在橫城反擊戰役中,志願軍第118師的354、353兩個主力團,發揮了志願軍優良的快速穿插傳統,直奔敵人後方,趕在美軍撤退之前完成了包圍,殲滅美軍2000余人。

這一戰役中,“法國營”並不是主力,傷亡較小,但也領略到志願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風采。

當然,橫城反擊戰,對于“法國營”只是小試牛刀。“法國營”不少外籍士兵還很驕橫、傲慢,因爲他們看到志願軍,身著破爛的軍服,手拿落後的武器,完全不將其放在眼裏。

“法國營”營長拉爾夫·蒙其拉爾中校平日沒事,愛喝幾口紅酒,他更是說道:“如果拿著53式步槍,50式沖鋒槍,就能將我們打敗。那我就願意將手裏的紅酒全部交給他們當戰利品。”

可是讓蒙其拉爾沒想到是,喜歡立flag的都容易打臉。幾個月之後,砥平裏之戰就讓蒙其拉爾吃到了軍旅生涯的最大苦頭。

1951年,“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走馬上任,立即改變了麥克阿瑟猛沖猛打的戰略。

李奇微利用志願軍後勤不足的弱點,嚴令後撤部隊節節阻擊,強化尋找、定位和消滅作戰,爲“霹雳行動”贏得時間。

要想實現“霹雳行動”的戰略目標,就必須拿下砥平裏。砥平裏向北64千米就是三八線,向西90千米則是“聯合國軍”在冬季大潰退中丟失的漢城。

砥平裏和東南相距25千米的原州、南面相距32千米的骊州構成了一個“鐵山角”,呈品字型結構,互爲依靠。

“砥-原-骊鐵山角”恰好處在朝鮮半島的蜂腰地帶。“聯合國軍”無論是進攻,還是撤退,都要經過鐵山角周邊地區。因此,這裏說是咽喉地區也不爲過。

2月3日,爲了執行李奇微的“定位和消滅”命令,美第23步兵團及其下轄的“法國營”趁著夜色抵達砥平裏。

次日淩晨,喬治·拉塞爾中校率領的第一營和少量中朝部隊展開激戰。

本來是相持不下的結果,但由于“法國營”增援部隊提前一步趕到交戰地,志願軍不得不于下午時分暫時撤退。

23步兵團團長弗裏曼意識到僅僅憑借現有的幾千士兵,不能貿然進攻,否則就是孤軍深入,自己只能依靠地形修建了一個矩形的簡易防線。

在這條長達2千米的防線上,“法國營”負責整個西線的防禦,由2個阿爾及利亞步兵連和1個摩洛哥步兵連組成。每名步兵裝備有李-恩菲爾德4號步槍、毛瑟98K狙擊步槍和MP40沖鋒槍。

蒙其拉爾戰前嘴上不饒人,可真打起來還是足夠穩健,還特地從越南殖民地調來第317、194兩個重火力排,配備有12挺MG42機槍、2門20毫米機關炮。

不光是在武器上,要領先志願軍,就連戰術上,蒙其拉爾也是步步爲營、穩紮穩打。他的具體部署如下:第一營B連和突擊隊擔任預備隊,炮兵部隊和120毫米重炮安置在防線後方,並部署炮兵觀察哨。

14輛M4“謝爾曼”坦克和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以及12.7毫米勃朗甯重機槍在防線內部等候命令。

戰地指揮所、廚房和醫療站則部署在沙袋壘起的帳篷和用稻草作頂的小泥屋裏,附近還挖好了戰壕和防空壕。

蒙其拉爾的部署幾乎不給志願軍一點機會,可見他也是一個身經百戰的指揮官。

面對鐵桶般的防禦,志願軍第39軍343、344團一開始還是采取了正面進攻的戰術,但一連三天都沒有戰果,雙方死傷都不小。猛攻不行,只能智取。

轉眼到了2月14日,這一天正是西方的情人節。法國士兵熱愛浪漫,都在紙上給遠方的情人一訴衷腸,警惕性放松了不少。

于是在晚上23時,志願軍首先砸開了A連的陣地,繼而突入到法國營摩洛哥步兵營的陣地。霎時間,法國營的西側陣地被撕開了一個口子。

第344團戰士還發射了照明彈,指明了敵人重火力的坐標。遠在幾公裏之外的第29炮兵團萬炮齊發,十幾枚山炮如火山流星,准確命中了法軍重火力排的陣地。

在法軍還未回過神,志願軍戰士率先同摩洛哥士兵進行了慘烈的白刃戰。

金屬撞擊聲、尖叫痛哭聲此起彼伏,如同一個修羅煉獄場。由于摩洛哥人在白刃戰並非志願軍的對手,很快就要敗下陣來。

59歲的蒙其拉爾見事不妙,親自帶著預備隊頂上來。與此同時,後續的志願軍也緊隨其後,和法軍士兵戰在一起。

混戰中,美軍第23團團長弗裏曼上校腿部中彈,參謀長哈羅德少校被打死。

臨近天亮,當第一縷晨光穿過樹林,照到高地,美軍轟炸機趕來援助,無數的凝固汽油彈傾瀉在志願軍的後方。爲了擔心陷入重圍,兩個主力團經過電話交流,一致同意退出戰鬥。

此戰過後,法國營經過清點,一夜之間就陣亡200人,失蹤了400人。

許多重武器都成了不能動的鐵疙瘩,法國營營長蒙其拉爾中校回憶時說:“中國人打仗才是真流氓,不按常理出牌,專門挑敵人放松的日子進攻,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

結語:

砥平裏之戰,客觀上說,雙方打了個平手。美軍第23團和法國營發揮了冬季作戰重防禦方的優勢,大擺“鐵桶陣”,主打一個密不透風。

這兩支軍隊被圍,並不慌亂,全部火力搭成了一個環形圈,讓缺少攻堅武器的志願軍損失巨大。

1952年5月,李奇微還在美國聽證會上吹噓自己:“在我們看來,這些美國士兵和法國同盟軍取得了大勝利,說不定它是戰爭的一個轉折點。”不過,志願軍也讓法國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磨滅了法國營傲慢的士氣。

參考資料

《雇傭軍:刀口舔血的邊緣戰士》 鳳凰出版社

《揭秘法國外籍兵團》 鐵軍 少年國防

《喋血砥平裏》 坦克裝甲兵團·新軍事 2010年第3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