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送別好友,寫下一首最治愈《臨江仙》,結尾10字成朋友圈金句

長風文 2024-05-24 05:57:13

悲歡離合是人之常情,陰晴圓缺是月之規律,皆非憑人力所能避免。

既是如此,我們唯有更加珍惜、重視眼前人。

這也是古代“送別”題材的詩詞多如繁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不像如今,有視頻、有電話,想聯系隨時聯系,想見面也不是很難。

那時候車馬慢,路途遠,聯系靠書信,往往一次簡單的分離,或許是雙方的最後的告別;一聲“再見”、一句“保重”,可能就是兩人最後一次交流。

爲此,古人格外的重視每一次送別,會進行許多的儀式流程來表達自己的珍惜。

設一場餞別宴,喝一場酒,折一段柳條,寫一首離別詩……

深厚的感情,不舍的厚意,挽留的意願,深深的祝福,在這些儀式中流淌開來,造就了那些不朽名篇。

只是“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在即,免不了黯然銷魂,流傳下來的離別詩詞,憂愁傷感居多。

這也讓那一些以曠達的態度一掃離愁、樂觀的精神沖淡傷感的詩詞,顯得彌足珍貴。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首出自蘇轼之手的《臨江仙》詞便是如此。

《臨江仙·送錢穆父》

[宋]蘇轼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怅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元佑六年(1091)年春天,錢穆父罷越州守改知瀛洲,赴任途中經過杭州。此時知杭州的蘇轼已經接到朝廷回京任翰林承旨的诏書,只是尚未離開。于是這對好友便在杭州見面了。

錢穆父,名勰,元佑初年任中書舍人時,與被貶多年剛剛起複回京任起居舍人的蘇轼相識相知,官場上共進退。

“欲息波瀾須引去,吾侪豈獨坐多言”,元祐三年兩人都因直言敢谏而爲朝廷所不容,先後被外放出京。錢穆父知越州,蘇轼知杭州。

兩人此次再見面時蘇轼被召還,而錢穆父仍要奔波,見面也是匆匆。

錢穆父時間很趕,連夜就要出發。離別之際,蘇轼有感于兩人經曆,寫下這首美詞爲寬慰好友贈行。

全詞豁達樂觀,盡顯豪邁情懷,最後兩句更是成了朋友圈金句,撫慰無數人。

詞的上阕寫人,通過描述兩人世間沉浮、仕途滄桑後的親身經曆,來稱贊好友曠達的生活態度。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你我上次京城分離之後,時間都過了三年了。這三年來你我奔波仕途,足迹遍布天涯。

“改火”是源于寒食節的傳統,每年在寒食日會起新火,所以古人常用它來表達年代的更替。

宋朝地方官三年爲一任,這三年外放的爲官生涯並不好,蘇轼用了“天涯踏盡紅塵”來形容。

天涯,寫出了地理之遠,“紅塵”則表達世間之苦,“盡”字則給人一種嘗遍了辛酸苦辣、經曆了艱難困苦的感覺。

可即便是這樣,錢穆父是怎麽樣的呢?

“依然一笑作春溫。”

他還是之前的老樣子,臉上一直挂著淡淡的笑容,仿佛這些困難都不曾發生般。

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常心對待生活的高貴品質,令蘇轼十分贊揚。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他那淡泊的心境就好似無波的古井水,堅貞耿介的品格就猶如那高風亮節的竹竿。

這兩句是對好友高度的贊揚,很好的表現出了對方高尚難得的品德。

詞的下阕寫送行,描寫月下送別友人的具體情景。

“惆怅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剛和友人重逢沒多久又要面對離別,對此我很是惆怅,就連此時天上的月亮和雲彩,仿佛都被這種情緒所感染,只散發淡淡的微茫。

凡作詩詞,寫景易,言情難。景從外來,留心所得;情從心出,看不見摸不著,要表達自然就難了。因此好的創作者,一般都會做到景情相通。

這裏蘇轼就是如此,那淡月微雲這尋常夜景,此時也似乎在爲分別而憂愁,很好的表達了作者的惜別之情。

但前面我們也知道,蘇轼的友人是樂觀的,蘇轼本人也是樂觀之人,這與衆不同的兩人,分別時會憂愁傷感,但會點到即止。

餞別宴上蘇轼還有歌姬演奏,她們見多了這種場面,不管內心怎麽樣,但表面上不能太開心,表現的非常哀怨淒婉。

蘇轼見此說道“樽前不用翠眉颦”,不要爲眼前這離愁別恨而眉頭緊皺了。

他爲什麽什麽會陡然突轉呢?話,因爲他覺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這世間本來就像是一個大客棧,人人都是過客,而我也不能例外,也是其中的一個。來來往往,本屬自然,不必過于憂愁。

蘇轼最後這一句由眼前轉向整個人生,用他的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情懷沖淡了離愁別恨,蘊含了深厚的哲理,成爲千古名句。

這既是對自己和好友錢穆父說,也對在場的歌姬說,更是對讀到這首詞的所有人說。

人生的起起落落,世間的悲歡離合,我們都應該坦然積極去面對。

在有限的時光裏,有不期而遇,就有不辭而別,我們唯有平常心去看待,珍惜所擁有的,看淡會失去的,這樣才會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