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君子之道

大道知行 2024-03-16 18:52:27

《周易》作爲先秦“六藝”之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經典,其內容廣博浩瀚、絜靜精微,被譽爲“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常從現實生活出發,爲君子在立身行事、知識學習、品德修養和社會責任等方面提供指引。具體表現爲:

其一,《周易》鼓勵生命的自我實現和完善。《易傳》認爲古經中的每一卦象都代表著一種生命理念和價值。君子能夠從具體的現實出發,隨時隨地通過行爲來完善更高的品質。《乾·文言》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所謂“進德修業”,涉及更爲完整的人格觀念和標准,包括德行、業務、忠誠、誠實、智慧、正義、謙遜、靜心、及時、恒久等。可見早在文明之初,《周易》便不斷勸誡人們,想要追尋光明的成功之路,必須持之以恒地進德與修業。爲此,君子要“日新其德”,要“自強不息”。如要知幾,快速果斷地把握事物變化的微妙情狀,謀始有終,“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君子知微知彰”(《系辭》);要能隨機應變,適時而動,“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系辭》);君子應“持中守正”,言行有度,“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象傳》)。

其二,君子能夠在困境和磨難中進取遂志。王陽明說:“蹇以反身,困以遂志。”(《贈劉侍禦二首》)困境和磨難有時不可避免,突破了可以更上層樓,而退縮畏難終將失敗。君子觀《蹇》《困》悟知,于晦暗中應當不糾結執迷,反求諸己,而益自修;于困局之中應當臨難不苟免,見危不曲全。君子還有著韬光養晦、待時而動的智慧。萬物的動靜各有其時運,人的行止也要順時而爲;而在時機未到之時,“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象傳》),能夠應時行止,然後才能光明著見。《明夷·彖傳》謂“內文明而外柔順”,即在衆人面前低調溫厚,而內實明哲,體現出善葆其壯、以克時艱的智慧,周文王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渡過了危難。

其三,當處于順境之時,君子依然能理智警戒,謙遜不驕。《既濟·象傳》雲:“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濟》象征事已成功萬事皆濟,但君子觀此卦卻能領悟居安思危的道理。這與《系辭》中“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的憂患意識深深相契。《周易》的作者還非常看重《謙》卦。《謙》爲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之卦,《集解》引鄭玄曰:“山體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謙之象。”《謙》卦爲地中有山之象,山本來高聳于大地之上,如今卻能夠低藏于地中,寓意了謙遜之美。由此人們悟知功高不自伐、位高不自傲、學高不自誇是立身關鍵。《謙·彖傳》雲:“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唯其如此,才能達到君子的境界。《周易》對于不同境遇中,哪些是恰當的表現、哪些是不能實施的言行有著多方位的描繪,充滿了人生智慧。總之,把握“通變”的規律,止行得時,方能綿延長久。

《周易》對君子的論述給後人帶來了無盡的啓發。從家庭幸福和家道常理的角度來看,君子包容親和、言行端正的氣質頗有意義。對單位和社會層面而言,仁義誠信、革故鼎新在今天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從國家和民族角度來看,《周易》所倡導的“自強不息”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原動力。

◎本文原載于《光明日報》(作者孫鳴晨 劉劍),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