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被安排出國留學,政審沒通過,老師家訪得知父親是開國大將

幽州校尉 2024-02-28 08:32:05

導讀:1959年7月,北京101中學的老師在對保送出國留學生進行政審時,發現一個學生的檔案有問題。這名叫做許延濱的學生檔案中,只有母親的名字,父親一欄卻是空白。爲何他不填寫父親的名字,是故意隱瞞,還是另有內情?

帶著疑問,負責政審的老師詢問了他的班主任。得知在學校沒人知道許延濱的父親是誰,高中三年,他的父親從未來過學校,學校組織家長會和一些活動時,來出席的都是他的母親。

許延濱的父親到底是誰?爲何從未出現過,是英年早逝,還是身份見不得光?如果是已經去世,在檔案中也應該寫清楚,而不是空白。

他父親會不會存在政治曆史問題,或者是潛伏的反動派?如果是這樣,那學校肯定不能推薦他出國留學。爲了弄清許延濱的家庭情況,學校決定派老師前往他家進行家訪。

當老師來到許延濱家,見到他父親之後,吃驚的問道:“您是許延濱的父親?”得到肯定的回答後,老師打消了對許延濱父親的所有疑慮,因爲他的父親是許光達,著名的開國十大將之一。

一番交談下來,老師發現對待同志、下屬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許光達大將,對待兒子卻十分嚴厲。

在我軍中,許光達和鄒靖華的婚姻是一段傳奇佳話。他14歲時,便由父母做主,與9歲的鄒靖華定了娃娃親。這在舊社會很常見,我軍中的很多高級將領也有類似的經曆,不過在參加革命後,很多人都不承認這種封建包辦婚姻,往往會另尋革命同志結婚。

許光達一家

但許光達沒有,參加革命十幾年,他仍然沒有忘記家中的發妻。當紅軍在陝北站穩腳跟後,他托人輾轉聯系到了鄒靖華,表達了自己對她的思念之情。苦等十年的妻子在收到丈夫的消息後,跋山涉水,曆盡千辛萬苦,一路風餐露宿趕到延安與他團聚。

十年生死兩茫茫,許光達和鄒靖華的愛情故事,在軍中,在開國將帥中都堪稱奇迹。

許光達戎馬一生,夫妻兩人聚少離多,只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女兒還不幸夭折,因此兒子許延濱就成了兩人的獨子。

1939年許延濱出生于延安,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整整十年他跟隨父母東征西討,吃盡了苦頭。

許延濱與父母合影

新中國成立後,許光達作爲我軍的高級將領,本可以讓兒子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結果在外對人寬容謙恭的許光達,對兒子要求卻格外嚴厲,甚至還立了三條不近人情的規矩。

第一條,上學要住校,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盡早融入到集體中。第二條,嚴格控制零花錢,吃穿都要像工農兵子弟看齊。第三條,回家、返校自己走路或坐公交車,絕不允許自己的司機接送。

不僅如此,許光達還時常告誡兒子,在外面要靠自己,決不能打著他的旗號享受特權,如果讓他知道了,就不認這個兒子了。

從小到大,許延濱時刻牢記父親的教誨,在外他爲人低調,在學校刻苦學習,憑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才被學校推薦出國留學的。因爲他謹記父親的囑托,從不向人提起父親的身份,這才導致政審時沒有通過,引起了老師的懷疑。

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後,老師便起身告辭,沒想到許光達叫住了老師,說他不同意許延濱出國留學,希望學校另選他人。

老師連忙解釋道:“首長,學校推薦許延濱出國留學,是他學習成績優異,並非因爲您的關系特殊照顧。”

許光達也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出國留學機會難得,但許延濱作爲我的兒子,在國外肯定會受到特殊照顧,不利于他學習進步。如果說他真的學習刻苦,那在國內上大學一樣可以成才。我認爲普通的工農兵子弟比他更需要出國留學的機會,還是將名額留給他們吧。”

老師早就聽說過許光達大將三讓軍銜的高風亮節,連毛主席都稱贊其爲:“共産黨員的一面鏡子。”今天他又讓兒子主動放棄難能可貴的留學機會,讓給普通人,這樣的大公無私的精神讓老師深受感動。

許光達

正如許光達所說,只要刻苦學習,在國內同樣能夠成才。放棄出國留學的機會後,許延濱考入了哈工大,畢業後從事國防科研工作,後追隨父親的腳步,進入裝甲兵部隊任職。

七十年代中期,許延濱率領裝甲部隊,在羅布泊參加核試驗,他不顧個人安危,在核爆炸後,第一時間乘坐裝甲車進入爆炸核心區域,取得重要數據,以此修改了坦克部隊條例中關于封閉核突破口條文,受到上級嘉獎。

1978年,許延濱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在戰場上他攜帶電台深入一線,在戰場通訊全部中斷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將戰況彙報給上級,保障了最高指揮部和一線部隊的聯系,爲此得到中央嘉獎,並榮獲二等功。

而許延濱的成功,離不開父親許光達對他的嚴格要求和培養。

2 阅读: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