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複新疆時,緣何突然上奏請辭?非要回京完成一件人生大事

經濟話過去 2024-05-18 22:29:14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讀史

人的一生中經常有各種各樣的執念,甭管你官當多大了,年齡多大了,有時候你這個心願不達成,你就是不舒服。比如說光緒元年的時候,左宗棠剛剛和朝廷下了戰書,說他要領精兵去收複新疆,打敗阿古柏政權。當時爲了是海防還是塞防,朝中大臣有過很長時間的爭議。

李鴻章一方就說,中國的主要敵人來自于海外,所以我們應當集中力量建海軍,而新疆那塊本身就不是中原故土,那就放那放著吧,去打那個仗花錢太多,左宗棠則認爲,新疆也是我們的心腹大患,不能任由沙俄的勢力進來,他也知道打仗要花很多錢,所以他在慈禧太後面前誇下海口,說不需要領多少兵,而且他有能力解決資金上的問題,懇請朝廷同意他帶兵,去把新疆收複回來。

當然左宗棠說到做到,後來他真的把整個新疆拿回來了,左公也是保持國家領土完整的大功臣呐。可是大家知道嗎?就在康熙元年,左宗棠已經准備好了所有兵員武器資金之後,他突然給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上了一個奏折,說他想辭去本兼各職,先不去打新疆了,而要回到京師完成一件大事兒,完成他畢生的一個心願。

當然了,雖然信是寫給皇帝太後兩個人的,當時皇帝年幼,其實就是跟慈禧太後商量這個事。

慈禧太後一接這個奏折都有點懵了,說收複新疆這麽大的事兒,而且是左宗棠自己主動站出來請纓的,還有什麽事比這個事更重要,要讓他放棄本兼各職,要回到京師呢?仔細一看奏折才明白,左宗棠想過來考恩科,什麽叫恩科呢?

正常中國古代,大概每三年搞一次科舉,爲國家選拔人才,但是如果遇到比如說新皇帝登基,或者說皇帝50 60大壽,會加一次科舉,叫做恩科,給全天下讀書人,又一個考取功名的機會。當然了大多數參加科舉的,都是相對比較年輕的人,即便有範進那樣的,四五十歲還去考科舉的,那也是因爲屢試不第,人生沒有希望當不了官,所以要去搏個功名。

可是左宗棠當時可是一方大員了,而且左宗棠縱橫官場幾十年,聲望頗重,他這個狀態有什麽必要再來考科舉呢?這就相當于你都已經當上部長了,你跟大家說我當時小時候沒好好學習,沒讀過清華北大,我想以部長之尊,再去參加一次高考,去博得個985 211的入學資格,這不讓人可笑嗎?

在封建時代,這樣的想法也不可笑,爲什麽?封建王朝最重出身,什麽是你的出身呢?就是你有沒有參加過科舉,有沒有獲得過功名,當然了如果你是皇親國戚,你爸爸你爺爺厲害,你可能可以當官,或者說你對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你也能當官,像左宗棠這樣,雖然他的最高功名只是個舉人,他三次參加會試都失敗了,沒被錄取,但是不妨礙他能做一個很高層的官員。

但反過來講,整個封建王朝,對于功名是極爲認可的,有的朝代就直接說過,非翰林不得當大學士,什麽意思呢?封建王朝認爲,一個人是通過科舉考取了功名,然後進入到官僚體系中,這個叫正途,尤其是你如果是第一甲,進士及第的是狀元榜眼探花的話,那你這個官場道路將走得非常順,你最終入閣拜相都是有可能的。

可如果你這個人不是正途上來的,是偏門上來的,比如說靠著爸爸爺爺的勢力,或者說靠著機緣巧合,你當了大官,你這種人往往被認爲出身不好,所以你也不能被拜爲宰相這樣的高職位,在清代就是大學士了。

所以對于左宗棠來講,雖然他已經名聲在外了,年齡也很大了,官兒當得也夠大了,但是他總是耿耿于懷說,我這個人功名怎麽不行。

尤其是左宗棠特別憤恨的是,他參加了三次會試,本來有一次,他都已經可以被錄取了,但是由于他是湖南的考生,那一屆湖南錄取的人有點多了,湖北錄取的人少了,所以朝廷特別說這樣吧,咱們湖南少錄取一個人,把這個名額轉給湖北人,就是那一屆,左宗棠是湖南的第十五名,生生被剝奪了下來,所以左宗棠一生之中郁郁于此事,只要人家一提說這個功名,說這個出身啊,他就不好意思跟人插嘴,爲啥呢?

人家都是有功名的,哪怕曾國藩,也是考了好幾次科舉,不管怎麽講,人家最終獲得了同進士出身,而李鴻章,還有其他的一些晚清中興名臣,人家都是有功名的,所以這被稱之爲正途。

而左宗棠最爲氣憤的就是,我這麽能幹,我這麽有能力,結果我沒有功名,甚至左宗棠當年做駱秉章秘書的時候,他還曾經大聲斥責過一個二品的總兵,那個總兵後來被罷官之後,就要求自己的兒子奮發圖強,一定得考出個功名來才行,好好羞澀一下當年罵他的左宗棠。

所以左宗棠覺得,如果我沒個功名的話,實在是太丟人了。正好趕上光緒元年,朝廷搞恩科,因此左宗棠心想算了,我新疆暫時不收複了,我得回北京去參加科舉,怎麽著我也博得一個功名,大家都知道,你哪怕是取得了功名,你就算是狀元的話,你也得到翰林去讀幾年。

你那個官職跟左宗棠當時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而你如果只是取得了一個進士出身的話,你恐怕將來也就是幹個縣官而已,但是即便這樣,左宗棠還是表示,他一定要取得這個功名,因爲在封建時代,這才是正式的出身。

慈禧太後拿這個奏章一看,跟左右一商議,馬上就明白左宗棠的想法了,他不覺得自己沒取得這個功名,是個莫大的遺憾嗎?幹脆慈禧大筆一揮說算了,我給你賜個進士出身不就完了嗎?這就相當于某個部的部長,沒讀過大學,一輩子郁郁寡歡,臨了這個大學幹脆,禮聘這個部長爲大學名譽教授,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要擱別人看來,被最高領導人,賜予一個同進士出身,這似乎是羞辱他,可是對于左宗棠來講不是啊,這是莫大的恩情。慈禧的這個批示,直接讓左宗棠獲得了正規的功名,也使得他充滿了信心,在第二年一鼓作氣,把沙俄勢力永遠地驅逐出了我國新疆。而左宗棠死後,清廷給他的谥號是文襄,在封建時代,這是相當難得的評價了,僅次于文正文中,而左宗棠也因爲有了慈禧給他的功名,也倍覺圓滿呐。

原作者:李承偉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