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邵阿姨收到14000元幫扶補貼,多虧了它

上海崇明 2024-05-15 17:21:31

最近,家住建設鎮的邵阿姨在用醫保報銷看病費用後,又驚喜地收到一筆個人專項幫扶補貼,金額達14000元。這筆資金對于身患重病的她來說,如同春天的暖陽,帶來了溫暖和希望。邵阿姨激動地說:“這幾年,我每年都會收到來自各方的捐助金,這些善款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我的經濟負擔,真的非常感謝這些好心人。”

這筆補助能夠發放到邵阿姨手中,得益于區醫保局自2023年起全面推行實施的因病致貧預警機制。該機制借助大數據的力量,對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及醫療救助等報銷後,個人醫療費用負擔仍然較重的對象進行動態監測。一旦監測到這類因病致貧返貧風險較高的人員,有關部門便會及時預警、提前介入、分類處置,確保他們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

據了解,這一預警機制綜合考慮了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從而形成了個人醫療費用負擔的預警監測標准,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每兩個月,區醫保中心都會通過醫療救助信息共享平台,篩選並下載基本預警數據。經進一步統計、核對後,再將個人醫療費用負擔超過預警監測標准的數據下發至各鄉鎮。各鄉鎮收到數據後,會組織力量對高額醫療費用負擔的對象進行排摸了解,並根據不同對象的情況,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區醫保局待遇保障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符合醫療救助條件但未申請的對象,各鄉鎮將及時引導其提出救助身份認定申請;對不屬于醫療救助對象的,做好大病報銷等其他相關救助政策宣傳與引導工作;對接受醫療救助後仍有困難的,以及醫療救助政策未能覆蓋的群體,各鄉鎮將主動與區民政局、區殘聯等部門溝通協作,尋求更多幫助,同時建立與臨時救助、慈善捐助等的銜接,通過多方渠道合力爲困難群體提供援助。

以邵阿姨爲例,2023年,鄉鎮在收到預警信息後,迅速與其取得聯系,並進行了詳細的情況調查,包括是否申請醫療救助、家庭困難情況、後續醫療費用預計支出等。得知邵阿姨雖然已經申請醫療救助和大病報銷救助,但長期高昂的治療費,導致她生活仍舊十分艱難時,建設鎮有關部門積極行動,通過臨時救助、綜合幫扶、慈善捐助等多種途徑,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救助。開頭提到邵阿姨收到的14000元的補助費正是來自社會慈善捐助。除了這筆捐助金,邵阿姨每年還會收到鎮、村等機構發放的2000元左右的補貼,這些資金爲她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

因病致貧預警機制的建立,實現了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轉變,確保救助待遇精准落實到位,進一步夯實兜底保障機制。截至目前,本區通過因病致貧預警機制共預警處置18700人,引導提出救助申請2038人次,對給予醫療救助後仍有困難的,以及醫療救助政策覆蓋不到的4417人實施了救助,引導社會各方力量投入資金469.04萬元,有效減輕了因病致貧困難群衆的醫療負擔。

0 阅读:4