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原中央軍委秘書長,主持了兩彈一星計劃,1977年任軍委副主席

雅可談過去 2024-05-18 08:29:50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撤走了在華專家,再加上當時我國遭遇嚴重的經濟困難,對于原子彈的研制工作是“上馬”還是“下馬”,出現嚴重的分歧。

在這種情況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科委主任的聶榮臻簽發了一份文件,名爲《導彈、原子彈應堅持攻關的報告》,並斬釘截鐵地說:

“搞不出‘兩彈’,我死不瞑目!”

最終,聶榮臻獲得了毛主席與黨中央的大力支持,在他的領導下,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戰,終于成功研制出原子彈,這成爲聶榮臻元帥在和平時期的一大貢獻。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聶榮臻元帥的故事。

1899年12月29日,聶榮臻出生于四川江津吳灘鎮一個落魄的地主家庭,聶榮臻的祖上曾有過輝煌的時期,但到其父親聶仕先時,家境已經敗落,不得不依靠租種地主的土地謀生。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聶榮臻從小就接受系統的文化教育,曾就讀于江津縣立中學,在讀書的過程中,面對國家的危難,聶榮臻産生了濃厚的愛國思想,五四運動中,聶榮臻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以抗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1923年,在趙世炎和劉伯堅的介紹下,聶榮臻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擔任旅歐共産主義青年團訓練部副部長,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借助報紙刊物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這次會議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開始了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1925年9月回到國內的聶榮臻,被派到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並參加了1926年舉行的北伐戰爭。

大革命失敗後,我黨確定了開展武裝鬥爭與進行土地革命的方針,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與廣州起義,在南昌起義與廣州起義的部隊中,就有聶榮臻的身影,當時中央在上海成立了一個政治保衛機構,名爲特科,聶榮臻就曾參與中央特科與中央軍委的工作。

1931年1月,聶榮臻被任命爲中央軍委參謀長,前往中央蘇區,先後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一軍團政委等職務,參加了第四次與第五次反“圍剿”鬥爭。

紅軍長征後不久,國共兩黨開始了第二次合作,紅軍主力改編爲八路軍,聶榮臻被任命爲八路軍115師政委兼副師長,在聶榮臻與林彪的率領下,115師在抗日前線取得了不俗的戰績,比如說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此外,在1939年11月的黃土嶺戰鬥,聶榮臻率領部隊,擊斃了被譽爲“名將之花”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旅長阿部規秀中將,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首次擊斃日軍中將級別的將領,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1949年1月,聶榮臻與林彪、羅榮桓組成平津前線總前委,與傅作義進行談判,最終促使了北平的和平解放,隨後,聶榮臻被任命爲北平市市長兼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擔任開國大典的閱兵總指揮。

新中國成立後,聶榮臻出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負責主持總參謀部的全面工作。

1954年,聶榮臻被增補爲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主管武器裝備工作,在隨後的大授銜中,聶榮臻被授予元帥軍銜,在十大元帥中排第九,僅高于葉劍英。

1956年,聶榮臻的工作發生重大變動,被任命爲國務院副總理兼科學規劃委員會主任,兩年後,中國核事業全面啓動,在這種情況下,聶榮臻又兼任了國防科委主任等職務,主要負責“兩彈一星”的研制工作。

雖然中蘇關系逐步惡化,失去蘇聯援助的中國,在核武器研發領域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聶榮臻堅決主張繼續研發“兩彈”,在他的帶領下,從1964年到1967年,中國在原子彈、導彈核試驗與氫彈研制方面,取得累累碩果,中國的國際環境立刻得到改善。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聶榮臻針對工作中出現的一些錯誤做法感到不滿,卻遭到林彪、江青等人的迫害,被誣陷爲“二月逆流”成員,甚至被下放到北京市第三化工廠蹲點學習,即便如此,聶榮臻還是與林彪、“四人幫”進行了堅決的抗爭。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也就是1977年8月,聶榮臻被任命爲中央軍委副主席,參與領導新時期國防與軍隊事業的發展,此外,在1975年的第四屆人大與1978年的第五屆人大上,聶榮臻連續當選爲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在1977年的十一大與1982年的十二大上,聶榮臻連續當選爲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7年11月,聶榮臻辭去了黨內外的一切職務,于1992年5月1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歲。

毛主席常說“聶榮臻是個厚道人”,著名作家魏巍在1985年寫給聶榮臻的祝壽詩中對聶帥進行了高度概括:

“一生厚道人稱贊,千秋風流一元戎。”

0 阅读: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