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赤膊將軍”黃維綱一張珍貴家庭照,場景溫馨,令人動容

向日葵愛過去 2024-05-12 02:11:30

請大家在閱讀前,先點擊上面的“關注”,感謝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給大家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並與您分享閱讀的快樂!筆者後續將會爲大家帶來更多的精彩故事!

1943年,“赤膊將軍”黃維綱一張珍貴的家庭照,鏡頭中,黃維綱與妻子懷中各抱著一個孩子,端坐在長椅之上,其她的人,則依次排在二人的左右兩邊,面對鏡頭,一家人微笑著注視前方,透著滿滿的幸福感,令人爲之動容!

“赤膊將軍”黃維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員虎將,黃維綱一生戎馬,十數年轉戰疆場抗擊外敵,令日軍聞風喪膽,而他之所以被稱之爲“赤膊將軍”,這要是因爲他在率部與日寇激戰時,常常會赤膊上陣,身先士卒,這就使得他獲得了“赤膊將軍”之名。

黃維綱出生在河南省東南部的項城一個耕讀家庭,他的父親黃恪濟是當地一位口碑很好的私塾先生,母親王氏則是一位傳統女性,照顧家庭,養育家中的孩子。

孩童時代的黃維綱聰慧,活潑,頗有悟性,小小年紀便可熟背四書,五經,是私塾裏的優秀學生,因而受到了師長的追捧,被家裏人寄予厚望,希望他長大之後,能夠通過科舉考試,出仕爲官,光宗耀祖。

但是世事無常,1905年,晚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度,黃維綱不得不放棄這文人學士之路。

不久後,晚清政府開始籌建新式陸軍,各地紛紛掀起了從軍興國的熱潮,而當時已經16歲的黃維綱也受之影響,選擇棄文從武,報考開封陸軍小學堂,開啓了自己的戎馬生涯。

後續,從開封陸軍小學堂順利畢業後,黃維綱又先後進入到清河第一陸軍預備學校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和深造,從這兩所軍官學校畢業後,他便編入到了邊防軍第3師,擔任見習排長一職。

1922年,25歲的黃維綱轉投于河南督軍馮玉祥的麾下,當時,河南督軍馮玉祥雖然在到處招募兵勇和軍官,擴充自己的實力,但是他卻對于軍校的畢業生缺並信任,因此,作爲軍校畢業生的黃維綱來到馮玉祥手下後,並不受重用和信任,僅僅只是給予了教官這個沒有實權的職務。

黃維綱雖沒有受到重用和信任,但卻並沒有抱怨,也沒有自甘墮落,反而是嚴于律己,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做事,使得他在軍中深受好評,也引起了馮玉祥的注意,在隨後的日子裏,馮玉祥通過暗中觀察,發現黃維綱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便對其委以要職,將其任命爲第8混成旅的上尉連長。

1925年1月,馮玉祥就任爲西北邊防督辦,而他手下執掌的西北軍則就此走上民國的曆史舞台,當時,已經成爲馮玉祥手下愛將的黃維綱則出任西北軍的團長一職,

黃維綱爲人平和,與麾下的兵士同吃同住,因而深得西北軍將士的贊譽,1927年,黃維綱奉命率部參加北伐,在這次北伐戰中,黃維綱親率部隊,沖鋒在前,憑借這膽識和視死如歸的鬥志和信念愣是在正面戰上,瓦解了敵軍的防禦陣地,一舉配合友軍部隊拿下了徐州城後。

戰後,作爲西北軍統帥的馮玉祥對黃維綱進行了嘉獎,爲其授予了“革命獎章”,使其在西北軍中享負聲譽。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命令黃維綱訓練新兵,准備隨時參戰,就在黃維綱全身心投入到備戰訓練之中時,馮玉祥卻兵敗下野,隱居汾陽城,這就讓黃維綱失去了主心骨,不得不帶著手下的千余士兵去往晉南,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改編,改編之後,黃維綱被編入38師師長張自忠的麾下,擔任第223團團長一職。

張自忠與黃維綱是舊相識,二人曾在北伐戰中是上下級的關系,張自忠這邊深知黃維綱是一個帶兵打仗的好手,是一個有真本事之人,因而便對黃維綱大力舉薦,不久後,黃維綱被晉升爲第112旅少將旅長一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黃維綱跟著張自忠將軍,率領部隊參加了喜峰口阻擊戰, 在這場阻擊戰中,黃維綱率部死守陣地,多地打退日軍的攻勢,並在多次負傷之後,黃維綱仍親自在一線督戰,阻擊日軍,有力的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

在參加完這次喜峰口阻擊戰後,黃維綱又先後率部參加了進攻天津日軍的戰鬥以及進攻臨沂的戰鬥,在這兩場戰鬥中,他以師長之尊赤膊上陣,鼓勵戰士們再接再厲,奮勇拼殺。

1940年5月,棗宜會戰打響,日寇集結重兵,在飛機,坦克,火炮的掩護之下,對棗陽發起了近乎瘋狂的攻勢,當時,張自忠則是親率74師官兵抗擊日寇,結果,張自忠寡不敵衆,張自忠戰至最後一刻,爲國捐軀。

張自忠將軍力戰成仁,作爲下屬的黃維綱獲悉這個噩耗後,悲憤不已,當即帶著自己的警衛便衣隊,冒著日寇的槍林彈雨,將張自忠將軍的遺體奪了回來。

張自忠將軍爲國捐軀後,黃維綱含淚繼承了張自忠抗日救國的遺志和決心,帶著部隊繼續奮戰在抗擊日寇的戰鬥之中。

在1941的豫南會戰中,黃維綱率部沖鋒在前,配合友軍部隊一舉奪回了被日軍占據多時的南陽縣城,令日軍對其聞名喪膽。

就在,黃維綱率部轉戰大江南北抗擊日寇之時,他卻因積勞成疾,病倒了,被送往重慶的戰區醫院進行治療和療養,當時,戰區醫院的醫生要求黃維綱將身體養好了之後,才能返回前線,但是黃維綱抗日心切,在身體並沒有康複的情況下,帶病返回了前線,繼續率部投入到抗日救國的戰鬥之中。

結果,令人痛心的事,在1943年8月,黃維綱率部轉戰湖北後,便因爲舊病複發,病情加重,病逝于南漳安家集金華寺,時年僅僅只有46歲。

黃維綱病逝後,無論是他所在的第59軍官兵,還是所在防地的民衆們痛心疾首,紛紛自發的爲祭奠這位抗日將領。後續,黃維綱的靈柩和遺體在親人和好友的護送下,被護送回了河南項城,並被安葬于項城老家,使其落葉歸根,魂歸故裏!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