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有些男人能夠克服道德觀,在伴侶去世幾個月就另娶她人?心理學告訴你真實答案!

陳曼心理 2024-02-26 11:06:47

亡妻屍骨未寒,男人卻另娶新歡。這類社會新聞不少,爲此憤憤不平者也不少,大家想不通的問題往往集中在:老婆去世才幾個月就著急另娶的男人,是如何戰勝自己的道德觀的?

道德觀或許有當下可以達成共識的統一標准,可每個人哀悼關系喪失的方式可是沒辦法整齊劃一的。

普通人活得疲憊而惶恐,一個疲憊而惶恐的人負擔不了理想。

有人另娶是爲了更快的從伴侶離世的傷痛中走出來,逃離喪失之痛的日夜折磨;

有人另娶是爲了讓留下來的人能夠恢複以往的正常生活,借以慰藉已逝之人的擔憂.....

作爲咨詢師,我反而很好奇大家對于當事人選擇的歸因:爲什麽你覺得面對妻子離世、另娶他人這一情境,當事人最需要戰勝的是道德觀而不是自己對亡妻的眷戀和失去摯愛的創傷呢?

你可能會說,都上趕著另娶了怎麽可能視亡妻如摯愛、對她還有眷戀呢?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你大概會認定:既然已經不愛了,能夠攔住男人另娶的唯一門檻當然只剩道德了。不愛也就罷了,可基本的道德觀總該有吧?何必吃相這麽難看,不怕別人說閑話嗎?

我們如此善用道德論評價一切,仿佛事物就該如此簡單,正反好壞,清晰明了。每個人心中似乎都樹立著一把筆直的道德之尺,我們用一條條規則約束自己,審判他人。

我們之所以那麽確定這樣就是壞、就是沒有道德,很多時候是因爲我們不能切身體會別人的處境。我們斬釘截鐵的表示自己絕不會背叛、絕不會無縫銜接、絕不會在愛人去世後火速組建新的家庭,因爲這些虛構的、想象中的“我”不會,所以我們就能理所應當的判定別人的行爲。

可仔細想想,這其實就屬于典型的旁觀者用當事人的行爲推導其動機,又用推導出來的動機反過來質疑其行爲合理性的思維誤區。

說得再簡單點,就是我們俗稱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人類個體的終極恐懼就是對死亡的恐懼。這個結論不是針對某一個人,而是每一個人。

所以,面對死亡帶來的沖擊,道德觀是最不需要被戰勝的,真正需要戰勝的是我們對生命無常的難以理解和無法接納,是對過去依戀關系被徹底斬斷的介懷。這是一個完全超出愛不愛N個維度的生命議題。

也就是說,不論當事人生前跟老婆關系好不好、愛得深不深,只要他們相伴生活了十幾年,哪怕是相互埋怨、相互怨恨著生活了十幾年,一旦其中一方需要面對另一方的離世,問題的重心就從該不該的道德問題,轉換成了一個關于如何面對喪失的應對問題。

那麽,到底該如何面對親密關系中伴侶的喪失呢?哀傷治療大師威廉姆.沃登提出了“哀悼的四項任務”:

1.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實

2.處理哀傷的痛苦

3.適應一個沒有逝者的新環境

4.找到一個紀念逝者的方式

在第四項任務中,具體目標是要把你的喪失融入到現有生活中,與那個已經離世的伴侶建立一種持續的聯系,同時爲自己找到繼續生活下去的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鼓勵個體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建立新的關系,並在新的生活節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結合“哀悼的四項任務”,如果你願意脫離受害者思維的視角來重新看待“老婆去世數月男人另娶他人”這一問題,你會看見更多人性的複雜,也會看見更多用僅憑道德做論斷的謬誤。

首先,每個人“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實”所需要的時間是無法統一的。

你覺得幾個月就另娶不道德,那你能給出一個你認爲的符合道德的時間嗎?幾年?幾十年?或者終身活在痛苦之中?我相信每個人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而是事實是,沒有一個人有資格可以爲別人走出傷痛的時間劃分一個所謂的“正常區間”。

你能說幾個月的痛苦不是痛苦,幾年的痛苦才能代表痛苦嗎?況且對于不同的人來說,大家處理痛苦的方式其實是不一樣的。很多時候,大衆所要求的所謂“正常道德表現”仔細思考一下就會覺得很荒謬,我們覺得失去了妻子的男人就該每天茶飯不思,痛苦得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仿佛只有這種形式的懷念才能被大家同情和接納。而如果一個人短暫失落之後,決定帶著對妻子的愛去建立新的生活,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看起來很無情。

說白了,很多人其實根本不在乎別人是不是真的痛苦,也不關心他們的內在情感,大家只是更渴望聽到一個關于至死不渝的深情故事,用以撫慰自己被“死亡事件”所激活的內心恐懼。因此,當事人的感受和福祉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讓自己感受到“死亡恐懼被撫平”的安慰:如果一個人去世以後,伴侶都能以痛苦之姿多捱那麽幾年,不管是否處于真心,似乎都能讓死亡變得不那麽可怕了。

但事實上,不論是當事人還是看客,面對生命議題最重要的功課都是接受生命無常這一事實本身。有人用長久的緬懷來協助自己接受,也有人會用行動上的快速抽離來協助自己接受。

其次,一個人處理喪失傷痛的方式和他對伴侶的感情濃度沒有直接的相關性。

有的人在伴侶生前已經盡了最大的義務去照顧她、陪伴她,伴侶也在這段關系中幸福的度過了一生,那麽作爲一個具備主體性的人,當伴侶去世後,他完全有權利去選擇以一種怎樣的方式去展開接下來的人生。

對于看客來說,他們重視的只是悼念的形式而非別人整個情感經曆的過程,試想一下,作爲一個深愛他的妻子,她難道會希望自己的伴侶之後都要活在失去自己的陰影中,永遠不再快樂嗎?我相信她希望的肯定是對方能夠早日走出來去建立新的生活。

相反,有的人在妻子尚且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好好對待她,反而在她去世之後表現得痛不欲生,那你又去怎樣審判這兩種人對伴侶的愛呢?這時候論斷出來的道德真的是客觀的嗎?

更不用說,很多人在伴侶去世後還要面對照顧幼小的孩子、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等一系列複雜處境,在這種情況下,和新的人建立關系,分擔生活中的壓力難道不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嗎?他把孩子照顧好,確保孩子能夠在一個正常健康的環境下成長,這難道不也是對妻子的一種愛嗎?

事實上,和一個新的人開始新的生活恰好可能是很多人排解伴侶喪失之痛的一種方式。爲了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妻子的離開上轉移走,一部分人選擇了瘋狂工作,一部人可能徹底擺爛、沉溺于酒精,還有一部分人則是帶著這種情感投入新的關系。

所以,僅憑另娶行爲就斷定一個人背信棄義、無情無心,是武斷且傷人的。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那種因爲痛苦不能承受之重而不得不通過其他手段讓自己好受一些。爲什麽甯願被別人戳脊梁骨也要這麽做?如果這個人本身不是那種沒皮沒臉的浪子做派,大概率便是因爲自己已經痛苦得顧不得所謂的體面了。

最後,一個人最終找到的“紀念逝者的方式”本來就無需符合衆人眼中的“道義”,只需要能與自己達成和解。

一個事實就是,人本身就是複雜性與矛盾性兼具的,生活中沒有那麽多對立存在的東西,世界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萬花筒。

對過世妻子的懷念與男人愛上新的人不是一個有你沒我、不可相容的事情。人的情感本身就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逝者已逝,作爲人本身我們自己也要繼續生活下去,難道就因爲伴侶去世了,我們的靈魂就要徹底隨她而去,只有這樣才配稱得上是“道德”嗎?

人的情感轉變和機緣機遇的發生都不是我們可以去控制的事情,結識了新的人,有了想和她建立關系的欲望,這本身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妻子去世後,男人的單身狀態持續的久不能說明他就更有道德,也可能是之前的關系已經讓他感覺到疲累,于是關系結束後他覺得一個人生活更舒適罷了。

我們不能去拿道德規訓自然發展的人性,選擇怎樣生活從來都和道德無關,只不過是情感、需求和環境變化等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之一罷了。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的基本權利,但我們爲什麽那麽容易對他人産生這樣或者那樣的道德審判標准呢?我認爲這很多時候是因爲我們離真實的情感關系和具體的人太遠了。

不管是影視作品還是文藝作品,都在向我們傳輸一種更爲直接和簡單的認識世界的價值觀,我們理解的愛多爲浪漫愛,我們對人性的認知是單一的、浮于表象的,我們理所當然覺得事物一定得是這樣,人一定要那樣,但現實會一步步告訴你——沒有這麽簡單。

在我接觸的來訪案例中,很多人都會問出類似的問題,覺得怎麽也難以相信一個忠厚老實、看起來爲人正直的伴侶會背叛自己,當一個人看待世界和其他人的視角過于非黑即白時,現實給你的沖擊就會格外強烈,但好處是你也能從痛苦中窺見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

偏好用道德觀苛責別人的人,往往也會在內心秩序上用更大力度苛責自己。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人都能明白,當你不再用一元視角去看待問題,當你真正理解和接受了世界的多面性和人性的複雜性時,面對困境時我們反而更容易走出痛苦,做到與命運和解、與自我和解。

0 阅读:3

陳曼心理

簡介:專業解答情感問題,教你如何理性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