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金交所關停落幕,中國平安八年前高價接盤

海納財經 2024-03-26 11:07:54

成立至今十四年的重慶金交所,落下帷幕。

3月25日,重慶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發布《關于取消重慶金融資産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業務資質的公告》稱,取消重慶金融資産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重慶金交所)金融資産交易資質。取消後,重慶市不再存在金融資産類交易場所。

重慶金融監管局同時表示,重慶市至今未批准任何市外金融資産交易場所和“僞金交所”在重慶市設立分支機構,或通過發展會員機構、代理商、授權服務機構等在重慶市開展非標債務融資登記備案等服務。

重慶金交所官網也發布公告,其網站關閉。

平安高價拿下重慶金交所

首先,海納君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麽是金交所。

地方金交所全稱爲地方金融資産交易所,是爲金融資産交易提供信息和場所的平台,其最初誕生的初衷是爲了呼應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需求,盤活流動性較差的金融資産(如金融股權、非標資産、國有股權等),主要從事各類金融資産交易業務(如私募股權與債權交易)、融資類業務(如委托和和定向債權投資工具以及私募債)、信息撮合業務以及各類資産收益權交易業務等。

曆史上我國地方金交所的數量曾一度高達70家左右,經過近年的整頓,在營的地方金交所在十多家。

此前重慶金交所介紹,重慶在2010年12月,以“渝府〔2010〕119號”文件批准設立重慶金交所,2012年11月,成爲首批通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所部級聯席會議備案的交易所。

成立之初,重慶金交所股東爲重慶聯交所、重慶股轉中心、深圳聯合金融服務集團,其後重慶渝富集團、深圳可喜投資、重慶瀚曦股權投資加入股東之中。

在2016年3月時,中國平安通過旗下控股子公司平安集信投資公司,以2.86億元的價格,受讓渝富集團、重慶聯交所等所持有的重慶金交所72.22%股權。

2016年8月份,重金所的其他兩名股東退出,平安集信100%控股重慶金交所。

重慶對金交所也寄予厚望,對于當時中國平安的入主,給了很高的限制門檻。

當時的股權轉讓公告要求,標的企業注冊地、納稅地不遷離重慶;

受讓方須保證重慶金交所獨立法人地位,保持其業務的獨立運行;

受讓方須承諾,在本次轉讓《産權交易合同》簽署日前,須替重慶金交所償還所欠渝富集團的全部借款本息;

評估基准日至股權變更登記日期間,重慶金交所損益由受讓方按持股比例承擔或享有;

受讓方須承諾,受讓的重慶金交所股權三年不得對外轉讓,且2016年、2017年、2018年重慶金交所規模分別達到5000億元、1萬億元、2萬億元,並做出相應保證。

2016年3月挂牌信息顯示,2015年,重慶金交所的營業收入爲1.2896億元,淨利潤爲431.17萬元。

同時,以評估基准日2015年11月30日時重慶金交所8423萬元的淨資産推算,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集信以相對于淨資産溢價370.35%的價格,拿下重慶金交所72.23%股權的(入股價約爲3.97元/每1元注冊資本)。

即便是如此誇張的增速要求,中國平安還是搶下了重慶金交所這塊金融牌照。

當時情況是,中國平安極其看重金交所交易所模式平台,重慶金交所是平安集團旗下的第六家“交易所模式”子公司。

此前,中國平安已全面控股陸金所、西雙版納商品交易所、深圳金融資産交易中心、平安前海衆籌、前海金融資産交易所。

中國平安已在金融債權融資、綜合金融資産交易及轉讓、大宗商品交易、有色金屬交易、互聯網衆籌、定向融資工具等要素市場全布局。

當時,重慶金交所主要業務有三塊,分別爲:銀行業務、非銀業務和政府業務。經營範圍是提供信貸類資産登記、交易及相關服務,提供各類應收賬款、債權債務産品轉讓相關服務等。

此前投資者報的報道顯示,在重慶金交所的産品區,還有多家公司發行融資産品,包括遼甯凱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重慶遠瀾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湖北新海天投資有限公司、湖北楚天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湖北新海天”和“楚天小貸”發行的“定向債務融資工具”爲第三期和第六期。

因爲重慶金交所網站已經關閉,無法查證其目前交易額情況,並且在公開報道中,也並未看到對其交易額完成情況的報道。

金交所強監管徹底關停

而中國平安是否從重慶金交所這筆交易中,賺回來本錢,也難以進行衡量,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因爲金交所的定位和監管難,近年來,其一直處在不斷強化監管之下,直到現在,徹底被關停。

金交所業務跨度大,線上、線下屬性重疊,從其産品構架上看,除傳統的泛資産管理、挂牌登記、托管外,還有保險、私募、理財、P2P等業務。從商業模式上看,從最早的B2B發展至B2C、B2F甚至C2B等業務。

這些不同類別的業務均對應不同的監管主體,因此,地方金融局捉襟見肘,很難有效統一監管,而依靠“一行三會”,也存在重大問題,就是多頭監管,難以整合,扯皮推诿不斷發生,導致監管效果每況愈下。

湖南、遼甯、西安、重慶四省市現有的金交所均將取消。

證券時報從多位業內人士及接近監管的權威人士處了解到的情況看,此次上述四省市步調一致地宣布取消轄內金交所資質的行爲並非偶然,而是接下來所有金交所陸續關停的開始。

換句話說,金交所作爲一類地方交易場所,將全部被有序關停退出。今後我國將不再有任何主體可以具備此前金交所的相關資質,不能從事相關業務。過去多年市場熟知的“金交所”,將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而監管部門對地方金交所的清理整頓由來已久。

2012年1月,國務院同意建立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下稱聯席會議)制度,該制度主要職責之一是統籌協調、督促、指導省級人民政府開展各類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工作。聯席會議由證監會牽頭,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等有關單位參加。

監管部門對金交所的整治也在深入進行中。

2021年12月17日,證監會網站發布消息,聯席會議近日致函29個轄內有金融資産類交易場所的省級政府辦公廳,要求立即開展對轄內金交所的現場檢查工作。

聯席會議提到,目前,清理整頓工作已取得積極成效,金交所數量減少三分之一以上,非標融資規模和涉及投資者人數大幅下降,金交所無序擴張和野蠻生長勢頭得到遏制,風險明顯收斂。

同時要看到,近一個時期,部分金交所的非標債務融資存量業務壓降不力,甚至違規爲房地産企業非標融資提供便利;部分金融機構利用上述平台以交易爲名,行融資之實違規展業;一些金交所異地展業、相關機構向個人銷售産品的問題仍然存在。

隨後,監管終于推進到金交所將逐步全部關停。

陸金所、中國平安業績承壓

而在金交所平台上下了重注的中國平安,肯定不好受。

最爲代表性的就是陸金所,其近年來一直下坡路,最新2023年年報更是跌幅嚇人。

2023年,陸金所控股實現營收342.55億元,同比下降41.1%;實現淨利潤10.34億元,同比減少88.2%;實現歸屬于集團股東的淨利潤爲8.87億元,同比減少89.8%。

單獨看2023年第四季度,陸金所控股實現營收68.57億元,同比下降44.3%;實現淨利潤-8.32億元,上年同期爲-8.06億元;實現歸屬于集團股東的淨利潤爲-8.44億元,上年同期爲-8.15億元。

不僅收入下滑是加速,而且淨利潤出現大幅虧損。

年度業績公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陸金所控股的貸款余額爲3154億元,較2022年12月31日減少45.3%;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新增貸款總規模爲2080億元,上年同期爲4954億元。

近年來,中國平安的淨利潤也是持續走低情況。

中國平安最新2023年報顯示,其2023年營業收入爲9137.89億元,同比增長3.8%,2023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1179.89億元,同比下降19.7%;歸母淨利潤856.65億元,同比減少22.8%。

資産管理業務利潤下滑嚴重,由盈利22.92億變爲虧損207.47億元。

2 阅读:1602

海納財經

簡介:前瞻成渝。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